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论文题目: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生物学

作者: 闫喜武

导师: 张国范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生物学零度,环境因子,群体,数量性状,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杂种优势,壳色和壳面花纹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现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动物。本研究从 2002 年 5 月至 2005 年 5 月,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与生态学、养殖技术与工艺、病害与敌害生物及品种选育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菲律宾蛤仔的繁殖和生长 菲律宾蛤仔大连和莆田群体的生物学零度(BZP)分别为 6.77℃和 10.99℃;有效积温(EAT)分别为 315.21 和 172.79 ℃.d。通过人工促熟,大连群体繁殖期比自然海区提早 1 个月,莆田群体比自然海区提早 5 个月。莆田二龄蛤仔第一次最高产卵量可达 104万粒,大连二龄蛤仔最高产卵量可达 65 万粒,大连蛤仔卵径 66.13±2.40(n = 40),莆田蛤仔卵径 71.88±3.14(n = 40),二者差异显著(P<0.01)。大连二龄蛤仔 D 形幼虫平均 96.13(±5.83)×76.75(±4.46)μm(n = 40);南方二龄蛤仔 D 形幼虫平均 107.63(±5.55)×82.88(±4.22)μm,二者差异显著(P<0.01)。莆田二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 9.63×9.79μm, 大连二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 12.20×12.47μm,后者快于前者(P<0.01)。大连蛤仔在水温 25℃以上条件下,浮游期为 10 天左右,附着规格为 179.9×174.4μm,附着至变态需 8~9 天,变态规格 230.0×220.0μm,相同条件下,莆田蛤仔浮游期仅 5~6 天,附着至变态只需 4~5 天,变态规格仅为 196.7×190.8μm。 2.环境因子对蛤仔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2.1 pH、氨氮 在 pH 为 7.24~8.69 之间孵化率较高;pH 在 7.91 时变态率最高;稚贝在 pH7.99~8.45范围内成活率较高;水温 22±0.2℃ , 盐度 27,pH7.86 条件下,氨氮为 11.83mg/l 时,可对孵化率产生明显影响;氨氮对 D 形幼虫的 96hLC50为 7.74mg/l;对 400~600μm 稚贝的 96hLC50为 38.11mg/l。 2.2 饵料和幼虫培育密度 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1:1),幼虫生长和变态与单喂金藻相同,明显优于单独闫喜武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博士学位论文 ii投喂小球藻;幼虫培育密度对幼虫生长有显著影响,但对浮游期存活率影响不显著。随着密度增加,幼虫生长明显变慢。 2.3 光照、换水量和海水浊度光照过强会使幼虫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降低;浮游期换水量以每天两次,每次 1/2为宜,换水量过小,影响幼虫生长和存活,过大增加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在砂滤水中,幼虫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在非砂滤水中,但浮游期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2.4 附着基无附着基采苗和有砂采苗对幼虫变态率影响差异显著,前者可使稚贝变态率提高20~40%;海砂、矿砂和河砂以及粗砂和细砂之间在影响变态率和变态后生长方面差异均不显著。 2.5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急性毒性实验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幼体的毒性顺序为:汞>镉>铅>锌>铜>铬。汞对蛤仔 96h的 lD50的浓度为 0.73 mg/l;镉的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5.85、3.66 mg/l;铅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29.511、4.21 mg/l;锌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79.431、5.43 mg/l;铜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565.98、116.84 mg/l;铬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219.58、148.73 mg/l。估算得到 Hg2+、Cd2+、Pb2+、Zn2+、Cu2+和 Cr6+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 0.036、0.183、0.711、0.772、5.842 和 7.436mg/l。2 种重金属联合毒性,汞、镉对蛤仔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汞、铬和镉、铬表现为拮抗作用。 3.干露、淡水浸泡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同种规格的菲律宾蛤仔耐干露和淡水浸泡能力下降;同种温度下,菲律宾蛤仔耐干露能力随着规格的增大而增大,而淡水浸泡则是随规格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处理完的菲律宾蛤仔的生长试验表明:在开始的 7 天内生长缓慢,远不及未处理稚贝的生长速度;7 天后各种规格的稚贝生长明显加快,达到甚至超过未处理稚贝的生长速度;壳长小于 9.5mm 时,干露处理后,稚贝生长速度大于淡水浸泡处理的,壳长大于 9.5mm 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盐度生长试验表明:盐度 25 时生长速度最快,小于25 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大于 25 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生长速度降低。说明 25是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的最适盐度。 4.大蒜对菲律宾蛤仔卵孵化、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当大蒜汁浓度达到 16×10-6 时,卵的孵化受到显著影响,主要表现是孵化时间延迟;而当大蒜汁浓度达到 32×10-6 时,受精卵不能孵化为正常幼虫。大蒜汁浓度在 2~8×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繁殖

1.1.1.1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1.1.1.2 繁殖周期和性比

1.1.2 生长发育

1.1.3 食性和饵料

第二节 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养殖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与应用

1.4.1 选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1.4.2 常用的选择方法

1.4.3 选择育种的基本概念及遗传参数的估计

1.4.3.1 基本概念

1.4.3.2 选择极限理论

1.4.3.3 歧化选择中的反应不对称性

1.4.4 遗传力估计

1.4.4.1 广义遗传力

1.4.4.2 狭义遗传力

1.4.4.3 现实遗传力

1.4.4.4 影响遗传力估计的因素

1.4.5 海洋贝类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杂交和杂种优势

1.5.1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假说

1.5.1.1 杂交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

1.5.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1.5.2 海洋贝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六节 菲律宾蛤仔病害及敌害生物

第二章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的研究

第一节 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组织学的研究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材料

2.1.2.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群体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2.1 引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节 菲律宾蛤仔受精细胞学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和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第四节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发育

2.4.1 卵径大小

2.4.2 D 形幼虫大小及幼虫生长

2.4.2.1 D 形幼虫大小

2.4.2.2 幼虫生长

2.4.3 附着和变态

2.4.4 蛤仔生长过程中壳型的变化

2.4.5.壳长与体重的关系

第三章 养殖生态学

第一节 pH、氨氮对菲律宾蛤仔幼体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幼虫密度、饵料种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第三节 光照、换水量和海水过滤与否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3.3.1 引言

3.3.2 材料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第四节 附着基和采苗方法对菲律宾蛤仔变态的影响

3.4.1 引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第五节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急性毒性实验

3.5.1 引言

3.5.2 材料和方法

3.5.3 结果

3.5.4 讨论

3.5.5 结论

第六节 干露、淡水浸泡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

3.6.1 引言

3.6.2 材料与方法

3.6.3 结果

3.6.4 讨论

第七节 大蒜对菲律宾蛤仔卵孵化、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3.7.1 引言

3.7.2 材料和方法

3.7.3 结果

3.7.4 讨论

第四章 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与工艺

第一节 北方海区菲律宾蛤仔人工促熟及提早繁育技术

4.1.1 引言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室内健康苗种规模培育技术

4.2.1 引言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第三节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技术

4.3.1 引言

4.3.2 材料和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第四节 菲律宾蛤仔温室越冬技术及几种中间育成方法比较

4.4.1 引言

4.4.2 材料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黄海北部菲律宾蛤仔海区高效清洁养成技术

4.5.1 引言

4.5.2 项目区的自然环境

4.5.3 滩涂改造和清洁生产

4.5.4 苗种来源

4.5.5 放苗时间、方法、密度、规格及区域

4.5.6 养成期间生长速率

4.5.7 潮下带养殖

4.5.8 敌害

4.5.9 收获

第六节 北方海区菲律宾蛤仔三段法养殖操作规程

4.6.1 室内全人工育苗

4.6.2 稚贝越冬

4.6.3 中间育成

4.6.4 海区养成

4.6.5 收获

4.6.6 敌害及防治

第五章 菲律宾蛤仔的病害及敌害生物

第一节 病害

5.1.1 病毒性疾病

5.1.2 细菌性疾病

5.1.3 真菌性疾病

5.1.4 寄生虫

第二节 不同生长阶段的敌害生物

5.2.1 幼体培育阶段

5.2.2 稚贝室内培育阶段

第六章 选择实验和遗传参数估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七章 群体杂交和家系建立

第一节 莆田群体和大连群体杂交子一代生物学比较

7.1.1 引言

7.1.2 材料和方法

7.1.3 结果

7.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不同家系生物学比较

7.2.1 引言

7.2.2 材料和方法

7.2.3 结果

7.2.4 讨论

第八章 菲律宾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家系的纯化和定向选育

第一节 大连群体不同壳色和壳面花纹菲律宾蛤仔家系建立和子一代生物学比较

8.1.1 引言

8.1.2 材料和方法

8.1.3 结果

8.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的建立和生长发育比较

8.2.1 引言

8.2.2 材料和方法

8.2.3 结果

8.2.4 讨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和专利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05

参考文献

  • [1].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的研究[D]. 梁玉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2].菲律宾蛤仔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与基因克隆[D]. 卢素敏.中国海洋大学2005
  • [3].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以及细菌生产力与代谢功能的研究[D]. 张凯.中国海洋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皱纹盘鲍的遗传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D]. 吴富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 [2].鲍与扇贝遗传育种中的分子标记研究[D]. 万俊芬.中国海洋大学2003
  • [3].海湾扇贝两个养殖群体数量性状及壳色遗传研究[D]. 郑怀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4].海湾扇贝近交生物学效应和遗传改良研究[D]. 张海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5].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的研究[D]. 梁玉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6].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D]. 邓岳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7].菲律宾蛤仔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与基因克隆[D]. 卢素敏.中国海洋大学2005
  • [8].皱纹盘鲍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刘贤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9].海湾扇贝遗传图谱构建及壳色基因、生长相关QTL的定位研究[D]. 秦艳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 [10].中国对虾育种方法研究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 田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标签:;  ;  ;  ;  ;  ;  ;  ;  ;  ;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