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关于意会认知及其所产生的意会知识的理论研究,传统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于其本体论方面,例如意会认知及意会知识的特征及其本质与属性,这些理论成果强调个体状态下的意会认知及意会知识的内涵及产生过程,以及意会知识的难言性等等。在现代社会发展语境下,社会需要构建公共层面的理性与交流平台,以便使知识以更为适当的方式进行扩散与传播,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并提高知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率与效果。因此,对于社会进步而言,传统哲学试图通过采用“意会”这个单一路径研究意会认知及意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有鉴于此,围绕“意会知识及其表达”这一核心论题,本文主要运用哲学、语义学与理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对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的转换关系及其基本路径、社会实践语境下的意会知识如何进行表达,以及意会知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表达又又分为充分表达与不充分表达)、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等问题,从学理与实践两种层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与分析。与上述研究思路相对应,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以对意会的三种层面进行解释为线索,具体分析意会的本体论(意会是以人的身体为枢纽的两种觉察的思维认知框架)、意会的认识论(意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认识对象的意义)、意会的方法论(意会通过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建构而实现),从而全面分析意会的哲学内涵及其属性,并从语义学角度厘清了“Tacit”一词的译法;以交流过程中的言者、听者、表达效果三种要素为基础,具体分析意会知识表达的内涵与本质,认为意会知识的表达是指个人意会的东西通过适当方式传递给具有大致相同认知能力与基础的听者并为其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从而为习得、积累知识、形成相沿成习的知识传统、建立完备知识体系、促进知识创新打下基础。本文认为意会知识的表达主要包括口头言说与文字传递两种交流形式,指出意会知识的表达的重要特征是意会知识的“不可充分表达性”。从语言的角度,这种特征揭示了,归根结底,意会知识的表达是依赖于特定语言规则的“语言游戏”、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是逐渐深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存在于意识深层,这种模式以潜在方式存在并着重于对表达内容的精髓与内涵的确切认知,是人们对“意会到的东西”的高度确定的、全然的特殊性的反应。具体讨论了意会知识难以表达的原因,即文本意义与言者对文本进行传递之间的涵盖问题、言者的表述使听者理解的问题、言者与听者对表达内容的双向接受问题,据此给出关于意会知识表达的理想模型。针对言可尽意与言不尽意的两种观点,引入语用学与语义学分析理论,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对意会知识表达问题进行了程度化区分并提出消解上述两种观点争论的一种可能路径,即将其区分为可以完全言说、可以部分言说、难以言说以及不可言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言意之辩的理论症结。为更好地说明这种程度化区分,本文从科学、技术、日常生活以及文学等四种语境入手,深入探索意会知识的表达在具体语境中的生成与转化,并指出不同语境会使表达方式随之发生重要变化。第二,分析意会知识表达过程中体现的不同文化观念。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对于意会哲学本质的认识既有相互通约的理解,又包含不同的文化特色。意会知识表达问题的中西方比较研究具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性与地域性。以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和中国古代学者庄子的意会理论为例的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西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圆融与会通打下基础,并据此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取以“创”为核心的“创造”之道,从而在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共同促进中国新文化建设。第三,将意会思维、意会认知及意会知识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并将意会认知与创造性思维及其三种具体方式的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指出意会认知与创造性思维及直觉、灵感、顿悟之间的共同联系与存在的差异,以此尝试厘清理论界它们之间在关系方面的一些不同理论观点,并指出意会知识表达的主要目的在于实践中的创造。本论文认为,关于意会知识表达问题的研究既要以以往理论为先导,同时,面向社会发展与知识创新语境,还需要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解读与认识意会知识表达问题,为未来构建社会各层面对话共同体的理性交流平台做出理论铺垫,从而有利于意会知识的表达问题的研究朝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深入延续下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寻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思维路径[J]. 江苏教育 2017(25)
- [2].“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哲学解读——以科学语境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 2011(05)
- [3].意会知识的语境分析——以诗歌为例[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4].高校辅导员意会知识显性化及其运用刍议[J]. 记者观察 2018(20)
- [5].意会知识传递的实践路径分析——以企业为视角[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11)
- [6].意会知识、科学研究和人文素质教育[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10)
- [7].论意会知识在企业审美管理中的作用[J]. 商场现代化 2009(08)
- [8].利用微格教学实现焊接技能意会知识的传授[J]. 江苏教育 2017(76)
- [9].意会知识在按摩传承中的意义[J]. 河北中医 2011(05)
- [10].隐喻与意会认知的表达:波兰尼意会认知论的一种可能进路[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06)
- [11].波兰尼意会知识对“范式优先性”的支持及启示[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2].音乐表演中意会认知的三重维度——文本、技术与审美[J]. 音乐研究 2020(03)
- [13].高职英语教学中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权衡[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2(11)
- [14].意会知识在职业技能养成中的作用[J]. 价值工程 2014(06)
- [15].浅析意会知识技术特性在体育训练中的创新应用[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03)
- [16].中医知识中意会特征形成的隐性路径探讨[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1)
- [17].“意会(隐性)知识”在当代中国的崛起与沉思[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01)
- [18].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意会传统[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9].艺术职业院校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言传和意会[J]. 宁夏教育 2018(11)
- [20].试析本地知识创造与本地能力[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2)
- [21].创新型企业家的个人知识与大学生创业知识生成[J]. 现代大学教育 2020(03)
- [22].语境论的专长观[J]. 河池学院学报 2009(06)
- [23].技术知识的意会向度[J]. 科学 2008(02)
- [24].一种新的意会知识观——柯林斯的知识观评述[J]. 哲学动态 2010(03)
- [25].新课改中数学教师应树立的基本理念[J]. 教育革新 2008(12)
- [26].被忽视的意会知识——评费耶阿本德《科学的专横》[J]. 哲学评论 2019(02)
- [27].两种意会观的欢会神契——野中郁次郎与庄子的意会思想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1(02)
- [28].“阴阳”范畴的现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02)
- [29].“知识就是力量”的跨学科反思——现代知识观的困境及其趋向[J]. 探索与争鸣 2014(11)
- [30].理解技术知识[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02)
标签:意会知识论文; 言传知识论文; 意会知识表达论文; 科学语境论文; 技术语境论文; 日常生活语论文; 境文学语境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