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

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

论文摘要

陕北黄土区由于地形高低起伏改变而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微地形,同时造成了坡面内局部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这种差异又造成了地表植被生长状况的差别,而地形和地表覆盖的共同作用影响着土壤理化状况的分布和运动,形成各种微地形特有的生境条件。本研究根据黄土区实际情况,对黄土坡面的微地形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浅沟、切沟、塌陷、缓台和陡坎五种微地形。本研究对不同微地形的土壤的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微地形的土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演变,研究结果如下:(1)对自然恢复下的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进行研究发现,微地形不同,其土壤理化性质也不同。其中,塌陷的土壤质量是最好的,切沟、缓台和浅沟居中,陡坎的土壤质量最差。塌陷和切沟的植被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并出现了马如子、锦鸡儿等小灌木。陡坎的土壤质量最差,其植被的盖度、高度也比较差。(2)在人工造林条件下,不同微地形的土壤质量与自然恢复下也不相同。切沟和缓台在人工造林下土壤质量最好,而自然恢复下土壤质量最好的塌陷,在人工造林状态下,其土壤质量比其他微地形差。(3)不同恢复方式对比发现,浅沟在三个土层中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效果互有大小,但差值很小。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土壤质量效果相当。切沟在0-20cm土层中,自然恢复的效果要好于人工造林,但在20-40cm和40-60cm人工造林要高于自然恢复。塌陷在0-20cm、20-40cm、40-60cm三个土层中不论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还是酶活性自然恢复均比人工造林效果好,并且相差幅度比较大。缓台在0-20cm自然恢复的效果稍好于人工造林,在20-40cm和40-60cm土层人工造林高于自然恢复,但其差值很小。陡坎在0-20cm和40-60cm自然恢复对土壤质量好于人工造林,但差别极小,在20-40cm人工造林的对土壤质量高于自然恢复,差值不大(4)自然恢复条件下,恢复年限不同,地表植被也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同。自然恢复50年后,地表植被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结构类型,土壤的各项理化性质和酶活性都比自然恢复11年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植被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向更深土层发展。(5)不同植被配置的土壤进行土壤质量分析发现,油松纯林、沙棘纯林和油松沙棘混交林的土壤质量比较好,而山杏沙棘混交林和不采取任何恢复措施的对照较差。在0-20cm、20-40cm和40-60cm三个土层中,油松纯林的土壤质量是最好的,因此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早期,可以种植油松林来促进植被的恢复。当然考虑到以后的森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在植被恢复的不同时期进行其他林种的栽植,实现物种的多样性和适生性。综上所述,进行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切沟和塌陷的土壤质量在自然恢复下好于人工造林后,浅沟、缓台和陡坎的土壤质量自然恢复下和人工造林后差别不大。在进行植被恢复时,缓台和浅沟便于人工操作,进行人工植树种草难度比较小,因此可以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陡坎建议自然恢复,这样还可以省去人工造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人工造林中植被配置类型的选择上,可以考虑油松、沙棘以及油松沙棘混交的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恢复生态研究进展
  • 1.2.2 恢复生态与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 1.2.3 关于微地形土壤的研究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微地形的划分
  • 2.2.2 采样方法
  • 2.2.3 室内分析
  • 2.2.3.1 物理性质测定
  • 2.2.3.2 化学性质研究
  • 2.2.3.3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 2.2.4 数据处理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4 封禁自然恢复流域微地形土壤质量的异质性
  • 4.1 不同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
  • 4.1.1 微地形土壤容重特征
  • 4.1.2 微地形土壤持水性能特征
  • 4.1.3 微地形土壤孔隙结构特征
  • 4.2 不同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
  • 4.2.1 微地形土壤氮素特征
  • 4.2.2 微地形土壤磷元素特征
  • 4.2.3 微地形土壤钾元素特征
  • 4.2.4 微地形土壤有机质特征
  • 4.2.5 微地形土壤酸碱度特征
  • 4.2.6 微地形土壤碳酸钙含量特征
  • 4.2.7 微地形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特征
  • 4.3 不同微地形土壤酶活性
  • 4.3.1 微地形土壤蔗糖酶活性特征
  • 4.3.2 微地形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
  • 4.3.3 微地形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 4.3.4 微地形土壤脲酶活性特征
  • 4.4 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1 物理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2 化学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3 酶活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 4.4.4 土壤质量的综合分析
  • 4.5 封禁自然恢复流域微地形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4.5.1 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4.5.2 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4.5.3 微地形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4.6 小结
  • 5 人工造林流域微地形土壤质量的异质性
  • 5.1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
  • 5.1.1 土壤容重的特征
  • 5.1.2 土壤持水性能特征
  • 5.1.3 土壤孔隙度特征
  • 5.2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
  • 5.2.1 氮素含量特征
  • 5.2.2 磷素含量特征
  • 5.2.3 钾素含量特征
  • 5.2.4 机质含量特征
  • 5.2.5 微地形土壤pH值、碳酸钙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研究
  • 5.3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酶活性
  • 5.3.1 蔗糖酶活性特征
  • 5.3.2 磷酸酶活性特征
  • 5.3.3 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
  • 5.3.4 脲酶活性特征
  • 5.4 人工造林地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5.4.1 物理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5.4.2 化学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 5.4.3 酶活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 5.4.4.综合的灰色关联分析
  • 5.5 小结
  • 6 人工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6.1 人工造林对浅沟土壤质量的影响
  • 6.1.1 土壤物理性质
  • 6.1.2 土壤化学性质
  • 6.1.3 土壤酶活性
  • 6.1.4 植被恢复方式与浅沟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6.2 人工造林对切沟土壤质量的影响
  • 6.2.1 土壤物理性质
  • 6.2.2 土壤化学性质
  • 6.2.3 土壤酶活性
  • 6.2.4 植被恢复方式与切沟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6.3 人工造林对塌陷土壤质量的影响
  • 6.3.1 土壤物理性质
  • 6.3.2 土壤化学性质
  • 6.3.3 土壤酶活性
  • 6.3.4 植被恢复方式与塌陷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6.4 人工造林对缓台土壤质量的影响
  • 6.4.1 土壤物理性质
  • 6.4.2 土壤化学性质
  • 6.4.3 土壤酶活性
  • 6.4.4 植被恢复方式与缓台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6.5 人工造林对陡坎土壤质量的影响
  • 6.5.1 土壤物理性质
  • 6.5.2 土壤化学性质
  • 6.5.3 土壤酶活性
  • 6.5.4 植被恢复方式与陡坎土壤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 6.6 小结
  • 7 不同恢复时间植被对微地形土壤质量的影响
  • 7.1 浅沟
  • 7.1.2 浅沟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7.1.3 浅沟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7.1.4 浅沟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7.2 切沟
  • 7.2.2 切沟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7.2.3 切沟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7.2.4 切沟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7.3 塌陷
  • 7.3.2 塌陷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7.3.3 塌陷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7.3.4 塌陷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7.4 缓台
  • 7.4.2 缓台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7.4.3 缓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7.4.4 缓台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7.5 陡坎
  • 7.5.2 陡坎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 7.5.3 陡坎土壤酶活性的演变
  • 7.5.4 陡坎土壤质量综合比较
  • 7.6 小结
  • 8 林分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8.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 8.1.1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8.1.2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8.1.3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孔隙结构状况的影响
  • 8.1.4 不同林分类型与土壤物理性状综合分析
  • 8.2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 8.3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的研究
  • 8.4 总的关联度分析
  • 8.5 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创新
  • 9.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省域人工造林成效动态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9(12)
    • [2].人工造林成效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种子科技 2019(13)
    • [3].浅析人工造林更新技术现状及提升对策[J]. 种子科技 2020(12)
    • [4].人工造林技术现状与问题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1)
    • [5].探讨人工造林更新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2)
    • [6].浅析人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种子科技 2019(06)
    • [7].浅谈人工造林更新的措施及注意事项[J]. 南方农业 2019(08)
    • [8].浅谈人工造林的培育与管理[J]. 南方农机 2019(17)
    • [9].太行山林区人工造林现状及对策探讨[J]. 山西林业 2019(05)
    • [10].人工造林技术及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1)
    • [11].论人工造林更新措施及注意问题[J]. 现代园艺 2018(14)
    • [12].人工造林技术的现状与问题思考[J]. 现代园艺 2018(14)
    • [13].人工造林技术和注意问题研究[J]. 河南农业 2018(20)
    • [14].浅谈人工造林技术及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6)
    • [15].人工造林技术要点[J]. 乡村科技 2018(27)
    • [16].强化人工造林更新效果的有益探索[J]. 民营科技 2017(08)
    • [17].人工造林技术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J]. 农业与技术 2016(06)
    • [18].浅淡人工造林技术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5)
    • [19].森林的功能及人工造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6)
    • [20].我国人工造林更新技术的意义及发展前景[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10)
    • [21].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15(03)
    • [22].浅谈人工造林技术措施的选择与应用[J]. 花卉 2017(24)
    • [23].我国人工造林更新技术的意义及发展前景[J]. 民营科技 2013(11)
    • [24].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对策研究[J]. 民营科技 2013(11)
    • [25].我国人工造林更新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 民营科技 2013(11)
    • [26].论我国人工造林更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 生物技术世界 2013(12)
    • [27].加强林业育苗技术提升保障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J]. 农家参谋 2020(13)
    • [28].人工造林技术措施的选择与应用[J]. 南方农机 2018(10)
    • [29].浅析人工造林技术及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5)
    • [30].浅析我国人工造林更新[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13)

    标签:;  ;  ;  

    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