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成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有机相,煤成烃,上古生界,东濮凹陷
煤成烃论文文献综述
彭君,张云献,刘阳,陈亚生,姚素平[1](2018)在《东濮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沉积有机相及煤成烃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濮凹陷上古生界具有优越的煤成烃物质基础,油气生成潜力取决于沉积有机相。通过对东濮凹陷及其周缘地区煤系沉积有机相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探讨了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煤成烃的潜力。研究表明: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沉积有机相可划分为6种类型,镜质腐殖有机相是研究区主要的有机相类型,太原组下部和太原组上部–山西组下部还发育少量的含腐泥腐殖有机相和壳质腐殖有机相等富氢有机相类型,山西组上部较发育惰质腐殖有机相,东濮凹陷北部发育富氢有机相,特别是庆古2井区和毛4、毛8井区有机相类型好,而南部则发育镜质腐殖有机相和惰质腐殖有机相。不同有机相成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镜质腐殖有机相的生油气潜力可与我国典型的煤成油气盆地相媲美,而富氢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更高。但由于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各个区块油气生成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毛4井区成熟度低,油气产率低;庆古2井区Rmax在1.0%左右,处于液态烃类生成高峰期,煤成油产率较高,文古1井区处于成熟–高熟区,有较高的煤成气产率,但仍未达煤成气产率的高峰;南部马古5井处于高过成熟,具有较高的煤成气潜力,但由于南部遭受岩浆作用的影响,其煤成气潜力需要评估岩浆作用影响的程度。(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8年05期)
张爽,姚素平,尹宏伟[2](2018)在《煤成烃反应机制的红外光谱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计算机分峰拟合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热模拟煤样的脂肪族、芳香族官能团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热演化特征进行了精细表征与分析。研究表明,除了热裂解反应,脂肪族芳构化反应与芳香族缩聚反应在煤成烃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煤样脂肪氢及芳香氢的含量变化均为多种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的官能团含量分析并不能准确反映煤的成烃反应机制及潜力。进一步对煤样脂肪族及芳香族化学结构热演化特征分析发现,煤成烃初期以活化能较低的长链脂肪族结构断裂脱落、生成液相产物为主,并在325℃到达生油高峰;325~400℃阶段,前期断裂脱落的长链脂肪族结构除了进一步热裂解生成气态烃产物,还有相当一部分发生了芳构化反应,导致煤样芳香氢含量升高。随着热模拟温度的升高,芳环上的短链脂肪族取代基首先从苯环β位开始断裂脱落,发生甲基化作用;随后甲基、桥键等在高温作用下进一步从苯环上断裂脱落,发生去甲基化作用。煤成烃过程中芳香族缩聚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300~400℃阶段主要为脂肪族芳构化产物的缩聚。而煤样原有芳香族结构由于芳环取代基及桥键的阻碍作用,其缩聚反应则依赖去甲基化作用的进行,主要发生在500~600℃高温阶段。(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张爽[3](2018)在《煤成烃二级反应机制及动力学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模拟实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拟沉积有机质在地质条件下的成烃过程。传统研究往往基于时温补偿原理将热模拟实验结果直接外推到地质条件下,然而这一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在近来受到了很多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现象表明煤的成烃过程并非简单由一系列相互平行独立的一级反应组成,而是一个存在不同组分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学过程。然而受限于煤固相化学结构的复杂性,上述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机制及动力学过程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温度作为煤成烃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其对于煤成烃作用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反应动力学机制,对于煤成烃的理论研究及热模拟实验的地质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等温热模拟实验方案对不同温度下煤的成烃过程进行模拟,通过详细的热模拟产物产率及组成分析,对比了不同温度下煤成烃过程间的关联与差异。进而通过显微荧光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详细分析了煤的显微组分和化学结构热演化特征,深入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煤中不同组分的化学反应机制,从而揭示不同温度下煤成烃化学反应机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动力学原理。本文的主要认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550℃高温热模拟实验中煤的生气作用大幅增强,而热模拟固相残渣的二次热解分析却表明450-500℃热模拟实验中煤样的残余生烃潜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远不足以成为550℃时煤成气产率大幅上升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以推断高温热模拟实验中煤的成烃过程与中低温条件下并非连续递进的,该阶段煤成气产率的大幅增加应该主要来源于煤成烃反应路径的改变。此外,高温条件下煤成烃气相产物组成特征同样不符合中低温条件下煤成烃气相产物组成特征的演化规律。(2)对热模拟煤样进行显微及显微荧光分析发现,不同显微组分的热演化特征存在显着差异。325℃前煤成烃以壳质组解聚生油作用为主,325℃后沥青组分开始大规模降解生烃。镜质组和惰质组在低温阶段较为稳定,其中镜质组从400℃左右开始参与降解生烃,镜质体表面随生烃生成大量气孔结构,而惰质组结构则要到500℃以上的高温阶段才发生明显变化,该阶段镜质体表面气孔结构含量进一步大幅上升。(3)通过FTIR对热模拟煤样官能团含量和化学结构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成烃过程中脂肪族自由基生成饱和烃所需的自由氢主要来源于脂肪族芳构化和芳香族缩聚两种途径。不同温度下煤成烃反应路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由氢的产生机制方面,中低温条件下以脂肪族芳构化反应为主,高温条件下以芳香族脱氢缩聚反应为主。(4)对热模拟残渣进行Rock-Eval分析发现,脂肪族芳构化反应会生成热稳定性较高的结构,导致煤的二次热解生烃速率曲线向高温方向发生偏移。对煤在等温热模拟及二次热实验过程中的总成烃潜力及脂肪族芳构化程度进行计算分析发现,煤的成烃潜力在很大程上取决于煤成烃过程中脂肪族结构的芳构化程度,芳构化程度越高,成烃潜力损失越大。(5)综合煤样热模拟气、液、固各相产物分析结果,对煤成烃过程中不同组分的反应动力学特征展开理论分析,探讨了煤成烃二级反应机制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热模拟实验地质应用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3)
张洪安,张爽,张云献,姚素平[4](2017)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生界煤成烃特征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石炭—二迭系煤系地层实际地质条件下煤的半开放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刻画了该区煤岩不同温压介质条件下生排烃特征及潜力。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石炭—二迭系煤具有极高的生烃潜力,最高产烃量达254 mg/g,其中气态烃总产率220 m L/g,液态烃最高产率为145.8 mg/g;(2)煤成油的演化呈峰形尖锐的单峰特征,生油高峰在325℃(Ro=1.08%),生成的液态烃类近40%排出煤体;(3)煤成气的演化呈多阶段性逐渐增大的特征,其中325~450℃和500~550℃2个区间气态烃类快速增加,前者主要缘于液态烃的大量裂解,后者是煤芳香结构进一步稠合生烃演化产生;(4)东濮凹陷石炭—二迭系煤既生油又生气,其煤成油潜力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相当,煤成气潜力与鄂尔多斯石炭—二迭系煤相当。(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4期)
曾超,冯松宝,吴凯,刘莉[5](2017)在《淮北煤田煤中过渡金属铜对煤成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铜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及其不同赋存状态对煤成烃的影响,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煤样中铜元素的赋存状态,同时对分离不同相态Cu的煤样进行热模拟实验,观察其生烃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煤中Cu以水溶相、吸附相、碳酸盐相,氧化锰及结合的金属,有机物结合的金属,非晶质铁氧化物及其捕获的金属,结晶铁氧化物,硫化物及其稳定的晶质,硅酸盐残渣结合的金属这七种形式存在。同时煤中Cu元素的去除对热解生烃量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冯松宝,车青松,胡辉东,刘茂钱[6](2017)在《淮北煤田煤中常量金属元素特征及其对煤成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常量金属元素是煤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煤物理化学性质及加工利用的主要因素。通过测试淮北煤田16个煤样的4种常量金属元素(Fe、Ca、K和Ti)含量,分析其含量和赋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去除铁元素的煤样和原煤样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4种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元素来源具有多样性;钾元素主要以无机状态存在,其他元素以无机和有机结合态存在;去除铁元素的煤样热解烃含量的降低幅度较大。(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7年01期)
陈唯,冯松宝,刘莉[7](2016)在《煤中水对煤成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对煤成烃的微观物理解释,煤成烃的成因与评价等方面研究来看,在成煤作用过程中,沼泽环境里或煤中矿物晶格间的活性水分子会由于解离作用或离子作用形成质子酸(H+),在煤生烃"加氢共振"过程中提供氢源,参与煤生烃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在一定温度压力下,随着煤中含水率增大,煤生烃量也会随着增加。在对前人有关煤中不同含水率,煤成烃成因等不同方面研究上总结分析,提出了煤中水对煤成烃可能存在的影响,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2016年08期)
郑佳奎,徐传艳,王长江[8](2012)在《吐哈盆地煤成烃源岩测井评价关键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吐哈盆地烃源岩主要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主要以III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相对较高。在测井评价过程中发现自然伽玛测井响应特征有别于常规烃源岩,故分别建立了不同成熟度烃源岩的结构模型,通过总结测井响应特征,形成了△lgR、参数回归、自然伽玛能谱测井等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吴艳艳,秦勇,刘金钟,王爱宽[9](2012)在《矿物/金属元素在煤成烃过程中的作用——以黔西滇东上二迭统大河边煤矿煤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原煤及添加过渡金属元素Mo(钼)和黄铁矿的原煤进行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煤层气生成热模拟实验,论述黄铁矿和Mo对于原煤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过渡金属元素使原煤有机质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黄铁矿对CH4具有显着的正催化作用;同时加入黄铁矿和Mo时,生成的气体中会含有更多数量的重烃气,并有利于烯烃的产出;Mo对C7—C14具有显着的催化作用,但当同时有黄铁矿的参与时则会使C7—C14产率降低;黄铁矿/Mo的加入,则会影响到芳烃的产率高峰;较高的过渡金属单质含量对煤中本身含有的硫元素转化为H2S气体有抑制作用。在中—高温度范围内,催化剂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升温条件能明显影响黄铁矿对芳烃、饱和烃和沥青质的催化作用,反映古地温场条件是催化生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周炎如,王为民[10](2009)在《煤成烃成因机理的微观物理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有机质微观成烃论出发,应用价键理论的"电子共振"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固体能带",根据煤的有机质结构特征,推导出了煤成烃特有的"成键电子离域-加氢共振反应",圆满地解释了煤成烃的微观机理。(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9年04期)
煤成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计算机分峰拟合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热模拟煤样的脂肪族、芳香族官能团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热演化特征进行了精细表征与分析。研究表明,除了热裂解反应,脂肪族芳构化反应与芳香族缩聚反应在煤成烃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煤样脂肪氢及芳香氢的含量变化均为多种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的官能团含量分析并不能准确反映煤的成烃反应机制及潜力。进一步对煤样脂肪族及芳香族化学结构热演化特征分析发现,煤成烃初期以活化能较低的长链脂肪族结构断裂脱落、生成液相产物为主,并在325℃到达生油高峰;325~400℃阶段,前期断裂脱落的长链脂肪族结构除了进一步热裂解生成气态烃产物,还有相当一部分发生了芳构化反应,导致煤样芳香氢含量升高。随着热模拟温度的升高,芳环上的短链脂肪族取代基首先从苯环β位开始断裂脱落,发生甲基化作用;随后甲基、桥键等在高温作用下进一步从苯环上断裂脱落,发生去甲基化作用。煤成烃过程中芳香族缩聚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300~400℃阶段主要为脂肪族芳构化产物的缩聚。而煤样原有芳香族结构由于芳环取代基及桥键的阻碍作用,其缩聚反应则依赖去甲基化作用的进行,主要发生在500~600℃高温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成烃论文参考文献
[1].彭君,张云献,刘阳,陈亚生,姚素平.东濮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沉积有机相及煤成烃潜力[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
[2].张爽,姚素平,尹宏伟.煤成烃反应机制的红外光谱证据[J].石油实验地质.2018
[3].张爽.煤成烃二级反应机制及动力学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8
[4].张洪安,张爽,张云献,姚素平.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生界煤成烃特征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7
[5].曾超,冯松宝,吴凯,刘莉.淮北煤田煤中过渡金属铜对煤成烃的影响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7
[6].冯松宝,车青松,胡辉东,刘茂钱.淮北煤田煤中常量金属元素特征及其对煤成烃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
[7].陈唯,冯松宝,刘莉.煤中水对煤成烃的影响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
[8].郑佳奎,徐传艳,王长江.吐哈盆地煤成烃源岩测井评价关键因素[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9].吴艳艳,秦勇,刘金钟,王爱宽.矿物/金属元素在煤成烃过程中的作用——以黔西滇东上二迭统大河边煤矿煤样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
[10].周炎如,王为民.煤成烃成因机理的微观物理解释[J].新疆石油地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