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用埃丽斯·贝尔的笔名在1847年12月出版了《呼啸山庄》。笔者对贯穿小说的复仇情结印象深刻。论文主要对历史上复仇文学的渊源以及艾米莉对历史的继承进行研究,同时对复仇文学的错位现象作一探讨。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引言:简要介绍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人物、情节,以及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界对它的阐释情况,并针对其阐释中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的阐释构思。第一部分:以古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俄瑞斯忒亚》和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为例,来对照《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和复仇精神、复仇者形象等四个方面对古希腊复仇剧的继承。第二部分:以莎士比亚的一系列作品为范本,突现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的两个特征,即“外来者”形象和“塞内加”元素。并围绕着这两个特征具体分析了《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和恐怖血腥气氛,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的继承。第三部分:以《俄瑞斯忒亚》、《哈姆雷特》和《呼啸山庄》为例,具体分析了复仇文学的错位结构,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假设的艺术,因此笔者大胆地推断如果没有某个人物的出现,或者如果没有某次复仇行为,其他人物的人生命运和性格走向又会如何,“错位说”是这种推断的结果,是想利用错位的视角造成的巨大反差来警醒读者重新审视悲剧反映的人类愚蠢、私欲和狭隘导致的恶果。虽然这三部作品错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作为复仇剧,“错位”是这三部作品共同蕴含的因素。“错位”经历了神谕—性格—精神这样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西方文学发展的一个脉络。小结:总结复仇文学的产生根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勃朗特《呼啸山庄》的悲剧主题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21)
- [2].从时空体理论看《呼啸山庄》中田园世界的式微[J]. 外文研究 2020(02)
- [3].成长景观的集大成者——20世纪的《呼啸山庄》阐释[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4].基于翻译视角对《呼啸山庄》语言风格的赏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8)
- [5].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呼啸山庄》译本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8(28)
- [6].《呼啸山庄》(英国)[J]. 上海戏剧 2017(05)
- [7].电影《呼啸山庄》改编的异同与重塑[J]. 电影评介 2017(07)
- [8].《呼啸山庄》中的表征空间[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7)
- [9].浅析《呼啸山庄》的悲剧性色彩[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02)
- [10].英汉翻译视角下对《呼啸山庄》的语言风格的赏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 [11].人性的迷失与复归(上)——评《呼啸山庄》[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5)
- [12].影片《呼啸山庄》的意象与叙事研究[J]. 电影评介 2015(18)
- [13].浅谈《呼啸山庄》中的三种爱[J]. 校园英语 2020(07)
- [14].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1)
- [15].浅谈《呼啸山庄》的叙述者[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2)
- [16].《呼啸山庄》之宗教情结探析[J]. 文教资料 2016(30)
- [17].《呼啸山庄》凯瑟琳的悲剧命运浅析——固守真我爱情还是选择世俗生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9)
- [18].期待视野中《呼啸山庄》的审美再现[J]. 文教资料 2011(10)
- [19].《呼啸山庄》的文学创作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17)
- [20].浅析《呼啸山庄》最后酿成悲剧的原因[J]. 考试周刊 2016(98)
- [21].浅谈《呼啸山庄》中仇恨背后的“孤独”[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1)
- [22].《呼啸山庄》女性人物心理研究[J]. 商业故事 2016(27)
- [23].文学翻译中的神似——以《呼啸山庄》的汉译本为例[J]. 校园英语 2016(36)
- [24].浅谈《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北方文学 2017(02)
- [25].谈《呼啸山庄》中的悲剧色彩[J]. 青春岁月 2017(03)
- [26].《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赏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05)
- [27].魔鬼“赤诚”的爱情悲歌——《呼啸山庄》浅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28].从爱伦·坡的恐怖美学思想看小说《呼啸山庄》[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29].规训与反抗——福柯权力理论视域下的《呼啸山庄》[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30].译者主体意识在《呼啸山庄》不同译本中的体现[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