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认同论文-张大成

主体认同论文-张大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份认同,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身份意识

主体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成[1](2019)在《身份认同在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参与主体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参与者具有较强的身份意识与特点,在网络空间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身份认同能带来网络参与群体的稳定,扩大网络参与群体的规模,促进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网络一般参与群体产生的聚集作用,也会对网络一般参与群体产生动员作用。通过身份认同产生的身份克制,造成的群体的分化,对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参与主体的形成产生制约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罗玲[2](2019)在《镜像视阈下《威廉·威尔逊》的主体认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威尔逊》是19世纪美国着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心理悬疑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为题,围绕其内心世界描绘出一幅匪夷所思的画面。小说描述了同名同姓并在形态、相貌、身材方面几乎相同的两个威尔逊,亦真亦假,一假一真。从开篇主人公的内心困惑,到结尾主人公的死亡独白,小说情节步步推进,读者却愈加迷惑。文章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密小说中的真假威尔逊以及两个威尔逊的关系,探索其死亡的真正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相涛[3](2019)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逻辑的主体维度——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它发端于近代以来中国追寻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寻求未来出路过程中,通过借鉴、对比、分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本译介及进步社团的组织传播,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向周围群体的衍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过程经历了从民族危亡之下的个体觉醒,到选择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信仰后的群体认同历史进程。(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唐永亮[4](2019)在《新媒体语境下编辑主体身份认同危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辑主体是媒体业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舆论的把关者。然而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正冲击着编辑主体的身份地位。一方面,面对压力,编辑自身开始呈现能力不够、迷茫焦虑、缺乏自信、定位偏离的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开始挑战编辑主体的地位,对编辑的期待也远超过去的要求。于是在自我和他者的双向作用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怎么做"等身份认同问题开始变得紧迫。(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8期)

史文静,陈阳[5](2019)在《集体经济变迁视域下乡村社会网络与主体认同——基于慈溪徐福村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乡村原有共同体凝聚力逐渐削弱,村民主体认同有待重塑。以宁波慈溪徐福村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乡村社会网络的各类节点人物,分析乡村集体经济对村民主体文化认同的影响。在集体经济变迁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底层架构依旧根植于熟人关系结构。新的集体主义文化应尊重历史脉络及村民日常生活实践,发挥农民个体能动性,以经济+宗族的深层结构构成的经济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乡村连接机制,构建新农村主体新的伦理和审美文化。(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志禄[6](2019)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认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确立增强各类主体的认同性,理清各种主体是增强主体认同性的前提条件,达成理念共识是增强主体认同性的核心内容,协调一致行动是增强主体认同性的根本要求。(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24期)

邓小冬,沈惠平[7](2019)在《社会承认与“台湾主体意识”的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主体意识"的生成是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研究主要从人为建构、外部环境或者两者相结合等角度来探讨其生成原因,虽然已将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者两个维度相结合,但在微观行动者因素的分析上侧重于政治精英的视角,较少关注同样作为行动者的台湾民众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对于台湾民众出于何种"需要"而认同"台湾主体意识"这一问题缺乏理论性的解释。事实上,"台湾主体意识"可分为"作为政治理念的台湾主体意识"与"作为社会心理的台湾主体意识"两个层面。从承认理论的视角而言,社会承认的需要是台湾民众认同"台湾主体意识"的重要心理动机,日据时期与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台湾民众所遭受的实质侵犯以及想象出来的祖国大陆会损害其人身安全、政治经济权利的错误认知,导致他们在追求社会承认上更加执着。台湾民众之所以选择"台湾主体意识"作为实现其社会承认诉求的路径,则与"台湾主体意识"本身的性质、"台湾主体意识"与既有观念的一致性程度、"台湾主体意识"传播过程中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关。(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鞠斐,王诚[8](2019)在《多层地理空间与女性主体的认同——论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性别地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大江大河》引爆2018年末国内荧幕,这部现象级剧集通过"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策略,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国内知名豆瓣网中得到8.9的高分,斩获"2018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剧"称号。剧中描绘的是一幅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青年努力奋进的图像,但是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这个图像里的女性形象却面临着"失语"的窘境。本文将运用女性地理学相关论点,分析剧中地理因素与女性形象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空间对女性主体的形塑作用,尝试着描绘出电视剧中呈现的性别地理图景。(本文来源于《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邰译民[9](2019)在《试论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媒体传播方式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化媒体中,个体主体性得到了突出,并因此使社会化媒体传播具有了新的特征。在本文中,将就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进行一定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6期)

何蕊[10](2019)在《自我认同崩溃后的精神自杀——试析祥子堕落的主体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身体实用理性的过分强调、自我约束准则的反噬性及放弃挣扎的悲剧叁个层面,分析了《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体格"、"忍性"及"要强"认同的失落,重新探讨了祥子由"人"变"鬼"之惑,认为祥子堕落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全面崩溃后的精神自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主体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威廉·威尔逊》是19世纪美国着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心理悬疑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为题,围绕其内心世界描绘出一幅匪夷所思的画面。小说描述了同名同姓并在形态、相貌、身材方面几乎相同的两个威尔逊,亦真亦假,一假一真。从开篇主人公的内心困惑,到结尾主人公的死亡独白,小说情节步步推进,读者却愈加迷惑。文章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密小说中的真假威尔逊以及两个威尔逊的关系,探索其死亡的真正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大成.身份认同在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参与主体形成中的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罗玲.镜像视阈下《威廉·威尔逊》的主体认同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刘相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逻辑的主体维度——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J].广西社会科学.2019

[4].唐永亮.新媒体语境下编辑主体身份认同危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5].史文静,陈阳.集体经济变迁视域下乡村社会网络与主体认同——基于慈溪徐福村的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6].王志禄.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认同性[J].新西部.2019

[7].邓小冬,沈惠平.社会承认与“台湾主体意识”的认同[J].台湾研究.2019

[8].鞠斐,王诚.多层地理空间与女性主体的认同——论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性别地理建构[J].北方传媒研究.2019

[9].邰译民.试论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J].北极光.2019

[10].何蕊.自我认同崩溃后的精神自杀——试析祥子堕落的主体根源[J].北方文学.2019

标签:;  ;  ;  ;  

主体认同论文-张大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