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5-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5—磺基水杨酸(H3ssal)与中性含氮配体形成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使用的中性配体为2,2’-联吡啶(2,2’-bipy)、4,4’-联吡啶(4,4’-bipy)、1,10-邻菲罗啉(phen)、2-氨基吡啶(2-ampy)、苯并咪唑(BD)和二(4-吡啶)乙烯(bpe)等,研究的金属离子为主族金属Pb以及过渡金属Cu、Co、Zn、Cd和Mn等。总共合成了30个配合物,对所有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并对大部分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荧光性质的研究。对于金属铜配合物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反应物组成及配比、温度、溶剂等)、合成方法及中性配体对配合物拓扑网络结构的影响,共合成了8个配合物,分别为:[Cu(Hssal)(2,2’-bipy)(H2O)2]n(1),[Cu4(CH3COO)2(ssal)2(2,2’-bipy)4(H2O)2]·6H2O(2),{[Cu(ssal)(2,2’-bipy)][Cu2(ssal)(2,2’-bipy)2(H2O)2](H2O)}n(3),{[Cu3(ssal)2(dpa)3]·3H2O}n(4),[Cu2Ⅱ(ssal)2(dpa)2][CuⅠ(dpa)2]2·2H2O (5),{[Cu(ssal)(H2O)](2-ampy)}n(6),{[Cu3(ssal)2(BD)6]·8H2O}n(7),[Cu(TTF)(phen)(H2O)][Cu(TTF)(Hssal)(phen)](8)。配合物1为一维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扩展为三维网络结构;2为四核单元,也通过氢键形成三维网络结构;3为两条阴、阳离子一维链结构,并通过氢键形成二维网络结构。4为二维层状网络结构,而在相似的合成条件下,5却为混合价态Cu配合物,单核结构。6和7都为一维链状网络结构,只是6中还存在游离的2-氨基吡啶阳离子;而8为双核离子缔合物。配合物1和8中H3ssal只脱去两个氢,保留羟基上的氢;2—7中,全部去质子化。在这8个配合物中,5—磺基水杨酸离子有7种配位方式。对于主族金属铅配合物研究了不同中性配体(螯合及桥联)对配合物拓扑网络结构的影响,共合成了8个配合物,分别为:[Pb(Hssal)(2,2’-bipy)(DMF)]n(9),[Pb(Hssal)(2,2’-bipy)(H2O)]n(10),[Pb(Hssal)(phen)(DMF)]n(11),[Pb3(ssal)2(phen)3]n(12),{[Pb(Hssal)(2,2’-bipy)](4,4’-bipy)0.5}n(13),Pb2(2,2’-bipy)2(4,4’-bipy)(Hssal)2(H2O)2] (14),[Pb(phen)(4,4’-bipy)0.5(Hssal)]n(15),[Pb(Hssal)(2,2’-bipy)(bpe)0.5]n(16)。9和11结构相同,都为一维梯链状结构;10和12为二维网络结构;13也为一维梯链状结构,不过存在4,4’-bipy客体分子;14为双核结构,其中4,4’-bipy配体双齿配位;15也为一维梯链状结构,4,4’-bipy分子单齿配位;16为二维网络结构。除了12,其他7个配合物中,H3ssal只脱去两个氢,保留羟基上的氢。在这8个配合物中,5—磺基水杨酸离子共存在6种配位模式。在配合物9、11和16中,铅的孤对电子不具有立体化学活性,而在其他5个化合物中都具有立体化学活性,并影响了铅的配位环境。此外,弱的Pb-O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也对铅的配位环境有影响。对于过渡金属Co和Zn,得到了两离子缔合物[Co(phen)2(H2O)2](Hssal)·4H2O(17)和[Zn(phen)2(H2O)2](Hssal)·4H2O(19),并以它们为原料进行次级合成,得到了两个混金属配合物{[Co(phen)(H2O)4][Cu2(phen)2(ssal)2]·5H2O (18)和[Zn2(μ-OH)2(phen)2(H2O)2][Cu2(phen)2(ssal)2]·3H2O(20)。17和19结构相似,Hssal2-都未参与配位,只是作为抗衡离子存在;而在18和20中,Hssal2-继续去质子化,并参与配位。水热条件下的原位反应,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机理还不甚清楚,这是近年来广大化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在5—磺基水杨酸功能化合物的设计合成过程中发现水热下的三种原位反应:Cu(Ⅱ)的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及水解反应,并合成了8个配合物,分别为{[CuⅠCuⅡ(ssal)(2,2’-bipy)(4,4’-bippy)]·2H2O}n(21),{[CuⅡ(ssal)2][Cu4Ⅰ(4,4’-bipy)4(H2O)]·5H2O}n(22),[Cu(2,2’-bipy)2Cl]·(4-HBS)·2H2O(23),[Cu(2,2’-bipy)2Cl]·(4-HBS)·(1,4-dp)0.5·H2O (24),{[Cd3(CH3COO)4(4,4’-bipy)4](HBS)2·10H2O}n(25),[Cd(4,4’-bipy)2(H2O)4](HBS)2·4H2O(26),[Mn(4,4’-bipy)2(H2O)4](HBS)2·4H2O (27),{[Co(4,4’-bipy)(H2O)4](HBS)2·3H2O}n(28)。21和22为铜混合价态配合物,21为二维网络结构,22为一维链状结构。23中有脱羧产物,对羟基苯磺酸离子,但不参与配位,只作为抗衡离子存在。24中既有脱羧产物,还有水解产物,不过它们都没参与配位,分别作为抗衡离子和客体分子存在。25—28中只存在脱羧产物,对羟基苯磺酸离子,也没有参加配位。25为二维网络结构;26和27结构相同,都为单核结构;28为一维链状结构。DMF在加热回流下发生水解反应,其产物甲酸根也会与金属配位,得到两个配合物{[M(COO)(H2O)2(4,4’-bipy)]2[M(4,4’-bipy)(Hssal)2(H2O)2]}n(M=Cd,29;Mn,30)。这两配合物结构相似,都为一维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扩展为三维网络结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1.1.1 配位化学研究意义
  • 1.1.2 配位聚合物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 1.2 水杨酸的配位化学
  • 1.3 磺酸的配位方式
  • 1.4 3-sb的配位方式
  • 3ssal的配位方式'>1.5 H3ssal的配位方式
  • 1.6 结构多样性研究体系的设计
  • 1.6.1 金属离子的选择
  • 1.6.2 酸性配体和中性配体的选择
  • 1.6.3 结构多样性研究实现的方法
  • 1.7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5-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 2.1 铜5-磺基水杨酸与2,2’-bipy的配位作用
  • 2.1.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2.1.2 实验部分
  • 2.1.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4.1 合成讨论
  • 2.1.4.2 红外谱图分析
  • 2.1.4.3 晶体结构分析
  • 2.1.4.4 热重分析
  • 2.1.4.5 荧光分析
  • 2.2 铜5-磺基水杨酸与dpa的配位作用
  • 2.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2.2.2 实验部分
  • 2.2.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2.2.4 结果与讨论
  • 2.2.4.1 合成分析
  • 2.2.4.2 红外谱图分析
  • 2.2.4.3 晶体结构分析
  • 2.3 铜5-磺基水杨酸与其他中性配体的配位作用
  • 2.3.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2.3.2 实验部分
  • 2.3.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4.1 红外谱图分析
  • 2.3.4.2 晶体结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5-磺基水杨酸铅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 3.1 铅5-磺基水杨酸与螯合中性配体的配位作用
  • 3.1.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3.1.2 试验部分
  • 3.1.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3.1.4 结果与讨论
  • 3.1.4.1 合成分析
  • 3.1.4.2 红外分析
  • 3.1.4.3 结构分析
  • 3.1.4.4 热重分析
  • 3.1.4.5 荧光分析
  • 3.2 铅5-磺基水杨酸与螯合及桥联中性配体的配位作用
  • 3.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3.2.2 试验部分
  • 3.2.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4.1 合成分析
  • 3.2.4.2 红外分析
  • 3.2.4.3 晶体结构分析
  • 3.2.4.4 热重分析
  • 3.2.4.5 荧光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次级合成策略的应用及其配合物合成
  • 4.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红外光谱分析
  • 4.4.2 晶体结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水热条件下的原位反应
  • 5.1 Cu化合物
  • 5.1.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5.1.2 实验部分
  • 5.1.3 化合物21和22中铜氧化态的表征
  • 5.1.4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5.1.5 结果与讨论
  • 5.1.5.1 合成分析
  • 5.1.5.2 红外分析
  • 5.1.5.3 结构分析
  • 5.1.5.4 热重分析
  • 5.1.5.5 荧光分析
  • 5.2 脱羧反应
  • 5.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5.2.2 实验部分
  • 5.2.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5.2.4 结果与讨论
  • 5.2.4.1 合成分析
  • 5.2.4.2 红外分析
  • 5.2.4.3 晶体结构
  • 5.2.4.4 热重分析
  • 5.2.4.5 荧光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DMF水解反应及配合物合成
  • 6.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6.2 实验部分
  • 6.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合成分析
  • 6.4.3 晶体结构
  • 6.4.4 热重分析
  • 6.4.5 荧光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附录 配合物1-30的非氢原子分数坐标和热参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5-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