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视角看《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

从接受理论视角看《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

论文摘要

《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绝妙的讽刺小说。该小说自十九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似乎逐渐演变成了一部儿童作品。基于这一事实,本文作者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研究兴趣,并试图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关注的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移到了重文本——读者关系。本文作者将围绕接受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讨论,即“期待视野”和“意义未定点”。“期待视野”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动态积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另外,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该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它还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点,这些未定点是连接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它们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去解析。只有这样,一部作品才能显现其作为艺术实体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在文中,作者选取了《格列佛游记》三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运用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和“意义未定点"这两个概念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单的论述了它们的接受情况。通过分析得出: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三个译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三个译本的读者也具不同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鉴于这两方面的考虑,译者对文本中的意义未定点做了不同的具体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本文进行这一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评析《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孰好孰坏,而是要说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期待视野”以及对“意义未定点”的具体化是不同的,一个译本不可能会同时满足不同历史阶段所有读者的需求。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0.1 Research Background
  • 0.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y
  • 0.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ulliver's Travels and Its Author
  • 1.2 A Survey of Studies on Gulliver's Travels
  • 1.2.1 Review on Translat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in China
  • 1.2.2 Researches on Gulliver's Travels and Its Translations in China
  • 1.3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 Chapter Two Recep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Theory
  • 2.2 Major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
  • 2.2.1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2.2.2 Indeterminacy
  • 2.3 The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2.3.1 The Application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2.3.2 The Application of Indeterminac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in Terms of Reception Theory
  • 3.1 The Analysis in Term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3.1.1 At Language Level
  • 3.1.2 At Style Level
  • 3.2 Th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ncretizations of Indeterminacy
  • 3.3 Reception of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in China
  • 3.4 Summar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写理论视域下《格列佛游记》中讽刺话语的翻译探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20(01)
    • [2].《格列佛游记》人物异化的三种表现[J]. 语文建设 2017(17)
    • [3].刍议《格列佛游记》的反讽艺术及狂欢化特征[J]. 语文建设 2017(27)
    • [4].奇异的想象 辛辣的讽刺——《格列佛游记》导读[J]. 初中生写作 2020(03)
    • [5].幻想·讽刺——读《格列佛游记》有感[J]. 初中生辅导 2020(10)
    • [6].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传说》[J]. 新高考(英语进阶) 2017(01)
    • [7].在虚构的世界里剖析自我和反思人性——《格列佛游记》解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9)
    • [8].拼搏,让人生写满精彩——读《格列佛游记》有感[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7(06)
    • [9].浅谈《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J]. 长江丛刊 2017(17)
    • [10].我最喜欢的一本书[J]. 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 2017(Z2)
    • [11].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全方位的社会批判[J]. 考试周刊 2013(A3)
    • [12].《格列佛游记》[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4(16)
    • [13].“有趣的问题”[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3(10)
    • [14].目的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译本的语言对比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9)
    • [15].《格列佛游记》语言的陌生化效应[J]. 文化学刊 2018(11)
    • [16].《格列佛游记》讽刺意义探析[J]. 语文建设 2017(18)
    • [17].从《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科学观[J]. 科学文化评论 2017(01)
    • [18].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19].《格列佛游记》的魔幻现实性[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 [20].探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J]. 语文建设 2017(26)
    • [21].《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分析[J]. 才智 2016(09)
    • [22].《格列佛游记》中慧骃解析[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23].童年、少年里的镜像成年——“悦读”《格列佛游记》[J]. 初中生 2019(Z4)
    • [24].脚在走,心不变[J]. 初中生 2019(Z4)
    • [25].荒诞的故事 绝妙的讽刺——《格列佛游记》导读[J]. 初中生世界 2020(Z1)
    • [26].奇异的想象 辛辣的讽刺——《格列佛游记》导读[J]. 快乐作文 2020(12)
    • [27].《格列佛游记》——18世纪英国讽刺与社会想象[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01)
    • [28].《格列佛游记》阅读[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9(02)
    • [29].论讽刺艺术在《格列佛游记》中的呈现[J]. 山西青年 2016(19)
    • [30].简论影片《格列佛游记》(2010版)对原著的戏仿[J]. 青年文学家 2015(24)

    标签:;  ;  ;  ;  ;  

    从接受理论视角看《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