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湖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

城市河湖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氮磷浓度是河湖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沉积物是河湖中氮磷的“源”或“汇”,因此,原位控制污染沉积物氮磷释放是控制河湖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针对目前污染沉积物原位覆盖法中的覆盖材料存在原位再生困难、吸附的氮再释放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挂膜沸石作为主要覆盖材料的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控制污染沉积物氮、磷和有机物释放,研究了该技术控制沉积物污染物释放效果、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考察了沸石原位生物再生的可行性,分析了沸石上细菌数量变化和微生物种群结构演替特征,优化了覆盖层组成方式和规模化制备挂膜沸石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高效菌在沸石上的挂膜方法,制得挂膜沸石。研究发现,将从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得到的2株高效异养硝化细菌WGX10和WGX18(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2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HF3和HF7(均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等4株菌液按等体积比混合,制得混合菌液;再将其与灭菌原水按照体积比1:9混合,制得混合液;将天然沸石放置混合液中,在25-30℃、DO浓度23mg·L-1以上条件下进行人工曝气挂膜培养23d,即可制得挂膜沸石。(2)试验研究了挂膜沸石覆盖对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的控制能力和效果。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kg·m-2挂膜沸石覆盖对上覆水体TN削减率达90%以上,对表层(018cm)沉积物TN削减率为10%,对表层(08cm)沉积物TP固定率为13%;现场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kg·m-2挂膜沸石覆盖对上覆水体的TN和COD平均削减率为36%和41%,对上覆水体和表层(020cm)沉积物的TP平均固定率分别为35%和13%;可见,挂膜沸石覆盖不仅有效地控制沉积物氮、磷和有机物释放,而且进一步削减沉积物氮负荷,是原位修复污染沉积物的有效技术。(3)研究了影响挂膜沸石覆盖控制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的技术关键控制因子。上覆水体DO浓度、挂膜沸石覆盖强度、碳源等是主要影响因素;上覆水体DO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物脱氮效果,最佳DO浓度为14mg·L-1;挂膜沸石覆盖强度越大,控制效果越好,应结合沉积物污染程度、控制效果要求及成本等设计覆盖强度;碳源减少使生物脱氮效果降低。(4)研究了挂膜沸石覆盖控制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的作用机理。主要依靠生物、化学和物理协同作用削减氮负荷,沸石的物理吸附和化学离子交换快速吸附氨氮;高效菌的生物硝化反应将吸附的氨氮转化为硝氮,实现沸石原位生物再生,同时其生物反硝化反应将硝氮转化为N2。主要依靠物理吸附和化学沉淀反应固定磷。(5)研究了挂膜沸石上细菌数量变化和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挂膜沸石上硝化细菌数量随着碳源的减少而减少,反硝化细菌随着碳源的减少及上覆水体DO浓度增加(大于3mg·L-1)而减少,可见碳源和上覆水体DO浓度是影响挂膜沸石上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生长的主要因子;高效菌一直存在挂膜沸石上,且都是优势菌,高效菌与土著菌存在竞争,土著优势菌的种类不断更替,新增土著优势菌中,沙雷氏菌和代夫特菌具有脱氮功能,细菌形态从球杆状变为杆状。(6)优化了覆盖层组成方式。覆盖层最佳组合方式是挂膜沸石层在下、河沙层在上;河沙层作用是提高挂膜沸石层吸附氨氮能力、强化挂膜沸石层生物脱氮作用、物理掩蔽未被挂膜沸石覆盖的沉积物;挂膜沸石与河沙组合覆盖可以降低挂膜沸石覆盖强度,从而减少了成本。(7)研究确定了挂膜沸石规模化制备方法,在扬州鸿泰支河应用了挂膜沸石与河沙组合覆盖修复技术控制沉积物污染物释放,覆盖层组成方式为上层河沙(5mm厚)、中层挂膜沸石(20mm后)和下层河沙(10mm厚)。应用结果表明:组合覆盖技术对上覆水体TN和CODCr平均削减率分别为61%和34%,对TP的平均固定率为37%;可见,规模化制备挂膜沸石方法是可行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污染沉积物原位覆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天然沸石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1.2.3 异养硝化、好氧硝化菌筛选及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挂膜沸石制备
  • 2.1 引言
  • 2.2 异养硝化菌株和好氧反硝化菌株筛选和鉴定
  • 2.2.1 试验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小结
  • 2.3 天然沸石遴选、吸附氨氮性能及其物理化学特性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3 小结
  • 2.4 挂膜沸石制备方法
  • 2.4.1 菌株活化和富集
  • 2.4.2 混合液制备
  • 2.4.3 沸石挂膜培养
  • 2.5 本章小结
  • 3 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点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装置和方法
  • 3.2.4 项目测试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2.6 试验上覆水原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水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控制效果
  • 3.3.2 主要影响因素
  • 3.3.3 作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挂膜沸石上细菌数量变化和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点
  • 4.2.2 试验材料
  • 4.2.3 试验装置和方法
  • 4.2.4 项目测试方法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 4.3.2 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
  • 4.3.3 自然挂膜和人工挂膜沸石电镜扫描图片
  • 4.4 本章小结
  • 5 覆盖层组成方式和规模化制备挂膜沸石方法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装置和方法
  • 5.2.3 项目测试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覆盖层组成方式的优化
  • 5.3.2 规模化制备挂膜沸石方法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案
  • 6.2.1 技术应用地点
  • 6.2.2 工程材料
  • 6.2.3 工程设计方案
  • 6.2.4 工程施工方案
  • 6.2.5 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对 TN 的削减效果
  • 6.3.2 对 TP 的削减效果
  • 6.3.3 对 CODCr的削减效果
  • 6.3.4 挂膜沸石细菌数量
  • 6.3.5 技术的经济成本分析、预测及运行维护管理
  • 6.3.6 规模化制备挂膜沸石过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
  • 6.3.7 挂膜沸石覆盖层铺设施工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特色与创新成果
  • 7.2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1 挂膜沸石制备
  • 7.2.2 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
  • 7.2.3 挂膜沸石上细菌数量变化和微生物种群结构演替特征
  • 7.2.4 优化覆盖层组成方式和规模化制备挂膜沸石方法
  • 7.2.5 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
  • 7.3 建议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测定[J]. 地球与环境 2020(02)
    • [2].黄海麻坑群沉积物磷的保存与转化及环境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4)
    • [3].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3)
    • [4].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老化贝类养殖沉积物的生物修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4)
    • [5].盐度影响沉积物抗侵蚀性的环形水槽试验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3)
    • [6].岗南水库沉积物间隙水有色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06)
    • [7].江汉平原沉积物中磷酸盐与砷的竞争吸附机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8].酸性矿山排水影响的水库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9].沉积物—水界面水流通量研究之渗流仪直接测量法回顾与进展[J]. 地质论评 2019(S1)
    • [10].全球俯冲沉积物组分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8)
    • [11].砷在昂曲沉积物中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9)
    • [12].动水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与铬的相互作用机理[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7)
    • [13].污染沉积物原位和异位修复方法概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9)
    • [14].唑草酮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残留分析[J]. 农药 2016(12)
    • [15].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环境科学 2016(12)
    • [16].土壤/沉积物吸附抗生素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台州学院学报 2016(06)
    • [17].不同生长期水生植物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18].基于逸度方法的辽东湾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扩散行为[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0)
    • [19].上海地区池塘沉积物中氮、磷、有机碳及重金属风险评价[J]. 中国水产科学 2020(12)
    • [20].白洋淀养殖区春季沉积物垂向微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5)
    • [21].象山港海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4)
    • [22].基于脂肪酸探究青虾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影响[J]. 淡水渔业 2020(03)
    • [23].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前后沉积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变化监测与评价[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04)
    • [24].城市化对甘肃省牛谷河沉积物氮磷分布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1)
    • [25].天鹅湖瀉湖沉积物铁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潜力[J]. 土壤通报 2020(04)
    • [26].岳阳王家河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施工技术 2020(18)
    • [27].基于微量分析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相关性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8].多重组合扰动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6(04)
    • [29].鄂东南云中湖近50a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2)
    • [30].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源解析和硝化反硝化[J]. 环境科学 2017(04)

    标签:;  ;  

    城市河湖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