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之旗——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转型(1895-1915)

民族主义之旗——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转型(1895-1915)

论文题目: 民族主义之旗——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转型(1895-1915)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 邓文初

导师: 郭世佑

关键词: 民族主义,国家转型,知识分子,革命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19世纪20世纪之交传入中国的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产生过巨大影响。 作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形态,民族主义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当作救亡图存的政治思潮、构建国家现代化形态的引导理论和进行政治革命的动员力量。 传统中国并非一个西方式的单一民族国家,而是由多民族构成的文明体系与帝国国家形态,在“中华帝国”中宣扬民族主义,势必造成多民族国家的崩溃与传统政治秩序的解体。近代中国的国家转型过程虽然漫长,却成功地避免了帝国国家解体的危机,而且还保持着强大的连续性——从清帝国经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疆域保持着完整,国内多民族结构也得以保存。“中国”现象的存在,构成对民族主义政治原则的挑战。 本文从民族主义与国家转型关系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列强在华势力、地缘政治、民族主义革命、国家重建等因素进行政治史、思想史、外交史、社会学、意识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中华帝国”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的形成,主要原因包括:其一,列强在华力量均势的形成,使“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得到认可;其二,自晚清以来的中国政府、外交官员对均势外交、弱国外交的运用,为“中国”在国际竞争的险恶环境中创造了较大的回旋空间。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尽管民族主义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但民族主义革命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使中国一再进入地缘霸权的势力圈中。民族主义给国家转型过程带来的不是凝聚力的加强、国家的统一,而是帝国的分裂,是国家力量的削弱。近代中国的国家转型,为此经历着十分痛苦而漫长的蜕变过程。也因为这种推延,使中国国家在近代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在弱势地位,一再遭受欺凌。这种状况又加深了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使革命主导着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全过程。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对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背景展开分析;第二章,对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复杂类型进行重构,并从“中华帝国”的视野对民族革命引发的国家危机与政治困境进行梳理;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特别是“二十一条”时期的民族主义革命与政治运作,从国家与革命的角度对中华革命党援借日本力量所造成的国家危机进行分析,指出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民族主义不是作为政治原则被信奉,而是一种旗号,是权力争夺的策略。

论文目录: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文思路

第一章 “中国问题”

第一节 帝国主义

一、瓜分狂潮与中国保全

二、资本输入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中国问题与日本因素

一、政治变革与日本模式

二、大亚细亚主义与日本战略

三、日本化时代

第二章 帝国与民族

第一节 “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第二节 “民”与“族”的冲突

第三节 “中国”概念的分裂

一、构想“中国”:历史与理想

二、构造“中国”:理性与情感

第四节 帝国崩溃与民族革命

一、帝国困境

二、革命困境

第三章 国家与革命

第一节 革命党与“二十一条”

一、革命与外援

二、“二十一条”的提出

第二节、民族主义之旗

一、“群众”运动之喧嚣

二、革命者之歧声

结论

一、国际均势与中国问题

二、民族主义与中国革命

三、革命迷梦与革命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4

参考文献

  • [1].“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 龚咏梅.华东师范大学2004
  • [2].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 蔡云辉.四川大学2004
  • [3].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 谢辉.浙江大学2005
  • [4].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 岳宗福.浙江大学2005
  • [5].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 毕苑.北京师范大学2004
  • [6].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 张仲民.复旦大学2007
  • [7].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 刘训华.上海大学2010
  • [8].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 徐涛.华东师范大学2012
  • [9].近代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变迁研究[D]. 柳飒.武汉大学2011
  • [10].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D]. 周游.华东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民族主义之旗——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转型(1895-191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