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兔出血热病毒及兔粘液瘤病毒是严重危害欧洲兔群的两大病毒。兔出血热病(RHD)是由兔出血热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能够感染家兔和野兔的烈性、致死性传染病,感染个体通常在48至72小时内死亡,对养兔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引起野兔生存量的极大减少。该病于1984年首次在我国发现并报道,随后世界各地也相继有该病毒的相关报道出现,由于该病毒具有强致死性和高传播性,因此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兔出血热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基因组长度为7.4Kb的正股单链RNA病毒,病毒衣壳由一个大小为60kDa的蛋白质所组成(VP60)。兔粘液瘤病毒属于痘病毒科、野兔痘病毒属,为双链DNA病毒,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163kb,具有痘病毒的典型特点,在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进行复制和装配。兔粘液瘤病毒(MV)对它的自然宿主美洲Sylvilagus兔致病力温和,然而却是欧洲兔的一种致死性病毒。本病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其他动物和人类不易感。吸血昆虫如蚊、跳蚤等可为传染媒介。本实验利用兔粘液瘤病毒所具有的痘病毒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病毒载体。首先在体外构建一个重组质粒,在其中插入痘病毒的非必须基因胸腺激酶基因TK,将TK基因分为上游及下游分别插入克隆载体。继而在TK基因之间插入RHDV的结构基因VP60和GFP筛选标记基因及痘病毒启动子。选择一株毒力适宜的MV毒株,感染体外培养的RK13细胞后,将上述重组质粒进行转染,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使野生型MV病毒的TK基因与重组病毒的TK基因区域进行同源重组,利用插入的GFP基因为筛选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筛选出重组病毒MV-VP60,该重组病毒可表达RHDV的结构蛋白VP60。并预期此重组病毒能够诱导产生高水平的RHDV和MV特异性抗体。继而通过对家兔进行皮下注射重组病毒MV-RHDV,经吸血昆虫跳蚤等吸血昆虫携带重组病毒,使其在野兔群中进行传播。成功的免疫能够有效地保护野兔群免受兔粘液瘤病及兔出血热病的侵袭。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兔出血热病毒RHDV介绍1.1.1 兔出血热病毒RHDV的发现1.1.2 兔出血热病毒RHDV的分类及基因组结构1.1.3 兔出血热病毒的检测及研究现状1.2 兔粘液瘤病毒MV介绍1.2.1 兔粘液瘤病毒的感染1.2.2 兔粘液瘤病毒的分类及理化性质1.3 以痘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病毒的研究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2.1.1 细胞和病毒2.1.2 菌株和质粒2.1.3 引物2.1.4 试剂2.2 实验方法2.2.1 从病毒液中提取病毒DNA2.2.2 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2.2.3 大肠杆菌转化2.2.4 DNA体外操作(Kieser T.et al.,1999)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按分子克隆操作步骤)2.2.6 纯化PCR产物(按分子克隆操作步骤)2.2.7 细胞培养及相关操作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3.1 家兔皮下注射试验确定适宜毒力的兔粘液瘤病毒(MV)毒株3.1.1 十种MV毒株的滴度测定3.1.2 家兔皮下注射3.1.3 症状观察3.2 以LAcZ基因为筛选标记筛选重组病毒3.2.1 转染效率的观察3.2.2 重组病毒的筛选及鉴定3.2.3 小结3.3 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筛选标记的重组质粒3.3.1 重叠延伸PCR扩增不同启动子及GFP片段3.3.2 以pMVP60为载体构建含有GFP筛选标记的重组质粒3.4 筛选合适的启动子3.5 重组病毒的筛选3.5.1 重组质粒的转染及转染效率的测定3.5.2 重组病毒的筛选及纯化3.6 重组病毒的鉴定3.6.1 Western-blot验证3.6.2 重组病毒样品的PCR检测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4.1 结果讨论4.2 展望参考文献本文缩写词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兔出血热病毒论文; 兔粘液瘤病毒论文; 转染论文; 同源重组论文; 免疫论文;
以兔粘液瘤病毒为载体构建兔出血热病毒重组疫苗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