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显子芯片研究缺血/缺氧损伤相关的剪接调控机制

利用外显子芯片研究缺血/缺氧损伤相关的剪接调控机制

论文摘要

对于人类而言,氧气是“天空”,血液是“河流”。如果缺少了氧气和血液,人类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都必将面临损伤和死亡。本文特别关注了缺血/缺氧性损伤相关疾病的关键病理过程及其分子机制,从剪接调控这个全新的视角阐述可变剪接在缺血/缺氧性损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外显子芯片技术渐进式地研究了人内皮细胞缺氧模型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基因的剪接表达模式和调控特征,从功能、通路、网络模块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生物学探讨,并尝试性地研究了剪接和转录的共调控现象。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我们还发展了用于外显子芯片数据可变剪接预测的带分层惩罚项的线性回归模型。因此,本文是以实验数据为立论依据和验证支持,以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为主线的“干湿”结合的系统生物学课题,以下将根据研究内容简要地介绍各部分的主要结果和结论: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拟缺氧状态下基因的转录和剪接调控缺氧是机体内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环境之一,在众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局部或者全局的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氧。内皮细胞位于血管的内表面,在一定的缺氧条件下会发生细胞凋亡并造成内皮组织损伤。压力诱导的内皮细胞生存对抗凋亡的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血管完整性和血管内稳态非常重要的细胞过程,同时也是众多血管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决定血管发生(angiogenesis)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内皮细胞生存对抗凋亡的动态平衡状态的分子机制至今研究较少,尽管已经有研究报道转录和剪接是内皮细胞缺氧环境下重要的分子应激机制,但是目前还缺乏全基因组水平的剪接表达研究,同时缺氧环境下的转录和剪接调控关系研究也是空白。本研究首先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钴在不同时间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处理,发现300μM氯化钴对细胞干预24hrs会诱导早期的细胞凋亡,此时内皮细胞处于细胞生存对抗凋亡的动态平衡状态。然后,我们利用昂飞公司的外显子芯片系统全基因组地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和外显子,鉴定出1583个差异表达基因和342个可变剪接事件,16个可变剪接事件通过了RT-PCR实验验证。对剪接事件进行剪接模式分类,并和文献报道的外显子芯片基准数据集比较,发现盒式外显子的比例在缺氧状态下增高近一倍。进一步地,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本体论分析、通路表达富集分析以及受可变剪接影响的蛋白质功能域分析从功能角度均直接反映出内皮细胞生存对抗凋亡的动态平衡状态。重要地,我们基于文献挖掘的方法发现了一个以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为核心的新功能模块,它在缺氧状态下被显著激活。最后,我们意外地发现46%的可变剪接基因本身也存在基因表达差异,剪接的外显子包含-缺失模式和基因的上调-下调表达模式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这些均暗示缺氧状态下可能存在转录和剪接的共调控。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转录和剪接及其共调控关系可能在内皮细胞缺氧状态下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对内皮细胞生存对抗凋亡状态的深入探讨可能为血管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关键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2)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剪接调控研究脑中风是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大约87%的脑中风属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脑中风,可导致不同脑区的损伤并造成机体功能丧失,因此及时的血液再通是缺血性脑中风必需和必要的治疗手段。众多文献报道可变剪接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之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剪接调控研究将会对脑中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皮层和海马作为大脑的重要功能区域,对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和敏感度具有明显差异,因此研究皮层和海马的剪接调控的组织差异将会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脑中风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制备了右侧损伤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模拟脑中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然后使用昂飞公司的外显子芯片系统分别分析小鼠脑双侧半球皮层和海马的外显子表达谱,从左侧海马、右侧海马、左侧皮层和右侧皮层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进程中鉴定出614个可变剪接事件。我们发现右侧海马的可变剪接事件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其它脑区,并随着损伤进程数量逐渐增加。同时,我们发现各比较组之间可变剪接基因的交集非常少,而且同一比较组内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基因的交集也非常少,这很可能是剪接表达时空特异性的直接体现。经过样本探针集的DABG(Detection Above BackGround)值筛选后的外显子表达值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皮层和海马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明显的外显子表达差异。紧接着,以损伤过程为主线的GO(Gene Ontology)和exon-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分析得出了不同脑区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重要的可变剪接基因功能及其所参与的通路,这些结果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外显子在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的变化,我们定义和分析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最显著的时序性剪接“转换”标签,这些标签能非常显著地区分不同组织间的外显子表达特征。最后,受到可变剪接影响的蛋白质功能域分析和SRRM1剪接因子发生可变剪接前后的三维结构分子动力学模拟均证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可变剪接导致蛋白质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皮层和海马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产生的可变剪接事件及其影响的蛋白质结构、功能和通路,发现了皮层和海马由不同的缺血耐受性导致的剪接调控差异,为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局灶性脑中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科学依据。3)利用惩罚分层回归模型REMAS从外显子芯片数据预测可变剪接在以上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显子芯片的数据分析涉及到基因和外显子两个层次,而探针集的绝对表达值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外显子表达水平,因此基于外显子芯片数据预测可变剪接事件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目前,绝大部分外显子芯片分析工具均采用剪接指数算法推断可变剪接事件,但是这种算法对于小样本实验准确度将受到影响。我们基于基因和外显子的关系开发了新的惩罚分层回归模型来挑选可变剪接基因和外显子。首先用合适的变量来定义发生可变剪接的外显子,然后设计了带分层惩罚项的LASSO线性回归模型表征基因结构,定义和细分表示基因水平和外显子水平的作用因素的参数。对于小样本量大变量空间的数据采用分步选择的策略逐次优先选择剪接趋势最显著的基因和外显子。最后,基于基因的剪接趋势参数对所有可变剪接基因进行排序,保证了可变剪接预测的可靠性。为了评估新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我们有针对地设计了模拟数据集对其进行性能测试。模拟数据的控制因素包括样本量大小、剪接事件的种类、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基因中可变外显子的数量等,模拟数据集中设置的剪接事件均能够以高比率被挑选出来,且比率远远高于剪接指数算法的效果。在利用已经发表的真实外显子芯片数据集对REMAS进行测试时,挑选出的前500个具有可变剪接趋势的基因中有57个和Gardina等利用剪接指数算法推断的可变剪接基因相同,REMAS挑选的前10个有可变剪接趋势的基因中有4个通过了RT-PCR实验验证,而57个交集可变剪接基因中也已有20个通过了RT-PCR实验验证或者得到文献支持。由此可见,REMAS作为新的带分层惩罚项的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可靠地从外显子芯片数据中预测可变剪接事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缺血/缺氧性损伤及其相关疾病
  • 1.2 从分子水平破解疾病密码
  • 1.2.1 “中心法则”与系统转录组学
  • 1.2.2 可变剪接及剪接调控
  • 1.2.3 压力诱导的可变剪接与疾病
  • 1.3 系统转录组学研究的新方法
  • 1.3.1 序列表达标签技术
  • 1.3.2 生物芯片技术
  • 1.3.3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 第二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拟缺氧状态下基因的转录与剪接调控
  • 2.1 前言
  • 2.1.1 内皮细胞和环境压力
  • 2.1.2 缺氧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内稳态调节
  • 2.1.3 缺氧条件下的转录和剪接调控
  • 2.1.4 Affymetrix外显子芯片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外显子芯片的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缺氧程度和细胞凋亡率反映出细胞生存对抗凋亡的动态平衡状态
  • 2.3.2 缺氧状态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其功能
  • 2.3.3 缺氧诱导的可变剪接事件及其实验验证
  • 2.3.4 缺氧条件下的转录和剪接调控在通路和网络水平的分布
  • 2.3.5 转录和剪接之间的复杂调控以及剪接对蛋白质功能域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功能和通路分析可反映缺氧后HUVEC生存对抗凋亡的状态
  • 2.4.2 缺氧环境下HUVECs的转录和剪接调控呈现复杂性和交互性
  • 2.4.3 可变剪接通过改变蛋白质功能域来影响生物网络
  • 2.5 结论
  • 第三章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剪接调控研究
  • 3.1 前言
  • 3.1.1 缺血性脑中风及其病理机制
  • 3.1.2 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和治疗
  • 3.1.3 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1.4 脑缺血性损伤对不同脑区的影响
  • 3.1.5 脑缺血和可变剪接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设计与动物分组
  • 3.2.2 MCAO模型的制备、样品处理和芯片杂交
  • 3.2.3 外显子芯片的数据分析
  • 3.2.4 外显子芯片的样本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3.2.5 基因本体论分析
  • 3.2.6 可变剪接基因的基因集合富集度分析
  • 3.2.7 定义缺血再灌注损伤进程的剪接“转换”标签
  • 3.2.8 蛋白质功能和结构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 3.3 结果
  • 3.3.1 病理学结果反映出缺血再灌注后左右侧皮层和海马的损伤情况
  • 3.3.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左右侧皮层和海马的可变剪接响应事件
  • 3.3.3 皮层和海马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剪接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 3.3.4 皮层和海马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可变剪接基因的功能
  • 3.3.5 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时序性剪接“转换”标签
  • 3.3.6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变剪接事件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域
  • 3.4 讨论
  • 3.4.1 可变剪接表达的损伤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 3.4.2 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和皮层与海马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
  • 3.4.3 可变剪接基因的功能及其通路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
  • 3.4.4 可变剪接改变蛋白质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网络水平的影响
  • 3.4.5 可变剪接有可能成为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的研究新视角
  • 3.5 结论
  • 第四章 利用惩罚分层回归模型从外显子芯片数据预测可变剪接
  • 4.1 前言
  • 4.1.1 可变剪接的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
  • 4.1.2 外显子芯片数据分析和可变剪接预测
  • 4.1.3 LASSO回归模型及Group LASSO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定义外显子芯片的数据特征
  • 4.2.2 带分层结构惩罚项的LASSO模型
  • 4.2.3 两步迭代策略和基因排序策略
  • 4.3 结果
  • 4.3.1 模拟数据集的测试证明了REMAS性能优异
  • 4.3.2 真实外显子芯片数据的测试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本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 5.1 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讨论
  • 5.2 领域内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治疗的疗效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4)
    • [2].中国美利奴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3个外显子多态性的PCR-SSCP鉴定[J]. 中国畜牧兽医 2014(09)
    • [3].盐城地区109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19、21号外显子突变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24)
    • [4].加测外显子解决HLA-C测序的不确定结果[J]. 中国输血杂志 2010(S1)
    • [5].外显子19缺失和外显子21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埃克替尼治疗效果比较[J]. 山东医药 2015(37)
    • [6].基于周期3临近特征的外显子预测方法[J]. 计量学报 2017(06)
    • [7].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的检测[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01)
    • [8].骨桥蛋白第7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相关性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1)
    • [9].外显子芯片的数据分析和可变剪接预测的新算法[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9(05)
    • [10].獭兔MITF基因部分外显子多态性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3(11)
    • [11].獭兔MITF基因部分外显子多态性研究[J]. 中国养兔 2013(04)
    • [12].马MxA基因第12外显子多态性检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 [13].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第12外显子基因突变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11(17)
    • [14].再次遇见MET:MET 14外显子突变的“中国特色”[J]. 循证医学 2016(04)
    • [15].基于并行计算的大规模外显子芯片数据分析[J].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5(05)
    • [16].肝细胞癌PTEN外显子5和8基因突变检测[J]. 北京医学 2013(03)
    • [17].青藏高原海东鸡CAPN3基因第1外显子多态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9)
    • [18].牦牛MSTN基因第2外显子的遗传变异分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19].一种提高外显子预测的改进周期3消噪策略[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20].EGFR 19和21外显子突变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和预后分析[J]. 中国肺癌杂志 2014(11)
    • [21].外显子测序在遗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03)
    • [22].临床外显子测序诊断一些疑似先天性疾病的分子缺陷[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03)
    • [23].江苏徐州地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12、14、18号外显子的检测和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05)
    • [24].PCR扩增肺癌组织puma基因第四外显子的实验研究[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09)
    • [2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碱基序列突变情况观察[J]. 山东医药 2018(31)
    • [26].SCN1A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筛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7].鸭Fas基因SNP和生物信息学研究[J]. 贵州畜牧兽医 2017(02)
    • [28].新疆南疆地区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第7,11,12外显子突变研究[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03)
    • [29].乳腺导管内增生病变中p53表达与外显子突变的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2)
    • [30].鸡BF基因第2、3外显子序列及其多态性分析[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7(12)

    标签:;  ;  ;  ;  ;  

    利用外显子芯片研究缺血/缺氧损伤相关的剪接调控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