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论论文-杨惠玲

史家之论论文-杨惠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史家之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芝龛记,以曲为史,忠孝神仙,阴阳之辨

史家之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惠玲[1](2018)在《以史家之笔写儒臣之心——清董榕《芝龛记》解读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清董榕《芝龛记》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传奇,其价值与不足都颇为突出。该作熔铸儒道释叁家思想,以忠孝神仙之说与阴阳之辨为基础,着力构筑凡世与灵界两重时空,描摹女性群像。既全景式地呈现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和女性的社会生活图景,又在教忠劝孝的同时总结明亡教训,抚慰历史隐痛,从而拓展了传奇表现历史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它的文化功能。但由于作者兼顾史家和儒臣等身份,试图表达的东西太多,在生硬说教、歌功颂德之外,还产生了自相矛盾、过于庞杂等毛病。可见,一味求大、求全,难出上乘之作。(本文来源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2](2018)在《“博悟学习”——家国情怀教育的史家之“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向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史家教育集团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在知行向度上,"博悟学习"致力于推动学生在基于无边界课程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博悟家国。史家"博悟学习"在时间上打破现实与传统的边界,旨在带领学生探寻博物馆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7期)

[3](2018)在《"服务学习"——家国情怀教育的史家之"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向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史家教育集团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在知行向度上,"服务学习"致力于推动学生在基于无边界课程的社会公益行动中服务家国。史家"服务学习"在空间上突破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倡导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在课程实施中,集团将服务行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运(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7期)

冯丽莹[4](2018)在《论史家之墨》一文中研究指出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古人云: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画手能以一笔孤墨述尽山河之浩渺,史家则遥万古之风魂,执天下纵横影绰,书莽荒尺树寸泓,霜刃寒山之碑,历历如斯。今日尔等存于世界之林,正是基于身后沉潜而旷厚的文山史海。由此观之,历史自有一番风骨,因而辽远地默化着国民心魂,乃至社会,民族及文化。浸于史者久矣,观其大略,神空溯尽万载。私以为,学史能给予我们凌于时代的目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立足于当下生活的同时,我们得以"谏已往而追来者",(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04期)

孙颖涛,文碧方[5](2018)在《《唐鉴》:从史家之史到理学家之史的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理学家之史和史家之史作了区分,指出:理学家之史以义理为最高价值,史家之史或兼考虑成败价值;理学家之史主张以义理衡评历史,史家之史重视以"势"之方法理解和诠释历史。从学术渊源看,范祖禹受到史家司马光和理学家二程的双重影响,这大体上造就了范祖禹《唐鉴》的过渡性品格。从文本内涵看,范祖禹之《唐鉴》虽确立义理为其评论历史的方法与最高价值准则,但表现出的义理水准又颇有不足,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史家以势观史的方法论,但又未能较好贯彻。《唐鉴》的诞生,体现了理学对史学的渗透,及从史家之史到理学家之史的过渡。(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1期)

蔡春旭[6](2017)在《史家之眼》一文中研究指出薛龙春教授在完成《张怀瓘书学着作考论》的博士论文后即转入明清书法篆刻史研究,十余年来,他已完成郑簠和王宠两项个案研究,而关于王铎的研究已发表论文逾30篇,编纂《王铎年谱长编》超百万字。他的研究既得传统文献收集、考订之长,又善于以艺术社会史的方法讨论问题,同时勤于学书,得到多位名师指授,以隶书和行草为能事。《元明书法谈丛》是他研学之余所写小品(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7年11期)

李雪涛[7](2017)在《“游吟诗人”与史家之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学者的论文往往强调所谓的客观性,避免直接将“我”引入自己的文章之中。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干巴巴的八股式学术论文体。魏斐德认为,这样的历史学家会错误地将历史作为单一的纪事:他们偏爱的写作方式是,先对手头某一题目的“文献”进行回顾,接着引出两叁个假设来对“资(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7-03-01)

吴艺楠[8](2017)在《人文精神 史家之笔——读刘再生《嘤鸣集》兼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读书人阅读新着总喜欢先浏览"目录"和"后记"。当我看到《嘤鸣集》~(1)时,便被其吟咏赋诗般的众多标题所吸引,如"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甲子风云,异军突起""琴弦上的梦幻""方闻华夏之根音,又浮敦煌音画景"……放眼望去,分明看到的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音乐文化盛宴。关于该文集名称的由来,刘再生先生在"后记"中提到,源于《诗经·小雅·伐木》(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付显成[9](2016)在《“史家之诗心”:钱穆论中国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格来说,钱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者。然而,从史学家的眼光与对文学的热情出发,钱穆对中国文学仍然有不少真知灼见。论文分四章,加上绪论和结语,总共六部分。第一章综述钱穆研究中国文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出发,钱穆自始至终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进而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面貌。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钱穆看到了中国文学和日常人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学即人生”,同时他还强调了作者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和意义;在方法上,钱穆既采用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采用了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的方法。第二章探讨钱穆的文学史观念。钱穆的文学史观念体现了史学家的“贯通”意识。他常常能看到中国文学史上的“新”;同时,他还能发现其他艺术形式,如京剧、戏曲以及书法、绘画中的文学意味;围绕《钱穆讲中国文学史》,讨论“文学史如何教学”的问题以及钱穆关于文学与考据学的若干观点。第叁章探讨钱穆的文学观念。钱穆评价中国文学,既关注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同时也关注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表达技巧;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出发,钱穆认为中国文学是“心学”,读者之心若能感知作者之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则此文学依然是“活文学”;同时探讨钱穆的“纯文学”观念。第四章为文体与文类的研究。文体和文类分别代表了中西方的文学分类标准;从钱穆对中国文体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学的流变。结语部分反思钱穆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今天我们依然读钱穆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沈语冰[10](2015)在《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史家 论迈耶·夏皮罗》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现代美学和批评的一个主题,便是对作品风格——根据夏皮罗的定义,亦即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及形式品质——的知觉和鉴赏。正如我们在他处引用过的夏皮罗的名言所说,在推翻了题材和主题的等级制,并将艺术价值从题材和主题本身当中剥离以后,艺术的剩余价值基本上落实到风格之中,也就是艺术家所调用的形式要素、关系及其品质之中。而在诸多要素、关系与品质中,对作品笔触和线条风格的认知和辨析,成了艺术史家最基本的职责之一。(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5年12期)

史家之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向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史家教育集团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在知行向度上,"博悟学习"致力于推动学生在基于无边界课程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博悟家国。史家"博悟学习"在时间上打破现实与传统的边界,旨在带领学生探寻博物馆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史家之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惠玲.以史家之笔写儒臣之心——清董榕《芝龛记》解读之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

[2]..“博悟学习”——家国情怀教育的史家之“知”[J].中国教育学刊.2018

[3].."服务学习"——家国情怀教育的史家之"行"[J].中国教育学刊.2018

[4].冯丽莹.论史家之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5].孙颖涛,文碧方.《唐鉴》:从史家之史到理学家之史的过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6].蔡春旭.史家之眼[J].中国书画.2017

[7].李雪涛.“游吟诗人”与史家之工艺[N].中华读书报.2017

[8].吴艺楠.人文精神史家之笔——读刘再生《嘤鸣集》兼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J].音乐研究.2017

[9].付显成.“史家之诗心”:钱穆论中国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0].沈语冰.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史家论迈耶·夏皮罗[J].新美术.2015

标签:;  ;  ;  ;  

史家之论论文-杨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