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薄差油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差油层,周期注水,挖掘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
薄差油层论文文献综述
安旭[1](2019)在《高含水后期薄差油层周期注水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区块为薄差层低渗透砂岩岩性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结构调整的潜力越来越小,挖掘剩余油的难度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改善区块的水驱开发效果,对S区块进行了周期注水可行性研究,并对部分注采井组制定了周期注水试验方案,有效地控制了试验区产量递减速度和含水上升速度,改善了薄差油层的吸水状况,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孙敏[2](2019)在《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比较困难,基于精细油层对比分析,采取动静结合分析法、微构造法、电性图版法,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不仅可以提高油田的可采储量,还能够获得最佳增产效果。因此,该文主要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09期)
徐庆,刘义坤,王珏[3](2019)在《薄差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差油层是厚度小于1 m的表内薄层以及表外油层,储层渗透率差,因此影响因素与主力油层不同。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油水井进行了分类,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价了7个对薄差油层聚驱开发效果起主要影响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统计学分析,建立了一套新的薄差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于海山[4](2018)在《对应精细控制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藏薄差油层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渗透油田薄差油层薄互层多、连续性差、注采关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提高薄差油层有效动用为目标,开展了薄差油层对应精细控制压裂改造技术应用。创新油水井对应精细控制压裂技术应用,将改造方式由单井点常规压裂转变为油水井组同时压裂改造,将改造对象由双封单卡多层段笼统压裂转变为单砂体对应压裂改造,将裂缝形式由常规单缝延伸转变为树枝状裂缝系统,将压裂砂量由常规固定用量转变为单砂体个性化用量。现场试验8个井组,平均单井日增油3.1 t,增油强度1.1 t/(d·m),平均有效期266 d,技术效果明显优越于常规油井单井压裂。通过对应精细控制压裂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幅度提高了薄差油层的动用程度,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期刊2018年12期)
于海山,杨文敏[5](2018)在《低渗透油藏薄差油层组合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渗透油藏薄差油层薄互层多、连续性差、注采关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提高薄差油层有效动用为目标,开展了薄差油层组合压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应用油水井对应精细控制压裂和多裂缝复合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组合,将改造方式由单井点常规压裂转变为油水井组同时压裂改造,将改造对象由双封单卡多层段笼统压裂转变为单砂体对应压裂改造,将裂缝形式由常规单缝延伸转变为树枝状裂缝系统,将压裂砂量由常规固定用量转变为单砂体个性化用量。现场试验8个井组,平均单井日增油2.5t,增油强度0.9t/d·m,平均有效期266天,与常规重复压裂对比,平均单井日增油增加1.3t,技术效果明显优越于常规重复压裂。通过两种压裂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幅度提高了薄差油层的动用程度,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张先强[6](2018)在《中区西部高台子薄差油层可压性及对应压裂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油田薄差油层纵向上小层多、隔层薄、层间物性差异大;平面上砂体发育差异大、非均质性严重。因此,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剩余储量挖潜难度大。中区西部高台子油层包含多个薄差油层,其物性较差,孔渗较低,仅依靠地层能量和水驱无法产生工业性油流,需要进行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才能具有一定产能。因此,必须对其储层物性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开发方案,采取有效的增产措施和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以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本文以中区西部高台子薄差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力学参数及储层物性参数测定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脆性指数、断裂韧性和抗张强度等参数对储层可压性进行了评价,并以电模拟实验数据为依托,测定了不同地质特性、不同注采井网和压裂规模条件下的增产倍率,对储层压裂改造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一套注采井对应压裂裂缝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如下:(1)开展了叁轴压缩、巴西劈裂等实验,测定了中区西部高台子薄差油层的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目的区块杨氏模量分布在3.5~60GPa之间,平均值为31.5GPa;泊松比分布在0.21~0.39之间,平均值为0.28;脆性指数分布在0.11-0.62之间,平均脆性指数为0.31;断裂韧性分布在0.05~0.18MPa·(?)之间,平均断裂韧性为0.155 MPa·(?)。(2)建立了可压性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的影响权重,脆性指数、断裂韧性、抗张强度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53、0.29、0.18。统计测井数据,得出中区西部高台子油层组可压性分布平面图,为压裂选井选层提供依据。(3)针对目标区块开展水力压裂电模拟实验,进行对应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一注一采井组对应压裂的最佳压裂规模组合为:油井裂缝穿透比25%~30%、水井裂缝穿透比15%左右;反九点法井组对应压裂的最佳压裂规模组合为:油井裂缝穿透比55%~60%、水井裂缝穿透比10%~15%。(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9)
张倍铭[7](2018)在《特高含水后期杏树岗薄差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杏树岗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天然岩心168块,通过常规压汞实验、扫描电镜实验、铸体薄片实验和X衍射实验,给出了高渗透层与薄差油层的孔隙结构差异,并对薄差油层划分叁个区间,通过分形理论和CT扫描实验进一步对薄差油层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渗透率增加,孔隙半径增大,排驱压力较低,孔喉分选性好。通过孔隙分布峰位参数对薄差油层划分为叁个区间:区间Ⅰ是渗透率处于131×10~(-3)μm~2-270×10~(-3)μm~2的薄差层,孔隙分布峰位在6.3μm,孔隙分布峰位和渗透率正相关性与高渗透层变化规律相近,孔隙分布峰位值无迭加;区间Ⅱ是渗透率处于71.4×10~(-3)μm~2-131×10~(-3)μm~2的薄差层,该区间的渗透率范围内包含两个孔隙分布峰位的迭加,分别是6.3μm和4μm;区间Ⅲ是渗透率处于53.0×10~(-3)μm~2-71.4×10~(-3)μm~2该区间的渗透率范围内包含叁个孔隙分布峰位的迭加分别为6.3μm、4μm和2.5μm。通过压汞实验对薄差油层叁个区间进行分析,从区间Ⅰ到区间Ⅲ的孔隙分选逐渐变差,孔隙半径逐渐变小,储集性变差。孔隙吼道分布不均匀,渗流能力减小,孔隙结构越复杂。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从岩石的黏土含量角度结合毛管压力平均孔隙半径和孔隙度分析,从薄差油层区间Ⅰ到区间Ⅲ,随着粘土含量增加,孔隙度和平均孔隙半径减小,岩石渗透率下降,储层物性会随之变差,是导致薄差油层区间Ⅱ和区间Ⅲ孔隙分布峰位有迭加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形维数逐渐增加的,所对应的相对分选系数和歪度也呈现递增趋势,薄差油层中区间Ⅰ到区间Ⅲ的渗流通道变小,孔隙吼道越粗糙。高渗透岩心的孔喉比小,且分布频率比较分散,在各个区域都有分布。薄差油层岩心孔喉比大且分布较为集中。可以看出,薄差油层区间Ⅲ的孔喉比与渗透率相关性较明显,当渗透率降低时孔喉比上升幅度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白永旺[8](2018)在《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调整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喇萨杏油田的表外储层和薄差油层开采现状、分布特点和剩余分布油进行分析,利用叁次采油结合叁次加密调整方式、叁次加密井水驱调方式和现井网注采系统调整方式,提升表外储层和薄差油层的动用程度。(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8年04期)
韩雪[9](2017)在《葡北地区薄差油层潜力分析及挖潜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北油田由于砂体分布零散,水驱控制程度低,油水井单相连通比例较大。目前1m以上连通的主力油层基本水淹,平面难调,纵向上接替能力差,而大规模的井网加密调整及注采系统调整已经结束,油田产量递减幅度越来越大,产量递减加快和资源潜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努力挖掘油田内部潜力,力争实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根据葡北地区地质特征对该地区薄差油层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葡北地区薄差油层潜力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同时结合葡北地区油层特点及目前采油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挖掘薄差油层潜力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Z1期)
韩桂欣[10](2017)在《薄差油层砂体和剩余油特征及完井方式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萨南开发区M区块叁次加密已钻井薄差油层砂体和剩余油特征的分析,将砂体和剩余油进行分类,同时根据砂体和剩余油特征,确定不同的完井方式。对已钻叁次加密井开展砂体和剩余油特征的研究工作,分析薄差油层砂体类型和剩余油特点。(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7年05期)
薄差油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比较困难,基于精细油层对比分析,采取动静结合分析法、微构造法、电性图版法,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不仅可以提高油田的可采储量,还能够获得最佳增产效果。因此,该文主要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差油层论文参考文献
[1].安旭.高含水后期薄差油层周期注水方法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2].孙敏.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J].科技资讯.2019
[3].徐庆,刘义坤,王珏.薄差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当代化工.2019
[4].于海山.对应精细控制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藏薄差油层的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8
[5].于海山,杨文敏.低渗透油藏薄差油层组合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6].张先强.中区西部高台子薄差油层可压性及对应压裂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7].张倍铭.特高含水后期杏树岗薄差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8].白永旺.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调整方式[J].化工设计通讯.2018
[9].韩雪.葡北地区薄差油层潜力分析及挖潜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
[10].韩桂欣.薄差油层砂体和剩余油特征及完井方式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