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分析

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分析

论文摘要

对流传热强化技术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类行业部门,能够节能降耗并促进和适应高热流场合的重大关键技术。对流传热强化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传热过程的最优设计和控制。对流传热过程的强化目标可以归结为降低过程的不可逆性。熵产和耗散是用于表征对流传热过程不可逆性的两个关键物理量,因此强化传热研究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寻求降低熵产或耗散的方法。为了建立强化传热技术的系统性理论,最小作用量原理和场协同的概念被引入了传热学的研究。场协同理论尝试从流场和温度场配合的角度统一解释各类强化传热的物理机制,得到许多有益的结论,但是该理论没能指出实现优化流场的具体途径。本文从最小作用量原理和场协同的角度综合比较分析了折流杆、旋流片和空心环这三种元件强化传热的机理,发现耗散量随雷诺数的变化趋势与平均努塞尔数一致,场协同理论在关注强化传热的同时没有考虑流动阻力的影响。最小熵产原理和耗散原理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目前基于耗散的概念建立起来的泛函优化模型及其变分原理被认为是指导对流传热强化的最优化原则。在这些泛函优化模型中,一类是熵产、耗散分别被作为目标函数,流动功耗和粘性耗散分别被作为积分约束条件,另一类则是流动功耗和粘性耗散分别被作为目标函数,耗散被作为积分型约束条件。泛函优化模型的变分驻值条件归结为场协同方程组,该方程组被认为是描述对流传热最优流场的控制方程组。针对目前出现的这些最小作用量原理及其泛函优化模型,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从其泛函模型的物理意义、建立途径以及求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对比和分析,发现这些变分原理对于对流换热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但是都仅在特定的严格条件下才成立。同时,场协同方程组并不是完整的变分驻值条件,其求解一般用近似解法,而所得结果尚不能确定为最优解。目前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及其泛函优化模型尚需进一步完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对流传热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强化传热技术发展和分类
  • 1.2.2 强化传热技术的评价准则
  • 1.2.3 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方法
  • 1.3 对流传热强化理论研究进展
  • 1.3.1 最小作用量原理
  • 1.3.2 协同学原则和场协同理论
  • 1.3.3 最小作用量原理和协同学原则的关系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 2.1 热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 2.2 以熵产为最小作用量的热力学优化原理
  • 2.2.1 最小熵产原理的函数优化模型
  • 2.2.2 最小熵产原理的泛函优化模型
  • 2.3 以(?)耗散为最小作用量的传热学优化原理
  • 2.3.1 (?)耗散极值原理的泛函优化模型
  • 2.3.2 (?)耗散极值原理的函数优化模型
  • 2.4 以流阻特征为最小作用量的流动优化原理
  • 2.5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泛函模型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纵流换热器壳侧传热性能数值研究
  • 3.1 数值计算模型
  • 3.2 模拟结果分析
  • 3.2.1 折流杆支撑
  • 3.2.2 旋流片支撑
  • 3.2.3 空心环支撑
  • 3.3 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强化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 4.1 数值计算模型
  • 4.2 以熵产为最小作用量的热力学优化原理分析
  • 4.3 以(?)耗散为最小作用量的传热学优化原理分析
  • 4.4 以流阻特征为最小作用量的流动优化原理分析
  • 4.5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统一分析
  • 4.5.1 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比较
  • 4.5.2 场协同方程组相似性分析
  • 4.5.3 变分驻值条件完整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边界条件对颗粒–流体对流传热的影响[J]. 过程工程学报 2019(06)
    • [2].内燃机缸内对流传热理论研究的百年发展[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0(04)
    • [3].严寒地区夏季墙体周期性自然对流传热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0(02)
    • [4].低温海水外掠圆管混合对流传热规律实验[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5].浮升力因子和流动加速因子改进及其在超临界流体混合对流传热中的应用[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7(02)
    • [6].强化管内及管束单相对流传热技术及展望[J]. 企业技术开发 2013(07)
    • [7].恒壁温条件下水平管内气固两相对流传热[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8].气-汽对流传热参数的测定及变化规律[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0(05)
    • [9].电场强化夹套间不同构造管对流传热研究[J]. 化学工程 2009(02)
    • [10].对流传热强化在水套炉中的应用分析[J]. 辽宁化工 2011(07)
    • [11].煤矿井下空调蒸发器对流传热特性试验[J]. 流体机械 2014(12)
    • [12].复杂几何结构腔体内冷水自然对流传热数值模拟[J]. 化工学报 2014(S1)
    • [13].对流传热问题的粒子-网格混合方法数值模拟[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9(05)
    • [14].金属泡沫平板结构内对流传热的数值研究[J]. 热科学与技术 2015(04)
    • [15].竖直圆管内超临界流体混合对流传热特性理论分析[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6(12)
    • [16].水基碳纳米管纳米流体在矩形腔内的自然对流传热[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12)
    • [17].离子风强化通道内平板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04)
    • [18].壁面辐射对具有内置翅片的封闭腔内湍流自然对流传热特性影响[J]. 核动力工程 2020(02)
    • [19].流量突变条件下煤油流动与对流传热特性实验[J]. 航空动力学报 2018(05)
    • [20].水平小圆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流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8(03)
    • [21].不同压力下具有内热源的包装箱内传热特性[J]. 包装工程 2016(11)
    • [22].对流传热对冷冻靶温度影响的数值分析[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03)
    • [23].水平小通道内高温熔盐对流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9(01)
    • [24].一种新型导热模型的研究与分析[J]. 时代汽车 2019(07)
    • [25].平板、离散式热源直角三角形腔内自然对流传热[J]. 煤气与热力 2020(07)
    • [26].整体(轧制)型螺旋翅片管应用于锅炉对流传热部件的研究[J]. 中国设备工程 2013(06)
    • [27].棒束通道内混合对流传热实验研究[J]. 核动力工程 2018(03)
    • [28].底部局部加热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的格子Boltzmann模拟[J]. 物理学报 2017(20)
    • [29].救灾时用的反光毯有什么用?[J]. 科学世界 2020(05)
    • [30].球形颗粒在超临界水中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