论文摘要
抗坏血酸有机酸酯既保持了抗坏血酸的优良性能,又克服了其脂溶性和稳定性差的弱点,是近年来有机相生物催化合成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作为在食品、医药、化妆品中有重要应用的抗坏血酸芳香酸酯,其有机相生物合成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苯甲酸为芳香酸代表,首次对有机相中抗坏血酸芳香酸生物合成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产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探索。一、以Novozym 435脂肪酶为催化剂,通过对log P从-1.30到2.50一系列有机溶剂的筛选,确定log P 0.96的环己酮为最佳反应介质。以环己酮为介质反应体系的最佳酯化条件是pH 6.0,水活度aw 0.33,抗坏血酸、苯甲酸浓度分别为0.1 M,65℃,150 rpm,48h。苯甲酸对Novozym 435脂肪酶催化的酯化反应没有抑制作用。提高体系中苯甲酸的比例,抗坏血酸转化率微弱增加;提高抗坏血酸比例,苯甲酸的转化率提高一倍以上。二、底物浓度、温度和水活度对合成过程影响较大,反应时间影响较小;酶浓度不改变反应平横。首次把偏微分方法引入到响应面优化研究中,解决了固定因素取值与优化结果关系的定量描述问题。以此发现抗坏血酸有机相生物合成中:底物浓度与水活度,底物浓度和温度正相关;水活度与温度负相关。优化结果表明:酶浓度10 g/L,底物浓度0.1031 mol/L,aw 0.4896,48 h和66.63℃条件下,转化率有最大值47.66%。三、应用Schaal oven法研究发现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抗氧化性能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类似;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抗菌性能略低于苯甲酸,但是该酯类的稳定性好、抗菌应用范围更加广阔。角蛋白酶是一种以水解不溶性角蛋白为特征的水解酶,在饲料、肥料、医药、化妆品、毛纺等工业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国内外现有的角蛋白酶生产菌发酵周期长、产酶能力弱、难以应用推广。本研究筛选到一株发酵周期短、产量高的角蛋白酶生产菌,优化了其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工艺,分离纯化了角蛋白酶并研究了其酶学性质;探索了该酶在羊毛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一、从含腐烂羽毛的废水中,分离到一株能够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生长和产酶的细菌。经过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和全细胞脂肪酸的全面研究,确认该分离株为Chryseobacterium miricola,命名为L99。在羽毛粉为唯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葡萄糖或麦芽糖能明显促进产酶;添加胰蛋白胨和大豆粉虽能促进产酶,但作用不大;Mg2+、Zn2+、Ca2+促进产酶。产酶最佳培养基为(g/L):蔗糖16.6,羽毛粉40.0,MgCl2·6H2O 1.9,NaH2PO4·2H2O 6.0,K2HPO4·6H2O 1.0。产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7℃,种龄16 h,接种量4.12%,发酵时间34.1 h,搅拌速度200 rpm。优化后角蛋白酶产量为221.37U/ml。菌体生长与产酶负相关。二、经硫酸铵分级沉淀,Q-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G-75凝胶过滤得到较纯的角蛋白酶,最终比活为18.26 U/μg,最终纯化倍数为10.20,酶活回收率为29%。角蛋白酶分子量为31.5,反应最适pH 8.0,最适温度40℃,为丝氨酸蛋白酶。2.5 mM以下的K+、Ca2+和Mg2+促进酶活,Mn2+,Co2+和Zn2+抑制作酶活。体积比0.1%以下SDS促进酶活,0.2%以下的Tween-80和Triton-100抑制酶活,体积比5%的丙三醇可将酶活提高至138%,乙醇抑制酶活。二硫苏糖醇或亚硫酸钠促进角蛋白降解,但实际上它们通过修饰羊毛表面抑制了角蛋白酶对底物的作用。三、本文首次定义并引入角蛋白酶底物特异性参数(Css)来描述角蛋白酶与底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米氏常数km相比,该参数测量简便、效果直观。本研究中,L99角蛋白酶对头发、羊毛、蓝色角蛋白、羽毛、偶氮酪蛋白、酪蛋白的特异性参数分别为7.44、4.06、3.46、3.44、1.06和1.00。一般来说,Css较大的底物更能排除角蛋白性质研究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本文检测得到蓝色角蛋白、羊毛、头发、羽毛、酪蛋白和偶氮酪蛋白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0.0250、0.0158、0.0572、0.0060、0.0036和0.0050 g/ml,最大反应速度分别为1250(1000·A595/ml/h)、526(1000·A280/ml/h)、1429(1000·A280/ml/h)、1000(1000·A280/ml/h)、59.52(μg/ml/min)和5000(100·A440/ml/h)。四、羊毛织物后整理中,用量40U/ml的L99角蛋白酶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毡缩性能,效果可以与诺维信公司的Savinase 16L复合酶和日本味之素公司TG酶媲美,说明该角蛋白酶在毛纺工业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酯类合成的研究综述1.1.1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类的应用1.1.1.1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作为抗氧化剂的应用1.1.1.2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1.1.3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1.1.1.4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的潜在抗癌价值1.1.2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酯类合成的研究进展1.1.2.1 L—抗坏血酸不饱和脂肪酸酯的合成研究1.1.2.2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饱和脂肪酸酯的合成研究1.1.2.3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天然产物混合酸酯类的合成研究1.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2 微生物角蛋白酶研究综述1.2.1 角蛋白酶的微生物来源1.2.1.1 细菌来源角蛋白酶1.2.1.2 放线菌来源角蛋白酶1.2.1.3 真菌来源角蛋白酶1.2.2 角蛋白酶的生产状况1.2.2.1 不同微生物降解角蛋白和产酶的特性1.2.2.2 角蛋白酶发酵过程的研究现状1.2.2.3 角蛋白酶产生的诱导理论1.2.3 角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进展1.2.3.1 角蛋白的分子量大小1.2.3.2 pH、等电点和温度1.2.3.3 角蛋白酶降解底物的特异性1.2.3.4 抑制剂和激活剂1.2.3.5 还原剂1.2.4 角蛋白酶催化机理的研究状况1.2.4.1 微生物降解角蛋白的作用机制1.2.4.2 角蛋白酶降解角蛋白的复合酶理论1.2.5 角蛋白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2.5.1 角蛋白酶基因的比较鉴别1.2.5.2 角蛋白酶基因水平的诱导调控1.2.5.3 角蛋白酶的基因工程生产1.2.6 角蛋白酶的应用1.2.6.1 角蛋白酶在饲料和肥料生产中的应用1.2.6.2 角蛋白酶在医药和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1.2.6.3 角蛋白酶在毛纺工业中的应用1.2.6.4 角蛋白酶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1.2.6.5 角蛋白酶在去污剂工业中的应用1.2.6.6 角蛋白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1.2.7 微生物角蛋白酶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参考文献第2章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芳香酯的合成研究2.1 引言2.2 材料与方法2.2.1 材料2.2.1.1 微生物菌种和酶2.2.1.2 主要试剂2.2.1.3 主要培养基2.2.1.4 主要仪器2.2.2 方法2.2.2.1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标准品的制备2.2.2.2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检测方法2.2.2.3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生物合成研究的通用方法2.2.2.4 不同log P有机溶剂的筛选2.2.2.5 水活度对生物合成反应的影响2.2.2.6 溶剂的pH值对生物合成反应的影响2.2.2.7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抗氧化性能的检测2.2.2.8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抗菌性能的检测2.3 结果与讨论2.3.1 L—抗坏血酸芳香酸酯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2.3.1.1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HPLC检测的标准曲线2.3.1.2 有机溶剂的筛选与反应体系的构建2.3.1.3 pH值对反应速度和转化率的影响2.3.1.4 水活度对反应速度和转化率的影响2.3.1.5 底物对转化率和最终产率影响2.3.1.6 不同温度下催化反应的时程曲线2.3.1.7 摇床转速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2.3.1.8 终产物的核磁共振结果分析2.3.2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合成过程的优化研究2.3.2.1 中心组合实验的统计分析2.3.2.2 单因素对合成过程影响的综合分析2.3.2.3 合成中双因素协同作用和相互关系研究2.3.2.4 微分法在研究固定与优化因素关系中的应用2.3.2.5 三因素相互作用研究2.3.2.6 合成过程的最终优化与结果检验2.3.3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性质研究2.3.3.1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抗菌性能研究2.3.3.2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抗氧化性能研究2.4 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 角蛋白酶生产菌的分离鉴定3.1 引言3.2 材料与方法3.2.1 材料3.2.1.1 菌种筛选材料3.2.1.2 主要试剂3.2.1.3 培养基3.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3.2.2 方法3.2.2.1 羽毛粉和偶氮角蛋白的制备3.2.2.2 菌种分离选育方法3.2.2.3 形态及生理生化实验方法3.2.2.4 16S rDNA测定及系统进化树构建方法3.2.2.5 全细胞脂肪酸的测定方法3.2.2.6 发酵培养种子的制备3.2.2.7 生物量的测量方法3.2.2.8 氨基氮和可溶性蛋白检测方法3.2.2.9 角蛋白酶酶活检测方法3.2.2.10 酪蛋白活性的快速检测方法3.2.2.11 温度、pH和化学试剂对酶活影响的研究方法3.2.2.12 菌种水解角蛋白能力的检测3.2.2.13 数据的统计分析3.3 结果与讨论3.3.1 菌株的筛选3.3.1.1 菌种的大小与形状3.3.1.2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3.3.1.3 全细胞脂肪酸分析3.3.1.4 菌种的系统进化分析3.3.2 菌株的产酶和生长特性研究3.3.3 粗酶液的性质初探3.3.3.1 缓冲液种类和pH值对粗酶液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3.3.3.2 温度对粗酶液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3.3.3.3 金属离子、有机溶剂等对酶活的影响3.3.3.4 还原剂对酶活影响3.3.4 不同角蛋白酶酶活与底物特异性比较3.3.5 角蛋白生产菌发酵降解角蛋白研究3.4 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 角蛋白酶发酵生产过程的优化4.1 引言4.2 材料与方法4.2.1 材料4.2.1.1 供试菌株4.2.1.2 主要试剂4.2.1.3 培养基4.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4.2.2 方法4.2.2.1 培养方法4.2.2.2 生物量的测定4.2.2.3 还原糖测定方法4.2.2.4 角蛋白酶活的测定4.2.2.5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4.2.2.6 响应面等三维图形的绘制4.2.2.7 比生长速率等的计算4.3 结果与讨论4.3.1 角蛋白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4.3.1.1 种子培养基的生长特性研究4.3.1.2 高固含物培养基的生物量检测方法研究4.3.1.3 单独添加碳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4.3.1.4 单独添加氮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4.3.1.5 同时添加碳氮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4.3.1.6 金属离子对产酶和生长的作用4.3.1.7 培养基各组份含量的初步确定4.3.1.8 培养基中重要影响组分的筛选4.3.1.9 培养基优化的中心组合实验和模型拟合4.3.1.10 重要因素相互关系的响应面分析4.3.2 角蛋白酶发酵工艺的优化4.3.2.1 重要培养条件的分析筛选4.3.2.2 发酵温度对角蛋白酶合成和菌体生长的影响4.3.2.3 发酵温度对比生长和产酶速率的影响4.3.2.4 接种量对产酶和菌体生长的影响4.3.2.5 接种量对比生长速率和产酶速率的影响4.3.2.6 培养条件中心组合实验和模型拟合4.3.2.7 培养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的相应面分析4.3.2.8 分批添加碳源对发酵的影响4.3.2.9 分批添加氮源对发酵的影响4.4 小结参考文献第5章 角蛋白酶的酶学研究5.1 引言5.2 材料与方法5.2.1 材料5.2.1.1 供试菌株5.2.1.2 主要试剂5.2.1.3 培养基5.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5.2.2 方法5.2.2.1 培养方法5.2.2.2 可溶性蛋白测定方法5.2.2.3 角蛋白酶酶活测定方法5.2.2.4 盐析的研究方法5.2.2.5 有机溶剂—丙酮沉淀的研究方法5.2.2.6 Q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5.2.2.7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5.2.2.8 蛋白浓缩和SDS—PAGE5.2.2.9 纯酶的酶学性质研究方法5.2.2.10 酶催化的动力学研究方法5.2.2.11 羊毛织物处理方法5.2.2.12 羊毛织物的参数检测5.3 结果与分析5.3.1 角蛋白酶的分离纯化5.3.1.1 硫酸铵分级沉淀5.3.1.2 有机溶剂—丙酮沉淀5.3.1.3 离子交换层析5.3.1.4 凝胶过滤分离5.3.1.5 角蛋白酶分离纯化效果的电泳检测5.3.2 角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5.3.2.1 角蛋白酶纯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5.3.2.2 角蛋白酶纯酶的最适pH和酸碱稳定性5.3.2.3 不同金属离子对角蛋白酶酶活的影响5.3.2.4 表面活性剂对角蛋白酶酶活的影响5.3.2.5 抑制剂、有机溶剂等对角蛋白酶酶活的影响5.3.2.6 角蛋白底物的酶解时程曲线5.3.2.7 角蛋白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5.3.3 角蛋白酶在羊毛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初探5.3.3.1 角蛋白酶处理对毡缩率的影响5.3.3.2 角蛋白酶处理的减量率变化5.3.3.3 角蛋白处理对撕破强力的影响5.3.3.4 角蛋白酶处理对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5.4 小结参考文献第6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6.1 主要研究成果6.1.1 L-抗坏血酸芳香酸酯酶法合成的主要研究成果6.1.2 微生物角蛋白酶的主要研究成果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展望6.2.1 L-抗坏血酸芳香酸酯酶法合成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2.2 角蛋白酶的后续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缩略词一览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二丁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锡芳香酸酯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J]. 化学试剂 2009(03)
- [2].二环己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锡芳香酸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8(04)
- [3].基于糖苷芳香酸酯的金属有机材料的制备与研究[J]. 无机化学学报 2014(05)
- [4].正丁基(苯基)[(三甲基硅基)甲基]锡芳香酸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02)
- [5].环己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锡二芳香酸酯的合成、结构和抗癌活性[J]. 应用化学 2015(10)
- [6].丁基(乙基二甲基硅基亚甲基)锡二芳香酸酯的合成与结构表征[J]. 化学试剂 2012(01)
- [7].二苯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锡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杀螨活性[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1(02)
- [8].丁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锡二芳香酸酯的合成与结构表征[J]. 化学试剂 2008(12)
- [9].我国环保型增塑剂的研究进展[J]. 塑料助剂 2015(03)
- [10].浅谈芳香酸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检测[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11)
- [11].不同林地巨桉的化感物质比较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2].炭基固体酸对芳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J]. 广州化工 2012(20)
- [13].二苯基(含硅烃基)锡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2(03)
- [14].胭脂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Ⅲ[J]. 中国药学杂志 2011(02)
- [15].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科技 2008(S3)
- [16].辣椒化感作用优势组分评价及GC-MS鉴定[J]. 长江蔬菜 2011(18)
- [17].新型三氮唑的合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02)
- [18].烃基变化对含硅三烃基锡化合物杀螨活性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1(03)
标签:抗坏血酸论文; 苯甲酸论文; 抗坏血酸苯甲酸酯论文; 有机相论文; 生物合成论文; 响应面论文; 抗氧化论文; 抗菌论文; 金黄杆菌论文; 角蛋白论文; 角蛋白酶论文; 筛选论文; 发酵论文; 酶学论文; 响应面优化论文; 羊毛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