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交织多址(IDMA)是一种改进的CDMA多址方式,其是利用不同用户的交织器码片图案不同来识别用户。凭借着良好的抗多址干扰(MAI)性能和较低的多用户检测复杂度等优点,IDMA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址方案的有力竞争者。IDMA是基于交织器的多址技术,因而交织器的研究也成为了IDMA系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的IDMA交织器设计是基于随机交织器来设计的,主要针对多用户交织器的存储空间和所占信道的存储带宽等问题。利用随机交织器来生成其他的交织器,都无法获得确定的性能。而Pupeza I等人提出的正交交织器虽然在重复码编码条件下获得了近乎完美的性能,但是在卷积码编码的情况下,其性能却未获得提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交织器生成矩阵行列循环移位的交织器设计方法,其在性能上其完全可以取代随机交织器。然后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混沌序列的交织器——HS-Chaos交织器,将其应用于IDMA系统的之中,并与随机交织器进行比较。由于混沌技术和S属性的引入,HS-Chaos交织器是具有随机性的确定性交织器,且更适合于卷积码译码的IDMA系统。本文共分五章,首先介绍了IDMA的应用背景,并详细地叙述了IDMA的基本原理和迭代检测过程,然后对已有的IDMA系统的交织器进行详细的仿真分析,第四章提出了基于矩阵移位的随机交织器设计方法,第五章提出了基于混沌序列的HS-Chaos交织器的设计方法。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系统的性能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矩阵移位交织器不论在IDMA的哪种编码方式下,在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的同时,其性能完全可以取代随机交织器。而当HS-Chaos交织器应用于在卷积码级联重复码形式的IDMA系统时,在相同的Eb/N0条件下,改进的交织器其误码率性能略优于随机交织器。而且由于这种算法只需要存储混沌序列的初始值和共同约定的映射系数,所以其所需存储空间和占用的传输带宽不随用户数量和交织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业务交织多址接入(IDMA)通信系统的连接接纳控制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16)
- [2].基于IDMA系统的正交扩频并行结构设计与实现[J]. 无线电工程 2016(12)
- [3].基于卷积码的网络编码协助IDMA系统容量分析[J].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11(05)
- [4].IDMA系统的(p,q)交替进制交织器的研究[J]. 信号处理 2010(11)
- [5].LTE系统基于IDMA的干扰消除[J]. 移动通信 2014(12)
- [6].多径下Turbo码IDMA网络编码中继合作系统性能分析[J].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11(02)
- [7].宽带卫星IDMA系统的自适应多业务接纳控制算法[J]. 科技通报 2016(06)
- [8].一种非对称IDMA交织器的设计及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9].IDMA下行链路的传输及简化接收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6)
- [10].IDMA系统中交织器研究现状[J]. 通信技术 2012(02)
- [11].基于线性同余的IDMA交织器设计及分析[J]. 电子学报 2010(02)
- [12].IDMA中的线性同余交织器研究(英文)[J]. 应用科学学报 2009(03)
- [13].基于IDMA的水声通信自适应Turbo迭代接收机技术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6(S1)
- [14].IDMA系统中基于序列叠加信道估计的功率分配方法[J]. 信号处理 2009(08)
- [15].一种基于IDMA的非正交多用户检测方法[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16].IDMA系统中基于SNR演进和差分进化的功率优化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09(10)
- [17].基于Verilog的IDMA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设计[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18].IDMA水声多用户下行通信链路迭代接收算法[J]. 信号处理 2019(09)
- [19].基于IDMA的水声通信迭代检测算法[J]. 山东通信技术 2018(03)
- [20].SPORT及IDMA接口在电力系统监控产品中的应用[J]. 电子设计工程 2012(13)
- [21].IDMA通信系统中的粒子群交织算法[J]. 电子设计工程 2009(10)
- [22].一种交织迭代无线多跳中继方案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23].基于PDA算法的IDMA高阶调制系统[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04)
- [24].一种基于随机序列的IDMA交织方法[J]. 中国新通信 2019(01)
- [25].交织分多址(IDMA)系统编码技术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