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葛合剂对脑缺血、脑血流及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苏启后,周德生,涂海军,雷洺,刘利娟,陈瑶,李中,蒋伟,黄辛迪,高晓峰[1](2022)在《脑梗死急性期影响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分析与转归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通过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出330名脑梗死患者的各新因子成分以及总体综合得分和综合排名,来试探性建立预测评估其临床严重程度、预后转归得分模型及确立各新主成分下最适区间的构想。方法:项目编制了纸质问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与推广研究临床观察表",对脑卒中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收集,择取其中330例患者(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血尿酸)各数据进行主成分数据分析,再根据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模型。结果:提取主成分3个,组成新的3个新因子。根据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模型:F总=24.918/57.674×F1+17.08/57.674×F2+15.675/57.674×F3。根据各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计算出了330名患者各主成分得分值及排序结果,综合形成一张折线图,排名靠前者基本为3种主成分得分也都比较靠前或其单项主成分得分过高,排名靠后者,则与之相反。结论:体检指标中血压、血尿酸、甘油三酯、血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其中血压可能是影响脑梗死急性期预后与转归最大的相关因素。综合得分越高可能其脑梗死急性期的危险程度越高,其预后可能也越差,但是,得分越低,也并不代表其预后就越好,都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后期得分衡量区间确定可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病)进行评分量化,并可进行验证研究,评判模型的准确度。并提出一推理:通过对某项新因子主成分综合得分升高或降低,使其达到转归与预后良好的预测得分区间,从而改善其预后与转归。根据综合得分模型提出一猜想: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综合得分等于0时,所有影响因素得分都相互抵消,其所有的影响因素是否也通过相互作用而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不产生综合作用,此时机体将不受机体内部研究影响因素的作用,使机体处于一种极度稳态,既不使疾病痊愈也不使疾病恶化。基于此,当建立正常人各项指标综合得分模型,其总得分等于0时,此时机体处于极度健康稳态状态。随着时间、空间、人间的变化,临床预测模型也需要不断进化、动态更新。
李冰玥,张曦倩,吴娟,李茜[2](2021)在《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TTH)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脑血流、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32例痰瘀阻络型TTH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痛宁胶囊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情况、脑血流速度、血液生化指标[CGRP、血浆内皮素(ET-1)和5-H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CGR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最大血流速度(Vs)及平均血流速度(Vm)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可明显改善痰瘀阻络型TTH病人的头痛症状,加快脑部血液流通,促进血管舒张。
林存兰[3](2021)在《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液流变学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吕健[4](2021)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芪龙胶囊(国药准字Z20000097,医保乙类)以“益气活血”立法,补气与活血并重,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但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尚未有过评价,且疗效机制尚不清楚。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复杂、靶点通路多样等特点。为解决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中临床疗效不明确的临床问题,及其疗效机制不清楚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了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并采用 RNA 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验证技术,筛选出芪龙胶囊发挥疗效所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为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并从转录组学层面揭示了芪龙胶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与RT-qPCR验证技术,筛选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服用芪龙胶囊为暴露因素,形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总样本量不少于2249例;主要结局指标为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心理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血脂指标、凝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12周、24周对患者进行现场随访以评估疗效。使用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处理混杂因素,通过差值检验法、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Aligned Ranks Transformation ANOVA,ART ANOVA)、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遵循STROBE-cohort study规范进行报告。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血样为临床试验中分别于基线与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所取患者的全血,采血管为2.5ml Paxgene Blood RNA tube,依据患者12周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数值最大且BI评分提高数值最大筛选原则,选取了 20名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共计40个血样。(2)治疗前分组为20名患者治疗前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治疗后分组为此20名患者服用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除主分析组外,还依据患者临床特征进行了亚组的设置,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年龄≤60岁、年龄>60岁)、初发与复发。(3)实验方法主要为样本总RNA提取、总RNA质控、文库构建与测序、测序数据的过滤与质控、差异基因检测、差异基因富集分析6个过程。(4)差异基因筛选使用DEGseq方法,为了提高筛选的准确性,我们定义log2 Fold Change≥1并且Q-value≤0.001的基因,筛选为芪龙胶囊干预后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计算得到的P-value分别通过Bonferroni与FDR校正后,以P-value或Q-value(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满足此条件的GO term和Pathway定义为在候选基因中显着富集的GO term与KEGG Pathway,通过GO功能与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能确定差异基因行使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与生物学功能。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选取测序结果中差异表达显着性大且基因表达量较高的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CXCL8、LY96、GNG10、CXCL10进行验证,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基因。(2)选取RNA-Seq高通量测序部分同一批患者血样RNA进行验证实验,共10名患者(女性3例、男性7例;年龄≤60岁5例、年龄>60岁5例;初发6例、复发4例),20个血样RNA进行验证(治疗前、治疗后)。(3)实验方法包括样本总RNA质检、mRNA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序列与引物设计、PCR反应体系)。(4)使用2⊿⊿Ct法分析实时定量PCR实验中目标基因干预后表达相对变化,将治疗前和治疗后各10个样本的三次重复平均Ct与平均内参Ct统一计算为两组的均值,然后以治疗前为对照(2-⊿⊿Ct=1),计算每个目标基因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中表达量比值2-⊿⊿Ct,若比值>1,则干预后此基因表达量上调;若比值<1,则表达量下调。以此判断验证的目标基因与转录组测序上下调趋势是否一致。同时结合转录组测序富集结果,阐释关键基因调控的主要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结果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从2016年11月3日~2019年1月16日,共筛选了 2468例患者,基线入组时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排除97例,共2371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第12周、24周随访共剔除与失访69例,最终纳入分析合格病例2302例(暴露组1260例、非暴露组1042例)。(2)2302例全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3)PSM 600例子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4)600例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模型:三次测量的主要结局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和BI评分在分组的P值小于0.05,说明mRS评分和BI评分各组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次数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NIHSS评分在测量次数的P值小于0.05,则说明NIHSS评分在各个测量时间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分别在2302例全数据与600例子数据集进行mRS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建模,结果显示:①在mR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中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3%,非暴露组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5.8%,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显着(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2%,非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7%,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NIHS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8%,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77%,暴露组受试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9%,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7%,暴露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BI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患者的BI评分上升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40个样本总RNA平均浓度为282.08 ng/μL,平均总量为5.61μg;RIN值除了两个样本为6.6和5.1,其余均高于7,28S/18S在1.3~2.9之间,表明40个总RNA纯度和完整度较高,符合后续建库与测序的要求。(2)使用DNBSEQ平台进行测序,40个样品共产出1869.27Mb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经过过滤后,共有1619.21Mb(86.62%)的原始数据作为高质量读段(Cleanreads)被保留下来,说明测序数据结果较好,大部分读段被保留下来,且样本间Clean reads差异较小,可用于后续分析。(3)显着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主分析组干预后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39个;男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40个;女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5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6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84个;初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52个;复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02个。(4)富集分析显示,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以下5个方面信号通路与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修复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①免疫反应(LY96、CXCL8、CXCL10等参与免疫反应调节,LY96、HP、HLA-DRB5等参与免疫系统过程);②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LY96、CXCL8、CXCL10等参与炎症反应调控,AREG、ITGA2B、FN1等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ITGA2B、FN1、GP1BB等参与ECM-受体相互作用调控,AREG、CAV2参与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GNG10、CXCL10、CXCL8等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调控,PEDS1-UBE2V1、CXCL8、CXCL1等参与IL-17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CL4L1等参与NF-κB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AV1等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CXCL8、CXCL1、CCL4L1等参与到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FN1、ARG1、CAV1等参与到TGF-β信号通路,DAAM2、CAV1、BAMBI等参与Wnt信号通路调控);③动脉粥样硬化调控(CAV2、ITGA2B、GSTT1等参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④细胞相关功能调控(AREG、CAV2、IGFBP2等参与到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CXCL8、E2F1、KIR2DL1等参与到细胞衰老,HBA1、HBB、HP等参与到细胞凋亡及清除,CAV2、ITGA2B、CAV1等参与细胞粘附调控,ITGA2B、MYL9、FN1等参与白细胞迁移调控);⑤血压调节(AREG、KLK1、HBB等参与到血压调节)。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20个样本浓度在200-700 ng/μl之间,纯度在2.0-2.3之间,浓度与纯度符合下一步反转录和扩增实验要求,且电泳检测所有样本RNA质量显示良好。(2)PCR扩增后,扩增曲线图显示目的基因和内参的扩增效率基本一致;熔解曲线是单峰,说明产物只有一条,特异性较好,PCR扩增结果较好。(3)RT-qPCR结果显示,基因AREG、CAV2、ITGA2B、PEDS1-UBE2V1、MYL9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大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上调;基因LY96、GNG10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小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下调。(4)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的表达水平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相应基因的上下调趋势一致,一方面说明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可能是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另一方面说明RT-qPCR验证结果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整体一致性较高,测序结果比较可靠。依据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芪龙胶囊通过以上关键基因参与到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调控。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显着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并提高BI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气虚血瘀与抑郁焦虑情况,降低患者血脂,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疗效显着。2.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通过调控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炎症反应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趋化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粘附、白细胞迁移)、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改善患者的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促进神经细胞与组织再生,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君药黄芪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相关,君药地龙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臣药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与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芪龙胶囊在以上药物配伍作用下,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立法,共同参与到以上5个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阐释了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机制。创新点1.将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与对齐秩变换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相结合,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了真实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2.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RT-qPCR验证技术,发现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 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通路与生物过程,初步阐释了芪龙胶囊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
李菁[5](2021)在《异氟醚对癫痫小鼠IISs过程中NVC影响的广视野光学成像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广视野光学成像中的血流动力学伪迹分离目的:广视野光学成像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记录神经网络中的群体活动。由于血红蛋白对荧光和照明光有很强的吸收,在体光学记录数据中常包涵血流动力学伪迹。本实验的目的即去除在体实验中与荧光信号同时产生的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基于血流动力学信号衰减的时间延迟,我们开发了一种时间减法,计算血流动力学在荧光信号中的影响参数,利用该参数把血流动力学影响从荧光信号中减掉。结果:使用荧光信号终止后的时间窗口,但血流动力学变化仍然存在,我们计算并减去信号之间的差异。利用血流动力学减法技术,可以有效地从原始荧光图像中去除血流动力学伪迹。结论:本研究的时间减法技术在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癫痫样事件中得到了证实,并显示出优于更常用的除法方法。第二部分麻醉及清醒小鼠癫痫急性间期放电时的神经血管耦联目的:基于神经血管耦联机制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例如基于内源信号的光学成像,fMRI和SPECT),通常在临床被用于评估癫痫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是,在癫痫等病理情况下,神经血管耦联的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麻醉动物模型中,而在清醒状态下得到的数据较少。本实验利用钙成像技术产生的神经活动、谷氨酸成像产生的神经递质活动及内源光学信号光谱的空间图来研究癫痫间期放电(IISs)时神经血管耦联的时空动力学,并在麻醉及清醒小鼠发生癫痫间期放电时检测氧合血红蛋白(HbO)、脱氧血红蛋白(Hbr)和总血红蛋白(HbT)的含量变化,进而探讨神经活动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时空相关性。方法:选用兴奋性神经细胞表达GCaMP6f(13只)和iGluSnFR(10只)的转基因小鼠。在头骨上打开一个跨越中线双侧对称的5×7mm的骨窗,位于前囟和人字缝之间。将透明膜覆盖于骨窗上,以用于长期的光学记录。术后三周,将小鼠头部固定于架子上,在清醒或麻醉状态下进行光学成像。在新皮层局部注射0.5ul 5m M Bicuculine(BMI)以诱发IISs。使用470nm的钙照射光和530nm和610nm的内源信号反射光进行光照,同步记录神经元、神经递质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了探究丘脑在IIS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TTX抑制对侧的腹侧后内侧核(VPM)和腹侧后外侧核(VPL)。结果:(1)在清醒和麻醉小鼠中,都可在注射BMI之后数分钟在LPF中观察到IISs。与麻醉状态相比,IIS诱导注射BMI侧的钙信号呈现单向增高,清醒小鼠的钙信号振幅更高,动力学更快;(2)在注射BMI的同侧大脑半球,IIS触发的HbT信号表现为单相增加,麻醉状态下的振幅较低,动力学较慢。HbO和Hbr信号都是双向的,麻醉明显抑制和延迟了血流动力学信号的达峰时间及幅度;(3)在注射BMI的对侧大脑皮层,麻醉对钙信号的影响最小,但对神经血管耦联有显着的影响,导致血流动力学反应的达峰时间延迟和振幅显着下降;(4)在清醒小鼠中,IISs的间隔时间与HbO和HbT的幅度变化呈线性相关;(5)麻醉大大降低了对侧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空间扩布范围,采用改良的Chen-Bee法测定。在清醒小鼠和麻醉小鼠中,HbT最能呈现神经元活动的空间扩布;(6)在清醒小鼠中,于对侧注射TTX以抑制丘脑也大幅度的降低了对侧皮层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这与麻醉相似。对丘脑的麻醉作用可能在减弱对侧血流动力学反应和影响神经血管耦联中起作用;(7)双侧谷氨酸信号的扩布范围均比钙信号大,麻醉状态下更显着。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1)在间期放电中,神经活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范围大于神经活动的范围。但是在血流动力学信号传播的过程中的特定时刻,其空间分布范围与神经活动的范围更吻合;(2)麻醉状态下的数据未必能推断出清醒状态下的数据。我们的结果为临床癫痫成像数据的解读提供借鉴意义。
孔涵[6](2021)在《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着手分析,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人群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2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从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针刺综合疗法对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875例,457例患者年龄低于65岁(52.2%),最小26岁,最大92岁,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中位年龄低于女性。多数肌力在3级及以上。75例静脉溶栓(8.6%),7例动脉取栓较少(0.8%)。部分存在感染情况(13.8%,121例),以肺部感染(8.1%,71例)居多。262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9.9%),87例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9.9%),81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9.3%)。中医证型以阴虚风动证分布最广(54.5%,477例),其次为风痰阻络证(20%,175例),再次为气虚血瘀证(18.6%,163例),肝阳暴亢证(6.3%,55例)与痰热腑实证(0.6%,5例)分布较少。2危险因素:约49.7%患者既往吸烟史(435例),约39.5%患者饮酒史(346例)。既往病史中既往高血压者最多(77.8%,681例),其次为冠心病(36.9%,323例),房颤(4.5%,39例)与心肌梗死(4.1%,36例)患病率低。家族史中约58.9%患者无相关家族史(515例),存在家族史的患者中以高血压家族史(22%,192例)占比最大,其次为糖尿病家族史(17.7%,155)例、脑血管病家族史(15.8%,139例)、冠心病家族史(2.9%,26例)。3实验室指标:70%以上患者Hb A1c≥7%(630例),其中Hb A1c≥8%者占比40%以上(374例),约80.9%存在血脂异常(708例);约11.8%存在肝功能异常(103例);约29.1%存在肾功能异常(255例);约2.9%存在血小板数偏低(25例),约5.5%存在血小板数偏高(48例),总血小板数异常率约8.4%;约39.7%存在D-二聚体升高(347例);约32.3%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283例);约5.5%存在APTT异常(48例);约10.1%存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88例)。4治疗情况:纳入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在3级及以上者居多,约29.5%得到有效改善。多数患者病程及疗程在28天以内。住院天数最长90天,其中男性最长75天,女性最长90天。药物使用情况:治疗过程中约91.3%的患者使用调脂药(799例),约62.1%的患者使用降压药(543例),约86.2%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754例),约32.1%的患者使用胰岛素(281例)。抗血小板药物方面,阿司匹林的使用率略高于氯吡格雷,约54.1%使用阿司匹林(473例),约49.1%使用氯吡格雷(430例),约15.5%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36例)。叶酸、甲钴胺的使用率均不足10%。症状改善方面,约67.3%存在语言障碍(589例),改善率27.5%;约35.1%存在吞咽障碍(307例),改善率36.2%;约38.7%存在感觉障碍(339例),改善率56.9%。5上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未发现性别、年龄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6下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随着年龄增大,发生较重的下肢功能障碍的风险升高。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未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7上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者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8下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女性或者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在下肢肌力改善方面更易获得理想疗效。9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论:1我院2019年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64岁,男性居多,住院天数最长90天,肌力多在3级及以上,约29.5%得到有效改善。70%以上患者Hb A1c≥7%,其中Hb A1c≥8%者占比42.7%。2患者发病7天以内表现出的上、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高龄及女性患者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3早期介入针刺综合疗法或者65岁以下的患者更易获得上、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
谢丽荣[7](2021)在《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蛋白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心同治”理论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这一复杂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以“脑心同治”理论为基础总结出的脑心通方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着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探究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心、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探究脑心通方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免疫印迹的方法验证蛋白的表达。以期为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的“脑心同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临床上脑心通方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研究一:药效学研究,旨在探究心肌缺血对心和脑的损伤情况,并通过给予不同浓度药物,测定不同时间点心和脑的相关指标,确定最佳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研究二: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探究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心和脑中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三: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旨在挖掘不同组织间蛋白表达的关联,明确关联蛋白。研究四:验证实验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关联蛋白在脑心通方治疗心肌缺血状态下心和脑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药效学研究:雄性SD大鼠120只,SPF级,随机分组,每组2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LAD)模型组、阳性药卡托普利组(10.125 mg/kg)、脑心通低剂量组(110mg/kg)、脑心通中剂量组(220mg/kg)和脑心通高剂量组(440 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造模后持续给药,分别于第3d和第14 d测定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ALT、AST、CK和LDH)和脑含水量,确定心肌缺血对心和脑的影响及最佳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2.蛋白质组学研究: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按药效学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用最佳给药剂量持续灌胃,至最佳给药时间点对大鼠进行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提取,将各组织破碎、离心后,得到组织提取液。将各组织提取液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然后采用凝胶电泳技术进行蛋白的质控,最后将蛋白进行提取、定量、酶切及脱盐处理,采用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 Lumos进行蛋白质分析,检索UniprotRat(2019.4.20 Download)数据库,然后将得到的质谱原始文件经MaxQuant软件处理,最后用GO、KEGG、STRNG对差异蛋白的功能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3.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分析各组织中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挖掘各组织间差异蛋白的关联。分析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中差异蛋白的回调情况,对比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给药组与模型组蛋白表达的上调或下调情况。然后通过KEGG分析差异蛋白的作用通路,挖掘组织间差异蛋白的联系,分析在心肌组织中有回调的蛋白在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且通过KEGG分析差异蛋白的作用通路,进而明确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关联蛋白。4.验证实验研究:将分析得到的差异蛋白数据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验证,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蛋白,对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关联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药效学研究:3d时,心肌梗死面积结果:脑心通高剂量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5);血流动力学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着降低(P<0.05);心肌酶谱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大鼠LDH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大鼠ALT、AST、CK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脑含水量结果:脑心通各给药组大鼠脑含水量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心肌梗死面积: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5);血流动力学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心通中剂量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ALT、AST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脑心通中剂量组ALT、AST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脑心通高剂量组中ALT、AST、CK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01);脑含水量结果: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大鼠的脑含水量均显着降低(P<0.05)。2.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心肌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调的蛋白有176个,上调的蛋白有50个;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下调的蛋白有81个,上调的蛋白有136个。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代谢途径、帕金森病、亨廷顿病、氧化磷酸化和阿尔茨海默病。在皮层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调的蛋白有140个,上调的蛋白有125个;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下调的蛋白有66个,上调的蛋白有73个。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氧物酶体、脂肪酸生物合成、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肌收缩。在海马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调的蛋白有90个,上调的蛋白有152个;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下调的蛋白有76个,上调的蛋白有58个。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寿命调节途径、RNA运输、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可卡因成瘾和色氨酸代谢。3.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差异蛋白SCAI蛋白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下回调,在海马组织中表达上回调;NADH脱氢酶(泛醌)1β亚复合物9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上回调,在皮层组织中为模型组表达下调,给药组表达下调;线粒体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4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上回调,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为模型组中表达无差异,给药后表达下调。其中NADH脱氢酶(泛醌)1β亚复合物9和线粒体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4都具有共同的作用通路: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产热、氧化磷酸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验证实验研究:在心肌组织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CAI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B2RYW3RAT、NDUS4RAT的相对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SCAI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B2RYW3RAT、NDUS4RAT的相对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在皮层组织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SCA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B2RYW3RAT、NDUS4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中SCAI蛋白和NDUS4RAT蛋白相对表达量略有降低(P>0.05),B2RYW3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略有增加(P>0.05)。在海马组织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SCA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2RYW3RAT蛋白和NDUS4RAT蛋白相对表达量略有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中SCA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B2RYW3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略有增加(P>0.05),NDUS4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结论:1.心肌缺血对心和脑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给药后损伤得到缓解,并确定了最佳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2.心肌组织中共有443个差异蛋白,皮层组织中有404个差异蛋白,海马组织中有376个差异蛋白。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代谢途径、帕金森病、亨廷顿病、氧化磷酸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等。3.筛选得到各组织间有关联的差异表达蛋白为SCAI、B2RYW3RAT和NDUS4RAT,且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产热、氧化磷酸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WB验证差异蛋白SCAI蛋白和线粒体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4在心肌和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蛋白质组学数据基本一致,可以作为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脑心同治”的靶点蛋白。
常乐[8](2021)在《MicroRNA-155及Rheb/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产生毁灭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部疾病,由于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血供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随着脑组织的血供恢复会发生一系列再灌注损伤。目前发现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但是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和凋亡参与缺血性脑损伤。而Rheb是mTOR活化的必须刺激蛋白,参与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近期有研究发现,micro RNA-155(miR-155)可能通过抑制Rheb/mTOR信号通路参与细胞氧糖剥夺模型中细胞损伤的发生。但miR-155及Rheb/mTOR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具体机制,目前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55及Rheb/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保护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Sham组、MCAO/R组、MCAO/R+LV-miR-155组、MCAO/R+LV-miR-155 Sponge组、MCAO/R+LV-miR-155Scrambled组。先行立体定位颅内注射重组慢病毒调控miR-155表达水平,7天后行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R)模型,术后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为2-3分入组。于再灌注24 h后取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应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不同miR-155表达水平时,Rheb及mTOR信号通路中mTOR、S6k1、4Ebp1的m 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1)大鼠MCAO/R模型建立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TTC染色证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成功。(2)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半暗带内,与Sham组相比,miR-155表达水平在MCAO/R组明显降低(P<0.05);与MCAO/R组相比,miR-155表达水平在MCAO/R+LV-miR-155组明显升高,MCAO/R+LV-miR-155 Sponge组降低(P<0.05)。(3)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半暗带内,与MCAO/R组相比,Rheb、mTOR、4Ebp1和S6k1的m RNA表达水平在miR-155上调组中降低,miR-155下调组中升高(P<0.05)。(4)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半暗带内,与MCAO/R组相比,Rheb、mTOR、4Ebp1和S6k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iR-155上调组中降低,miR-155下调组中升高(P<0.05)。(5)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半暗带内,与MCAO/R组相比,mTOR、4Ebp1和S6k1蛋白磷酸化水平在miR-155上调组中降低,miR-155下调组中升高(P<0.05)。结论:(1)在大鼠MCAO/R模型中,miR-155、Rheb及mTOR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缺血半暗带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2)在大鼠MCAO/R模型中,miR-155可能通过抑制Rheb及mTOR信号通路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参与缺血半暗带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3)在大鼠MCAO/R模型中,miR-155可能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参与缺血半暗带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庞祖宜[9](2021)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涤[10](2021)在《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影响及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内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上通过针康法改善细胞凋亡从而治疗HIBD疾病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择取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康复组(D组)和针康组(E组),每组于24 h、72 h和7 d时间点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用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模型,对A组和B组大鼠不给予治疗,C组予头穴丛刺治疗,D组给予转笼、转棒训练,E组在头穴丛刺的同时进行转笼、转棒训练。在各预定时间点对各组大鼠应用Bederson法评定其神经功能,取材后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内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内AKT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内14-3-3的表达情况。结果:1.Bederson评分:与A组相较,其余四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E组除24 h这一时间点外,在72 h、7 d这两个时间点上,E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C和D组的评分相比均显着降低,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脑皮质内细胞凋亡情况:除A组外,其余四组在各个时间点凋亡数量的改变趋势呈上升状态;与A组相较,其余四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凋亡数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凋亡数均显着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E组的阳性细胞凋亡数在各时间点上,较C和D组的凋亡数量均明显减少,其差异也具有显着性(P<0.05)。3.脑组织内AKT、14-3-3蛋白表达情况:除A组外,其余四组在各个时间点的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也大致呈上升趋势,其趋势与凋亡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与A组相比,其余四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AKT、14-3-3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P<0.05);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组的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较C组和D组的表达量均显着提升,其差异也具有显着性(P<0.01,P<0.05)。结论:1.针康法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且优于单一的针刺或康复方法;2.针康法可调控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内的细胞凋亡情况,且优于单一的针刺或康复方法;3.针康法可能通过提升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二、桑葛合剂对脑缺血、脑血流及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葛合剂对脑缺血、脑血流及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脑梗死急性期影响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分析与转归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 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 |
2 入组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一般资料 |
4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适用性检验 |
2 主成分数目 |
3 主成分因子命名 |
4 主成分得分矩阵 |
5 主成分新因子综合得分和综合排名 |
讨 论 |
1 脑梗死急性期主要影响因素 |
2 因子影响结果 |
3 综合得分0分猜想与得分区间推理设置 |
4 临床预测模型的整合趋势 |
展望与不足 |
(2)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症状缓解情况[8] |
1.3.2 脑血流速度[9] |
1.3.3 血液生化指标 |
1.3.4 不良反应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
2.2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4)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芪龙胶囊的研究进展 |
1.1 芪龙胶囊组成与功效 |
1.2 芪龙胶囊药理与毒理 |
1.3 芪龙胶囊的临床研究 |
2 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2.1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2.2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
2.3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状 |
2.4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
3 队列研究与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 |
3.1 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混杂控制 |
3.2 差值检验法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4 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
4.1 重复测量数据定义与常见分析模型 |
4.2 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
5 转录组测序与RT-qPCR技术 |
5.1 转录组学与常见研究方法 |
5.2 RNA-Seq与RT-qPCR技术 |
5.3 基于RNA-Seq与RT-qPCR技术的中药复方疗效机制研究探索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人群 |
2.3 受试者来源 |
2.4 暴露因素 |
2.5 随访内容与随访时点 |
2.6 结局指标 |
2.7 样本量计算 |
2.8 生物样本采集 |
2.9 知情同意、伦理与国际注册 |
2.10 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 |
2.11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队列建立流程图 |
3.2 招募与纳入分析情况 |
3.3 全数据集基线特征 |
3.4 基础治疗情况 |
3.5 全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
3.6 PSM子数据集基线特征 |
3.7 子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
3.8 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结果 |
3.9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 |
3.10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4.2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4.3 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血样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总RNA提取 |
3.3 总RNA质控 |
3.4 文库构建与测序 |
3.5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质控 |
3.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4 结果 |
4.1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测定结果 |
4.2 测序数据结果 |
4.3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
4.4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 |
4.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结果 |
5 讨论 |
5.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适用性 |
5.2 实验血样总RNA质量与测序数据质量 |
5.3 实验各组显着差异基因与功能富集 |
5.4 芪龙胶囊调控的主要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分组 |
3 实验材料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 |
4.1 样本总RNA提取 |
4.2 样本总RNA质检 |
4.3 mRNA逆转录 |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
4.5 统计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5.2 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 |
5.3 两组间目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查新报告 |
附件 |
(5)异氟醚对癫痫小鼠IISs过程中NVC影响的广视野光学成像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神经血管耦联的研究进展 |
1.1 神经血管耦联机制 |
1.1.1 代谢反馈机制 |
1.1.2 活动依赖的前馈机制 |
1.1.3 不同脑区的差异 |
1.2 麻醉状态下的神经血管耦联 |
1.2.1 麻醉剂对脑血流动力学和基础代谢的影响 |
1.2.2 麻醉剂对神经活动的影响 |
1.3 癫痫中的神经血管耦联 |
1.3.1 癫痫发作期的神经血管耦联 |
1.3.2 癫痫发作间期放电的神经血管耦联 |
1.3.3 癫痫发作前期的神经血管耦联 |
1.4 神经血管耦联的研究方法 |
1.4.1 血流成像方法 |
1.4.2 血红蛋白浓度和氧合成像方法 |
1.4.3 神经元成像方法 |
第二章 广视野光学成像中的血流动力学伪迹分离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模型的制备 |
2.2.2 癫痫模型和电信号采集 |
2.2.3 光学记录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除法方法的局限性 |
2.3.2 提出减去血流信号的方法 |
2.3.3 广视野钙成像发作间期过程中减去血流动力学伪迹的评价 |
2.3.4 两种方法的比较 |
2.3.5 在谷氨酸成像中验证 |
2.3.6 在发作期事件中验证 |
2.4 讨论 |
2.4.1 时间减法方法与除法方法的不同 |
2.4.2 本方法的局限性 |
2.5 小结 |
第三章 麻醉及清醒小鼠癫痫急性间期放电时的神经血管耦联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模型的制备 |
3.2.2 急性发作间期放电模型和电生理学记录 |
3.2.3 光学记录 |
3.2.4 抑制丘脑 |
3.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 |
3.3.1 麻醉对神经元活动和钙反应的影响最小 |
3.3.2 麻醉对同侧血流动力学信号的影响 |
3.3.3 对侧皮层钙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定量分析 |
3.3.4 间期事件间隔对反应幅度的影响 |
3.3.5 钙和血流动力学信号的空间范围 |
3.3.6 清醒小鼠丘脑抑制作用 |
3.3.7 谷氨酸信号与血流动学信号的空间扩布范围 |
3.3.8 钙信号与谷氨酸信号的比较 |
3.4 讨论 |
3.4.1 实验模型的选择 |
3.4.2 异氟醚对间期放电时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
3.4.3 异氟醚对间期放电时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
3.4.4 丘脑在间期放电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3.4.5 间期放电时钙信号与谷氨酸信号的关系 |
3.4.6 本部分实验的局限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1.5 治疗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方法及目标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观察因素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肌力分布情况 |
3.2 年龄、性别、病程及疗程分布情况 |
3.3 其他情况 |
3.4 糖化血红蛋白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3.5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
4 研究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蛋白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心同治”理论的认识及研究 |
1 中医对心脑关系的生理、病理认识 |
2 西医对心脑关系的生理、病理认识 |
3 中西医对心脑关系认识的共通之处 |
4 小结 |
综述二 脑心通方的研究进展 |
1 脑心通方的来源及方解 |
2 脑心通方的临床研究 |
3 脑心通方的实验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脑心通方在心肌缺血状态下“脑心同治”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给药方法 |
2.3 心肌梗死面积检测 |
2.4 血流动力学检测 |
2.5 心肌酶谱检测 |
2.6 脑含水量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心肌梗死面积 |
3.2 血流动力学 |
3.3 心肌酶谱 |
3.4 脑含水量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心、脑蛋白表达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给药方法 |
2.3 蛋白提取 |
2.4 蛋白定量 |
2.5 蛋白酶切和脱盐 |
2.6 蛋白质分析 |
3 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 |
3.1 数据库的选择 |
3.2 检索软件 |
4 结果 |
4.1 鉴定质量评估 |
4.2 鉴定结果的总体分析及功能注释 |
4.3 各组织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 |
1 方法 |
1.1 各组织中蛋白的筛选 |
1.2 比较各组织中回调蛋白 |
1.3 确定组织间相互关联的蛋白 |
2 结果 |
2.1 各组织中的回调蛋白 |
2.2 心肌组织回调蛋白在皮层和海马中的表达情况 |
2.3 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间相互关联的蛋白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免疫印迹验证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给药方法 |
2.3 蛋白提取 |
2.4 蛋白浓度测定 |
2.5 SDS-PAGE电泳 |
2.6 Western Blot |
2.7 显色及成像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心肌组织中关联蛋白的表达情况 |
3.2 皮层组织中关联蛋白的表达情况 |
3.3 海马组织中关联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MicroRNA-155及Rheb/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2 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1.2.3 TTC染色 |
1.2.4 大鼠立体定位颅内注射 |
1.2.5 大鼠脑组织 Quantitative Real-time RNA |
1.2.6 Western Blotting |
1.2.7 技术路线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大鼠MCAO/R模型建立成功 |
2.2 不同miR-155 表达水平时Rheb及 mTOR通路m RNA水平表达变化 |
2.3 不同miR-155 表达水平时Rheb及 mTOR通路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HIBD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HIB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HIBD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HIBD的认识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诊断标准 |
2.3 发病原因 |
2.4 发病机制 |
2.5 现代医学对HIBD的治疗 |
3 针康法的研究现状 |
3.1 针康法的定义及方法 |
3.2 针康法的作用机制 |
4 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与HIBD的关系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
2.2 石蜡包埋及切片制备 |
2.3 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 |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AKT蛋白 |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14-3-3蛋白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各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 |
4.2 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比较 |
4.3 各组脑组织中AKT、14-3-3蛋白表达情况 |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影响模型制备的因素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模型的选择 |
1.3 造模的影响因素 |
2 针康法的选择 |
3 针康法对HIB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
4 针康法对HIBD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针康法对HIBD大鼠AKT、14-3-3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 针康法对HIBD大鼠AKT表达的影响 |
5.2 针康法对HIBD大鼠14-3-3表达的影响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桑葛合剂对脑缺血、脑血流及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梗死急性期影响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分析与转归评价[J]. 苏启后,周德生,涂海军,雷洺,刘利娟,陈瑶,李中,蒋伟,黄辛迪,高晓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 [2]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 李冰玥,张曦倩,吴娟,李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7)
- [3]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液流变学影响[D]. 林存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D]. 吕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异氟醚对癫痫小鼠IISs过程中NVC影响的广视野光学成像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D]. 李菁.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D]. 孔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蛋白表达研究[D]. 谢丽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MicroRNA-155及Rheb/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D]. 常乐. 延安大学, 2021(09)
- [9]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D]. 庞祖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10]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D]. 王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