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能源、环境与经济的相容协调发展是21世纪能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能源环境问题中的焦点和难点。煤基能源动力系统中控制CO2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清洁能源载体氢气的制取也是能源系统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关键过程机理、系统集成和技术路线的多层面上,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与双燃料重整系统的集成理论研究,提出了控制CO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的氢电联产系统,预测了新系统的经济环境效益,并探索了适合中国的能源技术路线。为开拓高效环保的洁净煤发电系统,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整合机理以及CO2分离一体化机理的研究。建立了煤气化、合成气燃烧和半焦燃烧过程整合的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关系式;揭示组分和品位对燃料转化过程中能量匹配的影响;发现存在最佳的气化炉碳转化率,使燃料转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最小;分析燃料转化过程与CO2分离过程的整合关系,揭示纯氧燃烧分离CO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实现了燃料转化过程与CO2分离过程一体化。针对IGCC系统投资成本高的科技难题,本研究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思路出发,基于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以及CO2分离一体化的整合机理,提出控制CO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揭示系统性能曲线簇具有包络线的特性规律,发现系统热效率在变量可行域内具有最佳值的特性。从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等多方面与IGCC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明新系统具有高发电效率、低投资成本和低能耗分离CO2的优势。面临我国“煤多气少”的能源特点,以及针对传统天然气重整过程消耗大量优质燃料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基于能的品位概念,建立煤与天然气互补的能量转化过程品位关系式;揭示双燃料化学能释放过程中能的梯级利用特性;采用图像(火用)分析方法,并通过与传统制氢系统比较,阐明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热力性能提高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MESSAGE模型,对本文提出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系统在中国电力和交通两大耗能领域的发展进行情景分析。通过对电力行业中控制CO2的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情景比较,指出发展诸如本文提出的洁净煤发电系统能满足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适合中国的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路线。另外,交通燃料的剧增是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双燃料互补系统制甲醇代替交通燃料作为典型案例,预测新型交通燃料替代技术在中国未来交通领域发展情景,指出发展经济可行的煤代油技术路线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与意义1.2 洁净煤发电系统技术的发展与科学问题1.2.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1.2.2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系统1.2.3 新型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1.2.4 洁净煤发电系统发展的科学问题1.3 氢能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问题1.3.1 氢能的发展1.3.2 化石燃料制氢1.3.3 化石燃料制氢发展的科技问题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2分离过程的整合机理'>第二章 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及与CO2分离过程的整合机理2.1 概述2.2 燃料化学能转化过程的能量转化与梯级利用机理2.2.1 煤气化过程(火用)损模型和能量转化机理2.2.2 合成气燃烧过程(火用)损模型和能量梯级利用机理2.2.3 半焦燃烧过程(火用)损模型和能量梯级利用机理2.3 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的整合机理2.3.1 燃料转化过程的整体(火用)损模型2.3.2 燃料转化过程的(火用)损特性和整合机理2分离一体化机理'>2.4 煤气化系统中 CO2分离一体化机理2的理论分离功'>2.4.1 不同途径分离 CO2的理论分离功2分离一体化机理'>2.4.2 煤气化系统中 CO2分离一体化机理2.5 本章小结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第三章 回收 CO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3.1 部分煤气化系统的设计流程与集成思路3.1.1 系统流程概述3.1.2 系统集成思路与原理3.2 部分煤气化系统热力性能3.2.1 系统热力学特点3.2.2 系统热力性能与特性规律3.3 部分煤气化系统与IGCC系统的(火用)分析与比较3.3.1 两系统的(火用)平衡分析3.3.2 两系统的图像(火用)EUD分析比较3.4 部分煤气化系统的环保性能和经济性能3.4.1 系统环保性能3.4.2 系统的经济性能3.5 本章小结第四章 天然气/煤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4.1 概述4.2 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的概念性设计4.2.1 双燃料互补概念性设计方法4.2.2 双燃料互补利用机理4.2.3 煤和天然气制氢系统关键过程分析4.3 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流程与热力性能4.3.1 系统流程描述4.3.2 系统热力性能及与其它系统比较4.4 双燃料互补氢电联产系统分析4.4.1 系统平衡分析4.4.2 系统的图像分析4.5 煤/天然气双燃料互补系统的潜力4.6 本章小结第五章 新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情景5.1 概述5.2 能源供应系统优化模型—MEASSAGE模型5.3 中国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5.3.1 能源系统发展现状5.3.2 能源系统存在的弊端5.4 中国电力领域能源供应系统的发展情景5.4.1 模型参数设定与情景假定5.4.2 不同情景的电力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发展规划2排放的发电技术路线比较'>5.4.3 不同控制 CO2排放的发电技术路线比较5.5 中国交通领域能源供应系统的发展情景5.5.1 模型参数设定与情景假定5.5.2 不同情景的交通业能源供应系统发展规划5.6 本章小结第六章 结论6.1 论文的主要成果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符号表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附录说明无补燃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性能简捷估算法IGCC系统有无约束设计优化概念与方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能源系统论文; 部分煤气化论文; 捕获论文; 双燃料重整论文; 制氢论文; 集成机理论文; 技术路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