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为特征。主要病理基础是中脑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退变,继而引起纹状体多巴胺(DA)严重缺乏。由于PD的病因不清,至今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案,不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阻止受损伤的DA能神经元的继续退变、死亡,且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探寻无创、避免不良反应的新疗法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PD的确切病因机制尚未探明,近年来发现神经营养因子(NTFs)与PD的发病密切相关,认为各种NTFs的缺乏可能是黑质神经元退变的原因。而在对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NDN)有作用的NTFs当中,以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效应更强。而在PD病人的黑质区这两种NTFs的表达减少。因此,能够上调黑质BDNF、GDNF表达的方法可能是治疗PD的有效策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为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无痛的治疗手段,当给予一组或一个序列的脉冲时,能够调节局部或远隔神经元的活动。近年来已做为神经心理疾病如PD、运动失调和抑郁等疾病的有潜力的治疗性工具。研究显示高频(>1 Hz)或低频(<1 Hz)rTMS均可改善PD的运动功能,临床应用低频刺激较高频刺激更安全,然而这种治疗性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rTMS治疗PD的原理可能与其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关,即高频增加皮质的兴奋性,而低频抑制皮质的兴奋性,另外可能还与增加纹状体内DA的释放有关。最近Funamizu等研究表明高频rTMS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未阐明具体的作用机制。Müller等报道长期高频rTMS可以增加大鼠特定脑区的BDNF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那么,低频rTMS是否通过促进PD小鼠中脑GDNF和BDNF的表达而发挥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效应?本课题拟应用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分别应用行为学检测、电生理技术、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分析技术,观察低频rTMS对MPTP致PD模型小鼠运动功能、皮质兴奋性、神经生化和神经病理学方面的影响,观察低频rTMS是否对MPTP诱导的PD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并探讨低频rTMS对MPTP致PD模型小鼠NDN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低频rTMS对P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目的:通过行为学检测,观察不同时间点低频rTMS对PD小鼠模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5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S),PD模型组(PD),假磁刺激组(s-rTMS),磁刺激组(rTMS),每组14只。小鼠皮下注射MPTP(15 mg/kg/2 h,注射4次)复制急性PD模型,末次注射24 h后对rTMS组小鼠进行rTMS干预(刺激强度为1特斯拉(T),频率1 Hz,刺激5个序列,每个序列刺激25次,每个序列之间间隔2 min,每天刺激一次,连续14 d);s-rTMS组置于相同环境,但不接受磁刺激;NS组和PD组不予以任何处理。(1)观察小鼠的一般行为学表现。(2)利用rotarod实验方法记录小鼠在注射前(MPTP或NS)及末次注射(MPTP或NS)后1 d(24 h)、3、7、14 d于滚轴上停留的转数,观察低频rTMS对小鼠身体协调能力的影响。(3)利用小鼠自由活动仪记录其在注射前(MPTP或NS)及末次注射(MPTP或NS)后1 d(24 h)、3、7、14 d记录自由活动次数,观察低频rTMS对小鼠自由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1一般行为学观察:小鼠在每次注射MPTP后很快出现震颤、竖尾、竖毛、后肢张开、步态不稳,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其运动减少、肢体僵硬、步态不稳、反应迟缓的表现越来越明显。每次给药后上述急性中毒症状持续5~6小时,在24小时后基本恢复。Rotarod实验结果显示:(1)各实验组内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①NS组:在NS注射前及末次注射后1、3、7、14 d,小鼠在转杆上的旋转次数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D及s-rTMS组:分别与在MPTP注射前相比,在MPTP末次注射后1 d,小鼠在转杆上的旋转次数均明显下降(91.54±4.95 vs 43.14±5.55, 90.26±4.39 vs 41.39±4.39, 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鼠在转杆上的旋转次数有一轻度增加趋势,在MPTP末次注射后3、7、14 d,分别为(60.86±4.36)、(62.49±3.97) , (68.57±5.4)、(66.09±4.549)和(73.14±4.74)、(70.73±5.2),在前3 d增加稍快,之后变得较平缓。③rTMS组:在MPTP末次注射后1 d(rTMS第1 d),小鼠在转杆上的旋转次数较rTMS前明显下降(91.11±4.34 vs 41.18±6.0, p<0.01);与rTMS第1 d相比,在MPTP末次注射后3、7、14 d(rTMS第3、7、14 d),小鼠在转杆上的旋转次数有一明显增加趋势(64.57±5.5, 80.49±4.56, 85.89±3.74, p<0.01)。(2)组间比较:PD组、s-rTMS组及rTMS组小鼠停留于滚轴上的旋转次数显著低于NS组(p<0.001);rTMS组小鼠停留于滚轴上的旋转次数显著高于s-rTMS组(p<0.001),s-rTMS组与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自主活动结果显示:(1)各实验组内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①NS组:NS注射前及末次注射后1、3、7、14 d,自主活动记数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D、s-rTMS和rTMS组:MPTP末次注射后1 d,小鼠自主活动记数较MPTP注射前均明显下降(133.59±6.16 vs 78.12±8.04, 129.61±6.88 vs 77.07±7.13和132.16±7.12 vs 80.49±6.59, p<0.01),但在MPTP末次注射后3、7、14 d,自主活动基本恢复到MPTP注射前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PD组、s-rTMS组及rTMS组小鼠自由活动次数显著低于NS组(p<0.001)。rTMS与PD、s-rTMS组自由活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该研究中应用的MPTP注射方案,能够成功建立急性PD小鼠模型,MPTP可诱导PD小鼠出现与PD患者相似的行为缺陷,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能力的下降;低频rTMS可改善PD小鼠的运动协调性,进一步证实了rTMS可以改善PD患者的运功功能的理论。第二部分:低频rTMS对PD模型小鼠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目的:通过静息运动阈值(RMT)的检测,观察低频rTMS对PD小鼠模型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S),PD模型组(PD),假磁刺激组(s-rTMS),磁刺激组(rTMS),每组8只。小鼠皮下注射MPTP(15 mg/kg/2 h,注射4次)复制急性PD模型,末次注射24 h后对rTMS组小鼠进行rTMS干预(刺激频率为1Hz,刺激强度1 T,每次刺激25秒,刺激5个序列,每天刺激一次,连续14 d),s-rTMS组置于相同环境,但不接受磁刺激,NS组和PD组不予以任何处理。静息运动阈值(RMT)的检测:分别于注射前(MPTP或NS)及末次注射(MPTP或NS)后1 d(24 h)、3、7、14 d进行RMT的检测。结果:1各实验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①NS组:在NS注射前及末次注射后1、3、7、14 d,RMT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②PD、s-rTMS组:分别与MPTP注射前相比,在MPTP末次注射后1 d,小鼠的RMT均明显下降(25.13±2.03 vs 22.38±1.41, 25±2 vs 21.88±1.36, p<0.05);在MPTP末次注射后3、7、14 d,两组小鼠的RMT继续有一轻度下降趋势(21.88±1.73)、(21.25±1.49),(21.38±1.92)、(21±2.27)和(21.25±1.39)、(20.88±1.81),但变化较平缓。③rTMS组:与MPTP注射前相比,在MPTP末次注射后1 d(rTMS第1 d),小鼠的RMT明显下降((24.88±2.03 vs 21.75±1.98)(p<0.05);与rTMS第1 d相比,在MPTP末次注射后3 d(rTMS第3 d),小鼠的RMT有一定的的增加(22.88±2.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TMS第7、14 d,小鼠的RMT明显增加(23.5±1.51 )、(23.88±1.64)(p<0.05)。2组间比较:PD组、s-rTMS组及rTMS组RMT值显著低于NS组(p<0.001)。但rTMS组RMT值与PD组及s-rTMS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PD与s-rT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MPTP致PD小鼠的RMT降低,运动皮质兴奋性增加;低频rTMS能够抑制PD小鼠增加的运动皮质兴奋性,提示运动皮质可能是rTMS治疗PD的有效靶点,由此为临床上应用低频rTMS治疗PD病人提供了电生理学方面的依据。第三部分:低频rTMS对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目的:应用HPLC-ECD法观察低频rTMS对PD小鼠的纹状体内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二羟苯乙酸(DOPAC)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S),PD模型组(PD),假磁刺激组(s-rTMS),磁刺激组(rTMS),每组6只。小鼠皮下注射MPTP(15 mg/kg/2 h,注射4次)复制急性PD模型,末次注射24 h后对rTMS组小鼠进行rTMS干预(刺激频率为1 Hz,刺激强度1 T,每次刺激25秒,刺激5个序列,每天刺激一次,连续14 d),s-rTMS组置于相同环境,但不接受磁刺激;NS组和PD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最后一次刺激24 h后,在行为学检测后,小鼠被断颈处死取新鲜脑纹状体组织。应用HPLC-ECD法测定纹状体内DA、HVA及DOPAC的含量。结果:与NS组比较,PD组小鼠纹状体DA含量显著降低(151.26±38.46 vs 515.44±9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A下降幅度为70.65%,DA代谢产物HVA及DOPAC含量也显著降低(809.91±121.88 vs 593.34±36.45, 1180.11±641.25 vs 409.03±2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rTMS组比较,rTMS组小鼠纹状体DA、HVA及DOPAC含量明显增加(185.98±40.7 vs 258.21±50.35, 622.69±50.95 vs 711.89±54.02, 386.84±192.95 vs 936.8±37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DA、HVA及DOPAC含量各指标在PD组与s-rTM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小结:该研究中采用的MPTP注射方案导致PD小鼠纹状体内DA及其代谢产物显著降低,表现为与临床PD患者相似的生化特征;低频rTMS可能通过增加PD小鼠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第四部分:低频rTMS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探讨低频rTMS对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NDN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NS), PD模型组(PD),假磁刺激组(s-rTMS),磁刺激组(rTMS),每组14只。小鼠皮下注射MPTP(15 mg/kg/2 h,注射4次)复制急性PD模型,末次注射24 h后对rTMS组小鼠进行rTMS干预(刺激频率为1Hz,刺激强度1T,每次刺激25秒,刺激5个序列,每天刺激一次,共14 d)。最后一次刺激24 h后,在行为学检测后,每组取8只进行脑灌注固定,然后取中脑行连续冠状冰冻切片,进行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H-i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阳性(BDNF-ir)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阳性(GDNF-ir)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另外每组取6只用于断头取脑SN活组织,进行黑质区TH、BDNF及GDNF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并借助图像分析系统对所有指标进行定量。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S组SNc区TH-ir细胞密集,着色深,突起较长;与NS组比较,PD组SNc区TH-ir细胞数量明显减少(71.88±4.26 vs 31.67±3.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减少比例为55.94%,胞浆着色浅,分布较稀疏,有些细胞可见皱缩,突起较短,PD组相应的COD值亦明显降低(0.3321±0.036 vs 0.2196±0.0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rTMS组比较,rTMS组SNc区TH-ir细胞计数、COD值均明显增加(32.45±3.31 vs 36.67±3.82, 0.2259±0.0292 vs 0.2795±0.0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胞浆着色较深,分布较密集。以上各指标在s-rTMS组与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S组SNc区BDNF-ir细胞密集,着色深;与NS组比较,PD组SNc区BDNF-ir细胞数及COD值均明显减少(92.85±7.61 vs 62.99±5.97, 0.3180±0.0224 vs 0.2793±0.0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胞浆着色浅,分布较稀疏;与s-rTMS组比较,rTMS组SNc区BDNF-ir细胞计数、COD值均明显增加(61.63±6.61 vs 70.20±6.12, 0.2842±0.0195 vs 0.3069±0.0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着色较深,分布较密集;以上各指标在s-rTMS组与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G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NS组黑质区GDNF-ir细胞密集,着色深;与NS组比较,PD组黑质区阳性细胞数及COD值均明显减少(100.11±9.66 vs 73.22±7.77, 0.3381±0.0304 vs 0.4169±0.0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胞浆着色浅,分布较稀疏;与s-rTMS组比较,rTMS组黑质区GDNF-ir细胞计数、COD值明显增加(74.48±7.84 vs 84.2±9.65, 0.3414±0.0360 vs 0.3761±0.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较深,分布较密集;以上各指标在s-rTMS组与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各组小鼠黑质区SN区TH-ir与BDNF-ir细胞计数及其相应的COD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各组SN区TH-ir与GDNF-ir细胞计数及相应的COD值也呈明显正相关(p<0.05)。2 Western blot结果:(1)TH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与NS组比较,PD组的TH条带明显淡化,ROD值明显下降(0.8443±0.0797 vs 0.6893±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rTMS组比较,rTMS组TH条带明显加深,ROD值明显增加(0.6978±0.0988 vs 0.8074±0.07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rTMS组与PD组之间TH条带R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DNF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BDNF蛋白,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8kD(单体, BDNF-monomer)和相对分子质量为30kD的两条条带(同源二聚体, BDNF-homodimer)。与NS组比较,PD组的BDNF-monomer及BDNF-homodimer条带明显变淡,ROD值均明显下降(0.988±0.0656 vs 0.815±0.0373,0.972±0.0907 vs 0.772±0.06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rTMS组比较,rTMS组BDNF-monomer及BDNF-homodimer条带明显加深,ROD值均明显增加(0.792±0.0598 vs 0.905±0.0983, 0.792±0.07 vs 0.893±0.0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rTMS组与PD组之间BDNF-monomer及BDNF-homodimer蛋白表达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GDNF蛋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S组比较,PD组的GDNF蛋白条带明显淡化,ROD值明显下降(0.872±0.0652 vs 0.697±0.09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rTMS组比较,rTMS组GDNF蛋白条带明显加深,ROD值明显增高(0.684±0.0130 vs 0.843±0.0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rTMS组与PD组之间GDNF蛋白条带R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组小鼠黑质区TH与BDNF-monomer或BDNF-homodimer蛋白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TH与GDNF蛋白表达也呈明显正相关(p<0.05)。小结:1该研究中应用的MPTP注射方案确能选择性损伤NDN,符合PD的典型病理特征;2低频rTMS能够防止MPTP诱导的NDN的退变,明显增加PD小鼠黑质区TH的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是与上调黑质区BDNF和GDNF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结论C57BL/6J小鼠皮下注射MPTP每次15 mg/kg,连续注射4次,每次间隔2小时,能够成功建立急性PD小鼠模型。本研究中应用的rTMS设计方案(刺激频率为1Hz,刺激强度1T,每次刺激25秒,刺激5个序列,每天刺激一次,共14 d)可能通过抑制增加的皮质兴奋性、减缓或防止NDN的变性、缺失和促进纹状体DA的合成或释放对PD小鼠产生有益的效应。研究表明低频rTMS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这可能部分与rTMS诱导黑质区BDNF和GDN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有关。本实验能够为低频rTMS在PD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TMS可以做为PD患者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便秘治疗相关文献的初步分析[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1)
- [2].Alpha-synuclein自身抗体用作帕金森病抗体治疗的探索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9(23)
- [3].帕金森病的病因学[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10)
- [4].神经节苷脂结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23)
- [5].分析心理护理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3)
- [6].分析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效果以及其不良反应情况[J]. 智慧健康 2020(04)
- [7].美多芭联合盐酸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5)
- [8].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赢得生活质量[J]. 江苏卫生保健 2020(01)
- [9].帕金森病的分级[J]. 江苏卫生保健 2020(01)
- [10].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8)
- [11].持续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8)
- [12].α-突触核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帕金森病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01)
- [13].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8)
- [14].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 名医 2020(05)
- [15].综合心理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24)
- [16].普拉克索与多巴丝肼联合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9)
- [17].普拉克索+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世界复合医学 2020(05)
- [18].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20)
- [19].甲泼尼龙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帕金森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17)
- [20].帕金森病可能在出生前已经开始[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09)
- [21].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5)
- [22].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9)
- [23].帕金森病便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及全科管理[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36)
- [24].帕金森病早中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 2018(12)
- [25].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在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8(23)
- [26].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延缓和治疗帕金森病相关运动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05)
- [27].帕金森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其相关性[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03)
- [28].帕金森病患者室内康复空间设计探索[J]. 安徽建筑 2019(03)
- [2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帕金森病抑郁[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6)
- [30].新研究:帕金森病或因免疫系统“糊涂”[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5)
标签:帕金森病论文; 重复经颅磁刺激论文; 多巴胺能神经元论文; 黑质论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论文;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