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互补码论文-赵芳

正交互补码论文-赵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互补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宽带,正交互补码,窄带干扰,OS调制

正交互补码论文文献综述

赵芳[1](2013)在《基于正交互补码的UWB通信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的主流核心技术,超宽带(Ultra wideband, UWB)技术被认为是短距离室内无线衰落环境下,实现高速可靠数据传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UWB系统的带宽为3.1-10.6GHZ,其发射功率低于-41.3dBm/MHz(1mW/MHz),且有抗干扰性能强、传输速率高、低功耗、保密性好和易实现等特点。基于超宽带技术的上述特性,其正逐步成为无线个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物理层传输技术和标准。因此研究并提高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对无线通信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宽带系统的典型应用环境,即室内短距离高速无线信道,必然存在复杂的多径干扰(Multipath interference, MI)和多址干扰(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MAI)。近年来提出的正交互补码(Orthogonal Complementary Code, OCC)具有理想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作为扩频码可以有效抑制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用它与新型调制方式(Offset Stacking, OS)相结合可实现可变速率传输。UWB系统以共享频谱方式占用极宽的带宽以提高传输速率,而这必然会与共享频段内的窄带系统产生干扰。非线性Chirp脉冲可以有效抑制窄带通信系统对超宽带系统产生的干扰,将其作为OCC UWB系统的发射脉冲可同时抑制窄带干扰、多址及多径干扰。本文首先对超宽带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UWB的定义、主要优势、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详细介绍了超宽带的调制及多址实现方式,分析了UWB系统的典型脉冲(高斯脉冲及Hermite脉冲)的时频特点。最后分析研究了IEEE802.15.3a UWB多径信道的信道特征及RAKE接收机的基本原理。论文随后介绍了序列的相关性质,给出了互补码和正交互补码的定义。在多址环境中,分配给每个用户的正交互补码是由若干个元码构成,同一个用户的元码发送时不能迭加在一起,必须采用某种方式区分这些元码,为此论文提出了串行OCC UWB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进行了推导。理论及仿真分析表明,在多径信道下这种基于OCC的超宽带系统可以减轻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且在同步或异步传输的AWGN环境下,采用OCC可以完全消除系统的多址干扰。在多径环境下OCC较单码(如m序列、Walsh码等)具有更强的抗多址于扰和多径干扰的能力。本文还介绍了窄带干扰信号模型和Chirp脉冲的相关基础理论,并研究了能够抑制窄带干扰的非线性Chirp脉冲,将其作为串行OCC UWB系统的发射脉冲,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的窄带干扰抑制能力和多址及多径干扰的抑制能力。论文最后讨论了基于OS调制的OCC UWB系统的实现方案,抗多址和多径干扰的原理以及RAKE接收机的结构,并对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信道下,基于OS调制的OCC UWB系统性能不受多址干扰的影响,只受噪声的影响;在多径信道下,不同偏移间隔对系统的性能影响不同,且基于OS调制的OCC UWB系统性能优于串行OCC UWB系统。在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论文工作并展望了未来的可能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3-20)

聂跃,何海浪[2](2010)在《基于正交互补码的CMDA系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一种用于未来移动通信的CDMA系统,即基于正交全补码的多载波CDMA系统,其中的核心技术是使用正交全补码编码,叙述了CDMA系统结构和多载波技术,介绍了正交全补码编码原理,分析了正交全补码的多载波系统编码领域的最新CDMA系统特点,计算机仿真误码率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正交全补码的CDMA比传统的CDMA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0年07期)

颜夫[3](2010)在《基于正交互补码的MIMO MC-OSM-CDMA系统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供高速率、高质量的传输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发更高效的扩频技术、调制方法以及信号处理技术成为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正交互补码有很理想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在CDMA系统中作为扩频码时,理论上可以消除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可以用它与新型调制方式相结合提高频谱利用率。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利用多个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来提高系统容量。本文介绍了序列的相关性,介绍了互补码和正交互补码(Orthogonal Complementary Code, OCC)的定义。讨论了OCC MC-DS-CDMA系统,分析了Offset-Stacked Modulation (Offset-Stacked Modulation, OSM);讨论了MC-OSM-CDMA系统和RAKE接收机结构,并对MC-OSM-CDMA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推导;提出了在OCC MC-DS-CDMA系统中,使用循环移位OCC来扩大系统容量。在相同的信道条件下,对OCCMC-DS-CDMA系统和DS-CDMA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的比较。结果表明,OCCMC-DS-CDMA系统性能优于DS-CDMA系统,且信噪比越高,性能越优越。通过不同偏移间隔和用户数对MC-OSM-CDMA系统的性能进行性能仿真,结果表明MC-OSM-CDMA系统性能不受其他干扰的影响,只受噪声的影响。通过仿真不同路径数对MC-OSM-CDMA系统的影响,表明RAKE接收机能够实现多径分集接收,获取多径分集增益。最后给出的循环移位OCC对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结果显示,使用循环移位OCC作为扩频码的系统具有很强抗多址和多径的能力。进一步,论文结合现有的STBC CDMA系统,讨论了STBC MC-OSM-CDMA系统的结构。在STBC OCC MC-DS-CDMA系统中,使用循环移位OCC作为扩频码,不仅可以扩大系统容量,而且和OCC一样具有很强的抗多址和多径干扰能力。介绍了VBLAST系统结构和其两种线性译码算法迫零(Zero Forcing, ZF)和最少均方误差(Minimum Mean-Squared Error, MMSE)译码算法,结合VBLAST CDMA系统,讨论了VBLAST MC-OSM-CDMA系统方案,利用多根天线来获得更大的系统容量。介绍了一种空间时延的新型MIMO MC-OSM-CDMA系统方案,该系统有很好的抗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可以用RAKE对多径信号进行接收,获取多径分集。(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0-05-01)

李军威[4](2009)在《基于重迭复用编码的广义正交互补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CDMA扩频序列的相关特性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其自相关与互相关特性可以有效消除多径干扰与多址干扰。根据welch界,同时具有理想自相关与互相关特性的扩频序列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不同分量码扩频之后进行互补相加则可以实现理想的相关特性,这种扩频序列称为正交互补码。基于传统互补码,广义正交互补码使满足理想相关特性的互补扩频序列个数大大增加,具有多个分量码的扩频序列称为广义正交互补码。接下来本文对重迭码分复用(OvCDM)编码矩阵作为广义正交互补码的扩展矩阵进行了分析。对扩展矩阵进行码片级移位重迭复用称为OvCDM编码,使用OvCDM编码的广义正交互补码同频组网系统则称为重迭码分复用多址(OvCDMA)。通过构造适合的OvCDM编码矩阵,OvCDMA系统可以在完全消除小区间干扰的情况下实现高码率数据传输,同时获得由于重迭移位而产生的编码增益。单独通过OvCDM的约束长度来获得编码增益会产生很大的复杂度,因此应考虑将OvCDM编码应用于目前3G及B3G技术中广泛采用的级联迭代译码系统。本文以OvCDM作为串行级联内码编码器,通过对影响迭代译码系统性能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设计了具有较低复杂度和优良性能的比特级交织OvCDM迭代译码系统。同时,作为内码编码器的OvCDM可以与广义互补码组的分量码相结合,因此本文也分析了使用比特级交织迭代译码的OvCDMA系统。(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9-12-25)

何艳艳,施保昌,杨益[5](2007)在《基于移位多相正交序列的周期完全互补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Suehiro提出的多相正交序列的构造方法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和分析,通过简化生成矩阵,达到了避免重复,直接产生独立序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该多相序列的循环移位与正交复合,提出了一组新的完全互补码,其方法简单,生成容易,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07年06期)

朱江力[6](2006)在《结合MIMO技术和正交互补码的CDMA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要求在有限的频带资源上支持高速率和高质量的数据传输。近年来提出的基于正交互补码(orthogonal Complementary Code,CC)的CDMA通信系统(CC-C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是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的重要方案。CC码有理想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作为扩频码可以有效抑制现有的CDMA系统中的多径、多用户干扰,从而使系统性能只受到噪声的限制。MIMO技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用多个天线来提高系统容量的技术,系统具有较大的频谱效率开发潜力。 本文给出了互补码、完全互补码和正交互补码的定义。解释了正交码的相关特性和集合的大小。介绍了CC-CDMA系统,对基于Offset-Stack扩频结构和高阶调制的CC-CDMA系统的BER性能进行推导,并对系统的容量进行分析。在保证占用相同资源、实现相同容量的前提下,比较了CC-CDMA和传统的DS-CDMA系统的BER性能。数值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CC-CDMA系统好于DS-CDMA系统。信噪比E_b/N_o越大,优势越明显。性能曲线的交点给出了在给定信道条件下,CDMA系统中扩频码选择和评价的依据。 提出了与现有MIMO技术结合的两种Offset-Stack CC-CDMA系统。从空时分组码(STBC)方案和现有的STBC-CDMA的系统结构入手,分析了STBC的设计思想和获得发送分集的原理,提出了STBC CC-CDMA系统结构。使用Offset-Stack结构,STBC和CC-CDMA系统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获得发送分集和多径分集来对抗衰落。介绍了基于空时分组码(VBLAST)结构的MIMO-CDMA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MIMOCC-CDMA系统,利用CC码的相关特性抑制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使得系统可以采用高阶调制等技术来提供更大的容量。 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C码扩频的新型MIMO-CDMA系统。发送端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结合CC码扩频和空间延时复用的结构,支持高数据率的传输。接收端只需要用简单的相关操作就能有效地抑制多径传输带来的干扰,并且可以用最大比合并来收集多径分量对抗信道衰落。相对于传统的MIMO-CDMA系统,该系统的BER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无需采用类似VBLAST系统的复杂译码算法,系统的实现相对简单。给出了信号的数学表达和性能的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系统良好的抗干扰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张伟峰[7](2006)在《基于正交互补码扩频的多载波CDMA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码扩频的第叁代CDMA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扩频码相关性的不理想,使得系统的容量受到多径干扰和多址接入干扰的限制。正交互补码(Orthogonal Complementary Code,OCC)具有良好的正交特性和相关特性。若采用正交互补码作为扩频码,在理论上可以消除多径干扰和多址接入干扰。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正交互补码扩频的多载波CDMA系统在经历相关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的性能。研究结果对系统的建立和资源的调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在分析了无线信道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衰落模型。给出了信道间相关性的计算公式,并以此为理论依据给出了一种产生相关瑞利包络的方法。 介绍了互补码与完全互补码的定义,给出了它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正交互补码的概念,它是完全互补码的超集。介绍了正交互补码理想的相关特性。这是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着重分析了基于正交互补码扩频的多载波CDMA(MC-OCC-CDMA)系统,在相关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比特率性能。给出了相关信道条件下OCC自相关、互相关特性的度量参数,这两个参数结合了OCC码的相关性与子信道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在某种信道相关条件下应用OCC的多载波系统的抗多用户干扰性能。给出了MC-OCC-CDMA系统在经历相关瑞利衰落条件下的误比特率公式,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 本文研究了MC-OCC-CDMA系统在不同应用条件下的性能。MC-OCC-CDMA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用户干扰的性能,远好于使用单码扩频的CDMA系统。MC-OCC-CDMA系统的抗多用户干扰的性能随着子信道间相关性的增强而提高。研究了OCC码参数、子信道间相关性、频率分集和高阶调制等因素对MC-OCC-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对多载波OCC-CDMA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频谱资源的调度提供了依据。 提出了基于正交互补码扩频的多载波CDMA系统研究中几个尚未解决的和有待拓展的问题,指明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贾志成,张超,苏亚[8](2004)在《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构造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Suehiro提出的多相完全互补序列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可以更容易地增加完全互补序列组的数量。所论述的方法扩展了完全互补序列组的数目,也提高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04年11期)

贾志成,周宇翔,赵晓群[9](2003)在《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CDMA通信系统中地址码容量过小的问题愈发突出,而多相序列的提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是因为由多相正交序列组成的完全互补码可以很好地满足最佳地址码的要求.本文在多相序列的基础上概述了完全互补码的发展与现状,给出了构造方法,并分析了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肖弟权[10](1987)在《一种使用正交调制互补码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可以用正交调制的方法,同时发射两组互补码,从而使得该系统对目标信号相关时间的要求由历来的“必须远大于雷达重复周期”降低到”只要远大于码的总长”。本文给出了用计算机进行仿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成都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1期)

正交互补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给出一种用于未来移动通信的CDMA系统,即基于正交全补码的多载波CDMA系统,其中的核心技术是使用正交全补码编码,叙述了CDMA系统结构和多载波技术,介绍了正交全补码编码原理,分析了正交全补码的多载波系统编码领域的最新CDMA系统特点,计算机仿真误码率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正交全补码的CDMA比传统的CDMA具有更好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互补码论文参考文献

[1].赵芳.基于正交互补码的UWB通信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聂跃,何海浪.基于正交互补码的CMDA系统仿真[J].通信技术.2010

[3].颜夫.基于正交互补码的MIMOMC-OSM-CDMA系统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4].李军威.基于重迭复用编码的广义正交互补码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09

[5].何艳艳,施保昌,杨益.基于移位多相正交序列的周期完全互补码[J].信号处理.2007

[6].朱江力.结合MIMO技术和正交互补码的CDMA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6

[7].张伟峰.基于正交互补码扩频的多载波CDMA系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

[8].贾志成,张超,苏亚.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构造方法[J].电子科技.2004

[9].贾志成,周宇翔,赵晓群.基于多相正交序列的完全互补码的综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

[10].肖弟权.一种使用正交调制互补码的新方法[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7

标签:;  ;  ;  ;  

正交互补码论文-赵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