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学与哲学之间 ——熊十力与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

在佛学与哲学之间 ——熊十力与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的内容是关于熊十力和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第一,关于熊十力哲学范式形成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分析。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根源于当时学术界,特别是他出身的欧阳竟无师门对近现代中国学术形态中的宗教、科学、哲学等学术形态性质的普遍认识。第二,通过熊十力几种唯识学著作的演变轨迹,分析“体用不二”模式的形成过程。熊十力比较中、西、印各方哲学形态,把佛学的“真如”、“性”、“相”、“功能”等概念重新诠释而与西方哲学的“本体”与“现象”、中国哲学的“形上”与“形下”等范畴安排在本体论的架构内,最后综合为“体用”关系,形成哲学本体论模式。这是熊十力哲学的本体论内容。从性质来说他的本体论表达了具有世界统一性特征的世界观理论形态,这是熊十力本体论的首要性质和特征。第三,熊十力的著作中表达了两种“心性”范畴,一是“旧唯识学”的具有“多元”性质的“种识”,二是“新唯识学”的“体用一源”的“本心”,后一种是从本体论模式推导而来的,而不是在佛教宗派的心性理论形态中作出的选择。熊十力的“本体论”与“心性论”的结合导致了复杂的理论后果。通过佛学宗派形态理论分析,定性“本心”范畴与中国化佛学——主要是“如来藏系统”具有相同的性质。“新唯识论”的心性结构是:“本心——习心”,这个结构同时吸取了唯识学的两派内容(“虚妄唯识论”和“真常唯心论”)。熊十力哲学的重要特征是“本体宇宙的心性论”。熊十力从对“习心”概念意义的认识批评宋明“心学”和“禅学”。第四,在牟宗三部分首先梳理关于“存有论”范式的理论,他区分“实有形态”、“境界形态”及“非实有形态”的“佛教式存有论”几种形态,其中佛教哲学有“别教”(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系统”和“如来藏系统”都属于此类)和“圆教”(天台宗哲学属于此类)两种形态之分。牟宗三以《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结构为哲学的“公共的模型”,进而建立“良知之自我坎陷”的儒家形上学形态。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形上学”是以佛教哲学的“圆教”形态为基础,以“圆善”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本文作者分析比较认为“道德的形上学”仍属于“实有形态”。第五,林安梧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特别是王船山的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哲学特征的“诠释学的存有论”范式,他吸取了牟宗三关于佛教“圆教”形态理论阐发的思想,作为其“诠释学”的基本原则,从而消除了熊十力、牟宗三“形上学”范式的弊端,为经验层面存在的真实性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在佛学与哲学之间
  •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现代新儒家
  • 二、传统佛学与现代新儒学“形上学”观念形式的关联性
  • 第一章 1923 年《唯识学概论》概念系统及唯识学著作系列略说——熊十力哲学的问题
  • 第一节 1923 年版《唯识学概论》的观念系统结构
  • 1.1.1 唯识章
  • 1.1.2 诸识章
  • 1.1.3 能变章
  • 1.1.4 四分章
  • 1.1.5 功能章
  • 1.1.6 四缘章
  • 1.1.7 境识章
  • 1.1.8 转识章
  • 第二节 其他唯识学诸作系列略说
  • 1.2.1 1926 年版《唯识学概论》
  • 1.2.2 1930 年版《唯识论》
  • 1.2.3 《尊闻录》
  • 1.2.4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
  • 1.2.5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及《体用论》等
  • 1.2.6 熊十力哲学的问题
  • 第二章 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探源——现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
  • 第一节 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探源
  • 2.1.1 熊十力哲学范式在现代学术界的影响和意义
  • 2.1.2 熊十力对哲学形态认识的转变
  • 2.1.3 1926 年版《唯识学概论》“实体”概念的提出及本体论形态的形成
  • 第二节 现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
  • 2.2.1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
  • 2.2.2 传统佛学的“宇宙实相”与哲学的“本体”概念的关联性
  • 2.2.3 熊十力对佛家之境行果学说的哲学本体论范式的转换
  • 附:熊十力哲学形态萌芽辨考
  • 第三章 从传统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本体论——“般若”学对熊十哲学的影响
  • 第一节 从传统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体用论
  • 3.1.1 从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本体”论
  • 3.1.2 从“众生多源”到“众生同源”
  • 3.1.3 形上学结构的特点
  • 3.1.4 真如、法性和法相概念的重新诠释
  • 第二节 熊十力论“般若”学及大乘空有二宗
  • 3.2.1 “般若学”介入“新唯识论”系统
  • 3.2.2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有宗的认识
  • 3.2.3 熊十力对佛学之“三性”与“缘起理论”的认识
  • 第三节 王恩洋论唯识宗“实相观”及“性相”与“体用”之辨
  • 3.3.1 王恩洋论佛学的根本问题
  • 3.3.2 王恩洋论唯识宗的“实相观”
  • 3.3.3 “性相”与“体用”之辨
  • 第四章 从传统唯识学的心识理论到《新唯识论》“心学”理论——佛学“如来藏系统”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之一
  • 第一节 从传统唯识学的心识理论到《新唯识论》的“心学”理论
  • 4.1.1 “境不离识”:熊十力哲学的理论前提
  • 4.1.2 《尊闻录》的“心学”思想
  • 4.1.3 《新唯识论》系统内的“本心”和“习心”
  • 4.1.4 从旧唯识学的“智”、“慧”到《新唯识论》的“性智”、“量智”
  • 4.1.5 “本心”概念的自我表述
  • 第二节 印顺太虚论佛教宗派形态理论
  • 4.2.1 心性论理论形态的介入:如来藏系统的“真如缘起”论
  • 4.2.2 印顺论“虚妄唯识论”与“真常唯心论”
  • 4.2.3 太虚之佛法总决择谈
  • 4.2.4 太虚论中国佛学的“圆中自性说”
  • 第三节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之后心性理论的发展
  • 4.3.1 “本心—习心”结构特征
  • 4.3.2 《摧惑显宗记》:拒绝《起信论》系统
  • 4.3.3 《存斋随笔》:熊十力哲学探索的结局
  • 4.3.4 “本体宇宙的心性论”:熊十力哲学问题的反省
  • 第五章 牟宗三“良知之自我坎陷”的存有论形态——佛学“如来藏系统”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之二
  • 第一节 哲学存有论的形态区分
  • 5.1.1 “境界形态”和“实有形态”
  • 5.1.2 佛学的“非实有形态”性质
  • 5.1.3 反省熊十力的“本体论”范式与佛学内容之不相应
  • 第二节 如来藏系统中的“存有论”
  • 5.2.1 关于《大乘起信论》在佛教思想史上意义的认识
  • 5.2.2 “真常心”:成佛的先天的、超越的、必然的保障
  • 5.2.3 “生灭门”(无明)于“真常心”之间接“依止”关系
  • 5.2.4 “一心开二门”架构的哲学意义
  • 第三节 天台“圆教”的存有论
  • 5.3.1 般若学的“融通淘汰,令归实相”和《法华经》的“开权显实”
  • 5.3.2 “佛性”观念与佛教式存有论的关系
  • 5.3.3 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
  • 5.3.4 天台圆教系统中的“存有论”
  • 第四节 “道德的形上学”与“佛教式的存有论”及道家“境界形态”的存有论之比较
  • 5.4.1 “圆善”:哲学的最高问题
  • 5.4.2 儒家道德义的“良心”与佛家的“真常心”之性质比较
  • 5.4.3 儒家形上学与佛教式存有论之在“系统”特征之比较
  • 5.4.4 儒家形上学与道家形上学特征之比较
  • 第六章 林安梧的“诠释学的存有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
  • 第一节 诠释学的存有论
  • 6.1.1 “存有三态论”
  • 6.1.2 牟宗三理论的核心及限制
  • 6.1.3 中国哲学的“道论”与西方哲学的“存有论”之比较
  • 第二节 入于“生活世界”开显存有之真实
  • 6.2.1 肯定经验层面的真实性重开儒学的社会实践之门
  • 6.2.2 从“无明”到超越:仁心的凸显
  • 结束语:佛学唯识学对现代新儒学观念形态的影响
  • 后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简析熊十力的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J]. 学理论 2019(03)
    • [2].熊十力的怪脾气[J]. 档案记忆 2017(03)
    • [3].熊十力:乱世为儒[J]. 同舟共进 2016(09)
    • [4].小城办学记[J]. 美文(上半月) 2020(03)
    • [5].熊十力的經學内聖論[J]. 孔子学刊 2019(00)
    • [6].评《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9(01)
    • [7].熊十力的较真[J]. 课外阅读 2016(24)
    • [8].人与动物的区别[J]. 中国老年 2017(01)
    • [9].熊十力哲学本体论思想概述[J]. 国际儒学论丛 2016(01)
    • [10].熊十力和学生较真[J].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10)
    • [11].一代狂哲熊十力的逸闻趣事[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5(22)
    • [12].熊十力与吃[J]. 晚报文萃 2012(09)
    • [13].熊十力:读书先看好处再批评坏处[J]. 老同志之友 2012(10)
    • [14].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J]. 师道 2012(12)
    • [15].一代狂哲熊十力[J]. 党员干部之友 2013(09)
    • [16].吃货熊十力[J]. 饮食科学 2013(10)
    • [17].熊十力:世间再无此狂生[J]. 意林 2009(22)
    • [18].“暴力”大师熊十力[J]. 人民文摘 2009(01)
    • [19].回望熊十力[J]. 东方养生 2010(06)
    • [20].狷介“国宝”熊十力[J]. 初中生 2011(04)
    • [21].国学大师熊十力轶事[J]. 金秋 2011(23)
    • [22].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J]. 书摘 2008(06)
    • [23].熊十力与徐复现:临歧分手竟反目[J]. 读书文摘 2008(07)
    • [24].熊十力:一个很牛很暴力的大师[J]. 视野 2008(18)
    • [25].儒学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以熊十力释“理”为例[J]. 王学研究 2013(01)
    • [26].熊十力哲学之“本心”与“习心”探析[J]. 现代交际 2017(06)
    • [27].熊十力敢骂蒋介石“他是什么东西?”[J]. 红岩春秋 2016(01)
    • [28].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对熊十力思想的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解读[J]. 现代哲学 2015(04)
    • [29].熊十力:很牛很暴力的大师[J]. 教师博览 2008(09)
    • [30].熊十力道歉[J]. 晚报文萃 2015(06)

    标签:;  ;  ;  ;  ;  ;  ;  ;  

    在佛学与哲学之间 ——熊十力与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