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与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与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论文摘要

废水生物处理工程涉及复杂水力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其设计优化和运行控制是当前国际水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由于至今关于对废水生物处理复杂生物反应器内流体动力学规律及其对反应器效能的影响认识不清,致使在反应动力学与流体动力学耦合方面的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论文以卡鲁塞尔氧化沟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多相流区域流速场原位非接触式测试新技术,进行了实验室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研究氧化沟反应器内液-固两相湍流与生物反应动力学,以及多相湍流反应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研制出一套新的多相流数字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并应用于复杂流体反应器多相流二维及三维区域流速场的测试,克服了传统接触式点测量方法无法获取区域流动同步信息的缺陷。②所研制的PIV测速系统改进了传统PIV系统的信息提取算法,通过采用标准化相关系数作为测度和优化搜索区域的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图象处理运算速率;利用数学形态学原理,采用灰度加权标定法和粒径匹配法,实现了多相流的识别、划分和标定。③采用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卡鲁塞尔氧化沟模型三维单相和二维两相全场流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固相流速总体小于液相;纵、垂两向的流动分布是决定沟内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横、垂两向的流动是决定污泥沉积位置的主要因数,污泥沉积是横、垂两向流速与该处水体动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④变曝条件下氧化沟流场的实测结果表明,开启两台曝气机条件下,外沟易成为发生淤积的危险地带;内沟段较高的水动能利于组分混合,防止污泥的沉积;开启三台曝气机可使外沟流速增长10%以上,对内沟段流动结构改变不大;在启/停曝初始阶段,流速变化快慢随其与曝气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整个外沟启/停曝气达到工况稳定所需时间约占运行时间的40%。⑤氧化沟内水质实测结果表明,溶解氧与流速呈正相关、污泥浓度(MLSS)与流速呈负相关;流速是影响溶解性组分混合的重要因素,提高进水口附近局部流速有利于缩短进水组分均布的距离与时间。⑥应用所研制的PIV测速系统对不同粒径污泥在水力湍动条件下的沉降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污泥静沉降速率与污泥粒径的关系,建立了水力湍动条件下的污泥湍动沉降速率模型。⑦将污泥湍动沉降速率模型与两相湍流混合物模型耦合,建立了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混合物模型,实现了垂向上液固两相运动的分离;利用计算流体软件Fluent对工业规模污水厂氧化沟的污水-污泥两相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两相流混合物模型较好的揭示了氧化沟内混合液流场和污泥的分布情况。⑧将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混合物模型与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相耦合,建立了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反应动力学模型,编辑开发了求解程序,实现了对反应器内部液固两相三维流场及水质浓度场的同时模拟。⑨应用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污水处理厂氧化沟运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现有氧化沟主沟开启进水处水下推进器,有利于改善弯道处流场分布,降低进水波动对沟内运行的冲击,防止该区域污泥淤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氧化沟处理废水技术
  • 1.2.2 氧化沟仿真与模拟技术
  • 1.2.3 流场测试技术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多相流区域流速场测试系统研制
  • 2.1 粒子图像测速原理及实现步骤
  • 2.2 硬件结构
  • 2.2.1 光学系统
  • 2.2.2 示踪粒子制备和布撒
  • 2.2.3 图像处理系统
  • 2.3 图像处理算法
  • 2.3.1 图像预处理
  • 2.3.2 速度信息提取
  • 2.3.3 速度场显示
  • 2.4 系统标定
  • 2.4.1 二维PIV 系统的标定
  • 2.4.2 三维体视PIV 系统的标定
  • 2.5 仿真实验
  • 2.5.1 二维DPIV 仿真实验
  • 2.5.2 体视2D-3cPIV 仿真实验
  • 2.6 液固两相流图像测速研究
  • 2.6.1 DPIV 两相图像测速的原理与实现
  • 2.6.2 算法验证
  • 2.7 系统性能测试
  • 2.8 本章小结
  • 3 卡鲁塞尔氧化沟水力学模型试验
  • 3.1 卡鲁塞尔氧化沟小试模型
  • 3.1.1 水力条件相似
  • 3.1.2 试验装置组成
  • 3.2 三维流场体视PIV 测量与验证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测试方法验证
  • 3.2.3 结果分析
  • 3.2.4 讨论
  • 3.3 卡鲁塞尔氧化沟模型液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初探
  • 3.3.1 实验方案
  • 3.3.2 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卡鲁塞尔氧化沟生产性测试
  • 4.1 现场试验背景
  • 4.1.1 工程概况
  • 4.1.2 主要构筑物与设备
  • 4.1.3 运行工况及水质
  • 4.1.4 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分析
  • 4.2 测试方案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交替曝气条件下的流场分布
  • 4.3.2 污泥浓度分布
  • 4.3.3 溶解氧分布
  • 4.3.4 溶解性组分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5 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模拟
  • 5.1 数学模型
  • 5.1.1 模型建立
  • 5.1.2 边界条件与求解方法
  • 5.1.3 计算区域与工况
  • 5.2 模型参数的确定与校核
  • 5.2.1 污泥粒径确定
  • 5.2.2 湍动效应的修正因子
  • 0 n'>5.2.3 区域沉降速率参数v0n
  • 5.3 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两台曝气机开启运行的水力特性
  • 5.4.2 三台曝气机开启运行的水力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6 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反应动力学模拟
  • 6.1 数学模型
  • 6.1.1 模型的假设
  • 6.1.2 模型的建立
  • 6.1.3 数值计算方法
  • 6.1.4 实现交替曝气条件下氧化沟工艺的模拟路线
  • 6.2 模型初始化计算与验证
  • 6.2.1 稳态进水条件下水质的模拟
  • 6.2.2 动态模拟
  • 6.3 模型参数校核
  • 6.3.1 灵敏度分析
  • 6.3.2 参数校核
  • 6.4 模拟结果分析
  • 6.4.1 氧化沟的生化反应功能区
  • 6.4.2 沟中水质变化分析
  • 6.5 模型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
  •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与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