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精密物理实验对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的光束控制,特别是靶面光强分布的控制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实现靶面光强的主动有效控制一直是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论文从ICF不同驱动方式对焦斑强度分布的要求出发,基于焦斑空间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连续相位板、光谱角色散等时空匀滑技术以及时空耦合的优化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了控制焦斑轮廓的连续相位板(CPP)的设计方法,提出了改进G-S算法,主要包含:提出引入可与时域匀滑结合起来的焦斑频谱控制函数,采用了随机滤波的初始位相屏和加工特征单元尺寸控制结合起来的解相滤波方法。理论研究了设计的CPP对应焦斑的统计分布特性,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2.分析了影响CPP性能的误差来源,建立了CPP从加工到安装应用中等误差的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各种误差对CPP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了基频光段CPP对三倍频转换效率和光束质量的影响,并设计了验证CPP性能的有效性的实验方案。3.基于焦斑频谱控制研究了时域匀滑技术,理论分析了一般位相调制下的光谱色散匀滑技术(sSD),提出了与时域匀滑本质特点相关的空间频率响应函数,研究了宽带光各参量对空间频率响应函数的影响规律。并利用该函数研究了多维SSD和偏振匀滑(PS)的耦合应用,提出了多维时域匀滑方式的优化耦合方案。4.理论研究了CPP带来的焦斑频谱上空间频率调制产生的根源,并由此提出了优化CPP和时域匀滑耦合性能问题。从物理需求溯源,提出了不同驱动方式下优化CPP和时域匀滑耦合性能的方法,并研究了CPP和时域匀滑联合作用下抗波前畸变的能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ICF对靶面光强的要求1.2 靶面光强控制的研究现状1.3 本论文研究特色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 控制焦斑形态的连续相位板设计2.1 相位板设计的一般方法2.1.1 G-S算法2.1.2 杨-顾算法2.1.3 模拟退火算法2.1.4 遗传算法2.2 设计CPP的改进G-S算法2.2.1 改进的G-S算法原理2.2.2 CPP产生焦斑的形态分析2.2.3 远场和近场的采样分析2.3 CPP设计的数值模拟2.3.1 改进G-S算法的有效性2.3.2 初始位相屏选取的比较2.3.3 位相屏单元大小的控制2.3.4 焦斑强度的频谱控制研究2.3.5 焦斑陡边和顶部不均匀性的关系2.4 小结第三章 连续相位板的加工应用研究3.1 CPP对加工的宽容度3.1.1 加工深度误差3.1.2 加工宽度误差3.2 CPP对应用条件的宽容度3.2.1 光束口径误差3.2.2 光束对准误差3.2.3 光束波前畸变3.3 CPP的应用位置分析3.4 实验方案3.4.1 实验目的3.4.2 实验条件3.4.3 实验参量设计3.4.4 实验方案设计3.4.5 实验目标的预期评估3.5 小结第四章 时域匀滑对焦斑形态的影响研究4.1 光谱色散匀滑的理论4.1.1 一般相位调制的谱色散匀滑4.1.2 空间频率响应函数4.2 SSD参数对焦斑的影响4.2.1 光谱形状的影响4.2.2 带宽,色散角,色循环数的影响4.3 偏振匀滑4.4 多维SSD的耦合4.4.1 SSD之间的耦合4.4.2 SSD与PS的耦合4.5 小结第五章 靶面光强时空耦合的优化控制5.1 焦斑的空间频谱5.1.1 空间频谱的理论分析5.1.2 SSD和CPP的优化耦合5.2 直接驱动的靶面光强控制5.2.1 直接驱动的需求和评价方式5.2.2 直接驱动耦合优化设计方法5.2.3 波前畸变的影响5.3 间接驱动的靶面光强控制5.3.1 间接驱动的需求和评价方式5.3.2 间接驱动耦合优化设计方法5.3.3 波前畸变的影响5.4 小结第六章 总结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ICF中的RT不稳定性附录B 远场中的参量描述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连续相位板论文; 算法论文; 焦斑整形论文; 光束畸变论文; 时域匀滑论文; 光谱色散匀滑论文; 不稳定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