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映兰(惠东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惠东5163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1-026-01
【摘要】目的探讨疤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疤痕子宫的临床资料及分娩方式。结果疤痕子宫者阴道分娩30例,占15%;剖宫产170例,占85%。结论产前对疤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的充分认识、积极准备,部分孕妇是可以阴道分娩的。
【关键词】疤痕子宫足月妊娠分娩方式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者分娩方式的选择成为困扰产科医生的难题之一。我院自2001年1月以来,对20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者,进行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选择性的阴道试产,报告如下:
1资料
临床经过6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均满37周以上有分娩先兆入院,临床B超估计胎儿均为2750~4000g之间,前次剖宫产指征均无头盆不称,此次入院后行内诊评估骨盆及胎儿入盆情况,无头盆不称,由医生向孕妇及家属交待病情及阴道分娩及再次剖宫产的利弊,孕妇及家属商量后决定分娩方式,并签署分娩方式的同意书,再予阴道试产,产程中若宫颈质地不软,可适当予安定或宫颈封闭软化宫颈,产程中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若出现剖宫产指征如先兆子宫破裂、胎儿宫内窘迫短时间不能分娩改行剖宫产术。第二产程大部分行会阴侧切缩短产程。
2结果
2.1200例中有140例选择剖宫产术,60例要求阴道试产,试产率30%,30例顺利阴道分娩,成功率50%,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30例,原因为害怕疼痛。再次剖宫产140例,其指征为头盆不称、臀位、巨大儿、胎窘,大部分是选择性剖宫产,其原因为孕妇及家属的心理因素。
2.2新生儿阿氏评分:28例阴道试产组均为8~10分,剖宫产组8~10分,168例;4~7分4例,两组均无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出血量阴道分娩出血量150~350ml,平均为200ml;再次剖宫产组出血量150~2500ml,平均为315ml。再次剖宫产出血量明显多于阴道分娩者,出血量是阴道分娩的1.87倍,两组出血量比较有显著差异。
2.4住院费用剖宫产组住院费用4500~5500元,平均费用5000元;阴道分娩组1800~2200元,平均费用2000元。
3讨论
3.1影响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前次剖宫产术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再妊娠间隔时间,胎儿大小,产妇及家属经济基础,医患双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即社会因素均是影响选择分娩方式的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患方经济基础、前次剖宫产术式、再孕间隔时间占主导地位。由于普通认为子宫体部切口、再妊娠间隔<2年。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者易发生子宫破裂,对此类病例倾向于选择剖宫产,其次因阴道试产的不可预测性及手术的相对安全性,使一些经济基础较好、胎儿较大的孕妇选择剖宫产。
3.2阴道试产的可行性“一次剖宫产,次次剖宫产”的格言,早已被打破,瘢痕子宫并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阴道试产是一个可选择的措施。阴道试产的条件为:前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且切口愈合良好;再妊娠间隔>2年a;无明确剖宫产指征及严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者;无再次子宫损伤史,如穿孔、肌瘤剔除;产妇及家属充分了解试产风险并愿意接受。对于手术后不足2年或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而无其它明确手术适应证且家属及产妇愿意试产者可在做好输血、急症手术准备、严密监护的情况下试产,试产前,可用B超了解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宫颈成熟度,掌握适应证,试产中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剖宫产。总之,不应过分强调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排除阴道分娩禁忌证后对于剖宫产术后的再妊娠的孕妇女给予试产机会,以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3.3合理运用剖宫产术虽然许多资料表明瘢痕子宫再妊娠有较高的阴道分娩率,但并非所有病例适合阴道分娩,对于子宫体部剖宫产、子宫下段纵切口、伤口愈合不良,2次以上剖宫产史者不论再孕间隔长短;均应选择性剖宫产;对于术后不足2年、子宫肌壁菲薄者、有明显的产科指征骨盆狭窄、胎位不正、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胎儿特别珍贵,强烈拒绝试产者,亦应选择性剖宫产,但不可随意扩大剖宫产指征,对无明确剖宫产指征者,应给予以充分试产,试产过程严密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剖宫产,以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剖宫产率。
3.4阴道试产中注意事项及子宫破裂的防治必须严格掌握阴道试产,人工破膜适应证,向家属及孕妇充分说明阴道试产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争取其配合,试产过程中由专人严密监护,做好输血、急症手术的准备,随时注意子宫形态,子宫下段有无压痛、血尿,一旦发现子宫破裂先兆,立即剖腹探查。
参考文献
[1]刘芳,侯建香.新式剖宫产156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1,23:200-201.
[2]刘朝晖.剖宫产率和适应症的分析[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7,6:322.
[3]陆李霓.影响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若干因素探讨[J].实用妇女科杂志,1999,15(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