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引发聚合论文-杨高峰

光引发聚合论文-杨高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引发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支化大分子,酯化反应,反应温度,结构表征

光引发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高峰[1](2019)在《可聚合超大分子光引发剂MDTM-1173的合成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可聚合超支化大分子光引发剂MDTM-1173。以MA和DEA为原料,反应合成一种AB2型单体MA-DEA,最佳合成试验条件为:在DMF溶剂中,反应温度为25℃,n(马来酸酐):n(二乙醇胺)=1:1,反应时间为2 h。以叁羟甲基丙烷作核,与MA-DEA进行酯化反应,采用一步法合成MDT。MDT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对甲苯磺酸用量为总体系质量的0.2 g,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5 h。用马来酸酐对MDT进行改性,对甲苯磺酸为总体系质量的0.2 g,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5 h。用1173对MDT进行封端改性,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8 h。通过FT-IR对MDTM-1173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的合成了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8期)

杨永启[2](2019)在《RAFT热引发分散聚合和RAFT光引发溶液聚合制备高分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光电器件,纳米载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是一种高效、通用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RDRP)方法,广泛用于精确合成各种聚合物,包括均聚物,梯度聚合物,嵌段聚合物,星形聚合物和具有更复杂的结构的聚合物,包括微凝胶和聚合物刷等。离子液体单体用作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聚合物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链长阳离子和不同阴离子类型的咪唑类离子液单体,详细研究其聚合诱导自组装情况。以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43)为大分子链转移剂,通过70℃下的热引发,分别对1-甲基-3-(4-乙烯苄基)咪唑氟硼酸盐离子液单体([MVBIm][BF4])和 1-丁基-3-(4-乙烯苄基)咪唑氟硼酸盐离子液单体([BVBIm][BF4])的乙醇相RAFT分散聚合诱导自组装(RAFT-PISA)进行研究,详细探究不同固体含量和聚合度对PDMA43-b-P([BVBIm][BF4])x形貌的影响,构建相图得到形貌变化区间和规律,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所得聚合物结构、形貌和玻璃态转化温度进行表征。接着,以六氟磷酸盐咪唑离子液单体为例,比较不同烷基链长度对PISA形貌的影响。以PDMA43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固定固体含量为20%w/v,改变第二嵌段聚合度探究不同长度侧链单体制备聚合物的形貌转化情况。通过实验得知,随着链长的增长,第二嵌段疏溶剂性改变,形貌变化较大,具体表现为随着单体侧链长度的增长,疏溶剂性增强,空间位阻作用较大,很难得到规则的囊泡结构,当碳链为12或16个时只能得到椭圆形片层/囊泡复合结构。通过对比1-丁基-3-(4-乙烯苄基)咪唑氟硼酸盐离子液单体([BVBIm][BF4])和六氟磷酸盐离子液单体([BVBIm][PF6])制备聚合物形貌转化规律,可知当反离子为六氟磷酸根时,第二嵌段疏溶剂性增强,更易发生形貌转化。光催化室温制备聚合物研究工作目前大多集中在金属催化剂,但存在催化效率不高和常引入金属离子污染聚合物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选取有机染料花二酰亚胺(PDI)与叁乙醇胺(TEOA)形成氧化还原引发剂,葫芦脲[7](CB[7])与苝二酰亚胺形成主客体复合物(PDI/(CB[7])2)降低其聚集程度和增大其溶解度,在室温绿光照射下研究其光引发/催化RAFT溶液聚合。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分子光谱和循环伏安法测试及计算表明,该光催化体系涉及一种光引发催化和单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PET-RAFT)混合机理。动力学实验证明PDI与CB[7]的主客体复合物可以提高聚合速率,因为PDI的聚集程度和轨道能级降低,可以促进从TEOA到PDI/(CB[7])2复合物的单电子转移过程;开关光动力学实验,证明PDI/(CB[7])2主客体光催化剂具有光控特性,即光照射时反应进行,光关闭时反应停止。通过这种超分子主客体复合光催化剂光引发/催化聚合反应,在较低的催化剂用量(相对于单体1 ppm)下,经过短时间(8 h)聚合,可以得到具有超高分子量的PDMA(Mn,GPC=1.04 × 106 g/mol),实际分子量与理论计算值接近且分布较窄,证明了这一聚合体系的高效性。该超分子光催化体系还可以用于其他种类单体的光引发催化RAFT聚合过程,高效地制备分子量可控和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均聚物和两嵌段共聚物。(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家旋,朱晓群[3](2019)在《光引发接枝聚合调控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引发表面聚合的方法在水凝胶表面接枝疏水基团,赋予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其原理是基于TypeⅡ型光引发剂的夺氢光引发机理,夺取水凝胶高分子链中叔胺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使得该碳原子成为自由基,引发丙烯酸十八酯增长聚合,从而在水凝胶表面以化学键铆接上一层疏水的高分子层。通过红外(FT-IR)、接触角和水滴渗入时间测试,探讨了光引发接枝条件对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凝胶中加入含有叔胺基团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作为TypeⅡ型光引发的助引发剂和接枝位点,与疏水单体丙烯酸十八酯发生聚合反应可以形成稳固的疏水层,有效增强水凝胶的疏水性;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剂能使疏水层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提高接枝层的致密性和疏水性,对水滴的渗入起到更好的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苗家兵,李依帆,王永旺,陈东,张云峰[4](2019)在《光引发模板聚合合成CPAM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引发模板聚合法制备含有微嵌段结构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克服了采用传统聚合法制备CPAM存在的阳离子电荷过于分散,不利于发挥电中和作用的问题。综述了光引发模板聚合法在CPAM合成中的应用、光引发模板聚合法制备CPAM及表征方法。最后,结合光引发模板聚合合成CPAM的发展现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汪瑾[5](2018)在《可聚合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杂蒽酮衍生物紫外吸收强、峰形宽、夺氢能力强,易于调控实现与LED光源的匹配。本文制备了可聚合的含助引发剂叔胺的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室温呈液态,可溶解范围宽。产物在350~450nm范围有较强吸收,其最大紫外吸收峰相比商品硫杂蒽酮类红移约15~20nm,摩尔消光系数达104,荧光量子产率高,显示出较快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光解性能研究表明其具有光漂白能力,与光固化单体和树脂相容性好,引发效率高,迁移率低。(本文来源于《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期刊2018-09-13)

刘传奇,王翔,王钧[6](2018)在《光引发原位聚合聚丙烯酸酯树脂/玻纤预浸料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损性、抗冲击能力,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热塑性树脂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的浸渍问题严重阻碍了其推广。为了有效改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以单向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紫外光引发为聚合条件进行原位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酯树脂/玻纤预浸料。通过热压法将预浸料制备成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树脂含量、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树脂的热分解温度随GM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随GM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随GMA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GMA含量为2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61.4 MPa和780.9MPa;通过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观察表明树脂和纤维结合紧密,达到了良好的浸渍效果。(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8年07期)

刘冬冬,谭剑波,张力[7](2018)在《醇相光引发RAFT分散聚合制备全丙烯酸酯二嵌段共聚物纳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40℃反应条件下,以聚丙烯酸羟乙酯(PHEA)为大分子RAFT试剂,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为聚合单体,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通过光引发RAFT分散聚合制备全丙烯酸酯(PHEA_(25)-PIBOA_n)嵌段共聚物纳米材料.反应在可见光(λ_(max)=405 nm,0.4 mW/cm~2)照射下,30 min内达到很高的单体转化率(95%).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凝胶渗透色谱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体现出良好的可控性.探究了嵌段共聚物纳米材料的形貌变化,成功得到了球形和囊泡结构形貌.(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贺斌[8](2018)在《光引发表面可控/活性接枝聚合固定化酵母细胞/酶制备生物乙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乙醇具有可再生、绿色环保、来源多样性的特点,是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是制取该生物能源的主要途径,目前面临成本较高、难以工业化应用的困境。通过对纤维素转化生物乙醇过程中所用微生物、酶的固定化,可以改善其对环境的耐受性、易于分离、实现重复利用,降低成本,是开发生物乙醇制备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光引发表面可控/活性接枝聚合技术,结合多种化学修饰方法,在聚合物基材表面引入了含官能团的聚合物刷及聚乙二醇(PEG)交联层,并实现了对纤维素酶及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探究了其在纤维素转化生物乙醇中的应用特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开发了在聚合物基材表面接枝含官能团聚合物刷固定化纤维素酶新方法,用于纤维素滤纸催化水解。首先通过紫外光激发的夺氢-偶合反应将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半频哪醇“休眠种”引入到聚乙烯膜(LDPE)表面,其次在紫外光辐照下激活“休眠种”引发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PEGMA)活性接枝聚合,得到PEG聚合物刷。随后利用该反应可控/活性接枝聚合的特征,通过二次接枝,在紫外光下接枝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得到同时包含PEG“间隔”段和环氧官能团的嵌段聚合物刷。通过聚赖氨酸或乙二胺中的氨基与环氧基反应将官能团转化为氨基,最终利用戊二醛与纤维素酶和氨基聚合物刷的偶联反应,得到以聚合物刷共价固定纤维素酶的功能聚合物膜。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实了嵌段聚合物刷的成功接枝及后续官能团转化反应。PEG“间隔”段长度为385 nm,可以增加酶与聚合物基材的距离,提高固定化酶的表面活动能力。通过聚赖氨酸和乙二胺氨化处理的聚合物刷的酶载率分别为2.58%和1.98%。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酶膜进行重复催化9个批次,水解5.0 g·L-1滤纸,得到葡萄糖浓度从0.06 g·L-1持续增加到0.57 g·L-1。2、发展了以聚丙烯无纺布(PPF)为基材,基于可见光表面可控/活性交联接枝聚合原位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新方法。这一方法包含两步,首先,通过紫外光反应在PPF上引入ITX半频哪醇“休眠基”。之后在可见光激发下,“休眠基”可逆断开形成表面自由基引发含有酵母细胞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溶液聚合,形成交联PEG叁维“分子网布”并对酵母细胞原位包埋。通过表征证实大部分酵母细胞被包埋在交联网络内部,少量嵌在交联层表面,包埋酵母细胞活性优异。对聚合单体浓度、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底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在PEGDA浓度50%(v/v),葡萄糖浓度20 g·L-1,30 ℃,200 rpm时,乙醇产率最高为88.2%。经紫外光接枝包埋的酵母细胞的乙醇产率只有相同条件下使用可见光聚合包埋的1.12%,证实了可见光引发的优越性。在最优化条件下,固定化体系在25个批次(每个批次24 h)的间歇重复发酵过程中,相对乙醇产率维持在80.7±0.4%到95.5±6.3°%,发酵稳定性良好,说明酵母细胞在PEG分子网布内保持了较好的活性。同时,由于固定化体系成膜状,通过增加膜的数量,即可增大酵母细胞量,实现高底物浓度的转化,有利于工业应用。3、开发了 β-葡萄糖苷酶(BG)和酵母细胞分层共固定化技术,可实现同步糖化发酵生产生物乙醇。首先以PPF为基材,采用可见光表面可控/活性交联接枝聚合方法,以PEGDA为双官能团单体,将BG原位固定于基材表面。随后基于表面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再引发特性,通过二次可见光接枝合成PEG“分子网布”并对酵母细胞进行原位固定,得到分层结构的酶/酵母细胞共固定体系。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实BG与酵母细胞已被成功分层包埋,其中固定BG酶部分厚度为40μm,固定酵母细胞层厚度为30 μm,酶的固定化效率为98.09%,固定化BG的活性为游离酶的25%,酵母细胞的活性良好。通过分层固定化设计,以PEG分子网布的致密结构将酶与酵母细胞进行分隔,可有效地避免了酵母细胞与BG酶的互相干扰问题。分层固定化体系在重复发酵7个批次后,乙醇产率仍能维持在60%左右,体现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培锡[9](2018)在《光引发聚合在功能聚合物合成及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引发聚合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聚合过程易控等优点,在功能聚合物制备和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一方面基于仿“贻贝”粘附蛋白的邻苯二酚类衍生物几乎可以粘附在任何材料表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材普适性好、适用单体广泛、反应条件温的光引发材料表面功能化改性新方法;另一方面基于“sulfur(VI)-fluoride”交换点击反应(SuFEx)快速、高效的特点,将SuFEx和光引发聚合反应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无金属催化剂参与的聚合后改性新方法,研究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展开:(1)基于紫外光引发聚合提出了一种材料表面接枝聚合功能化改性新方法。首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锚固在多种基材表面的、含邻苯二酚官能团的光引发转移终止剂4-((3,4-二羟基苯乙基)氨基甲酰)苯甲基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opa-DETC),然后,在紫外光辐照下,以“Grafting from”接枝策略,不仅将2-(二甲基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模型单体接枝到键接有Dopa-DETC的金片表面上,而且在金片表面上经二次引发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BA)嵌段聚合制备了P(DMAEMA-b-BA)嵌段聚合物刷,最后,以同样的方式将DMAEMA单体接枝到键接有Dopa-DETC的高分子基材PVC膜片上。通过椭圆偏振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水接触角仪等仪器分析了不同基材上接枝聚合物前后厚度的变化以及其表面化学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证实该改性方法不但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进行,而且无论是对单体还是基材均具有普适性。(2)为了进一步拓宽Dopa-DETC在功能化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将Dopa-DETC引发剂和可见光引发接枝聚合相结合,经“Grafting from”接枝改性策略结合制备了一种“Bottle-brush”结构的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聚合物刷,用于构建材料表面抗污涂层。首先通过键接在金片表面的Dopa-DETC引发剂,在紫外光引发下,分别引发甲基丙烯酸(α-溴异丁酰氧基)乙酯(HEMABr)单体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单体接枝聚合,形成线型结构的PHEMABr和PVP聚合物刷,随后在可见光照射下,以十羰基二锰(Mn_2(CO)_(10))为引发剂,在PHEMABr聚合物物侧链的酰溴活性位点处原位引发NVP聚合,制备了具有“Bottle-brush”结构的PVP聚合刷,最后,通过二次引发甲基丙烯酰葡萄糖胺(MAG)单体嵌段聚合,制备了聚(PVP-b-PMAG)嵌段共聚物刷改性金表面。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荧光共聚焦分析了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刷修饰的金片表面的蛋白排斥与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线型PVP聚合物刷相比,“Bottle-brush”结构的PVP聚合刷具有更优异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同时,“Bottle-brush”结构的聚(PVP-b-PMAG)嵌段共聚物刷不仅具有更加优异的排斥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蛋白吸附能力。(3)此外,我们将光引发转移终止剂和SuFEx点击反应相结合应用于功能聚合物的合成,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无金属催化剂参与的聚合后修饰改性新方法。首先,合成一种新型的末端含由磺酰氟基团的光引发转移终止剂4-(磺酰氟)苯甲基二乙基二硫带氨基甲酸酯(FSB-DECT)。随后以FSB-DECT为引发剂,在紫外光照下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PAm)、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醋酸乙烯酯(VAc)叁种单体聚合并研究其聚合动力学,最后,通过SuFEx点击反应快速、高效的实现了这些所合成的末端含磺酰氟官能团聚合物的后修饰改性。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仪器对聚合过程和生成聚合物的表征结果表明:聚合过程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聚合后修饰过程快速、高效。(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马玉民[10](2018)在《光引发前线聚合快速制备MWCNT/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兼具无机纳米粒子和环氧树脂二者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汽车、电力电子、建材装饰等众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发展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些纳米材料中又以碳纳米管性能最为突出,因而成为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填料的主流。制备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目前主要采用加热固化的方式,该方式存在生产周期长、能耗高、污染大、纳米粒子易团聚等一系列缺点。本文采用紫外光引发前线聚合这种快速固化方式来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以期弥补热固化的不足。另外由于碳纳米管表面能极高,极易团聚,使用时很难分散。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首先采用“水悬浮法”对碳纳米管进行共价改性,然后利用紫外光引发水平前线聚合法制备了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用量及表面接枝率对该复合体系前线聚合行为的影响,最后对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水为溶剂,通过亚硝酸异戊酯与对氨基苯甲酸的重氮化反应对MWCNTs进行共价改性,在MWCNTs表面成功接枝上了苯甲酸基团。研究表明,对氨基苯甲酸用量不同,MWCNTs表面接枝的苯甲酸基团不同,对氨基苯甲酸相对MWCNTs的最佳用量为5:1;TG和XPS的测试表明苯甲酸基团在MWCNTs表面最高接枝率约为12%;改性后的MWCNTs在有机溶剂丙酮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放置3个月后仍能在丙酮中均匀分散,并未发生沉降;SEM测试表明,改性后的碳纳米管团聚现象减弱,未出现同未改性碳纳米管一样缠结在一起的块状物。(2)利用紫外光引发前线聚合制备了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用量以及碳纳米管表面接枝率对前线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引发剂只在引发阶段起作用;热引发剂的最佳用量为2wt%,预热时间不超过1.5min;加入改性碳纳米管后,前线定点温度升高,推动速率增大,推动角减小;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前线定点最高温度降低,推动速率减慢,推动角随之增大;随着碳纳米管表面接枝率的降低,前线定点最高温度降低,推动角增大;FTIR和DSC测试表明,通过紫外光引发前线聚合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体系的固化产物已经完全固化。(3)对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表明: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热性逐渐增加;碳纳米管改性后对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所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碳纳米管表面接枝率越高,其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越好;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改性碳纳米管含量为0.4wt%时,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加入碳纳米管可使环氧树脂的导热性得到提高,改性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较未改性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热性也有所提升;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冲击强度都出现在碳纳米管含量为0.4wt%,最大冲击强度比纯环氧提高了655.05%,比加入未改性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提高了34.23%;碳纳米管表面接枝率越高,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越高;SEM测试表明,纯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冲击断面光滑平整,是典型的脆性断裂,加入碳纳米管后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断面粗糙,有大量鳞片状结构,表现为典型的韧性断裂,改性碳纳米管含量为0.4wt%和0.6wt%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断面处,观察到了表面包裹环氧树脂的纤维状结构,而其它含量和加入未改性碳纳米管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并未观察到此现象;碳纳米管表面接枝率越高,其复合材料冲击断面形貌越粗糙,表明其力学性能越好。(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8-06-01)

光引发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分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光电器件,纳米载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是一种高效、通用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RDRP)方法,广泛用于精确合成各种聚合物,包括均聚物,梯度聚合物,嵌段聚合物,星形聚合物和具有更复杂的结构的聚合物,包括微凝胶和聚合物刷等。离子液体单体用作聚合诱导自组装制备聚合物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链长阳离子和不同阴离子类型的咪唑类离子液单体,详细研究其聚合诱导自组装情况。以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43)为大分子链转移剂,通过70℃下的热引发,分别对1-甲基-3-(4-乙烯苄基)咪唑氟硼酸盐离子液单体([MVBIm][BF4])和 1-丁基-3-(4-乙烯苄基)咪唑氟硼酸盐离子液单体([BVBIm][BF4])的乙醇相RAFT分散聚合诱导自组装(RAFT-PISA)进行研究,详细探究不同固体含量和聚合度对PDMA43-b-P([BVBIm][BF4])x形貌的影响,构建相图得到形貌变化区间和规律,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所得聚合物结构、形貌和玻璃态转化温度进行表征。接着,以六氟磷酸盐咪唑离子液单体为例,比较不同烷基链长度对PISA形貌的影响。以PDMA43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固定固体含量为20%w/v,改变第二嵌段聚合度探究不同长度侧链单体制备聚合物的形貌转化情况。通过实验得知,随着链长的增长,第二嵌段疏溶剂性改变,形貌变化较大,具体表现为随着单体侧链长度的增长,疏溶剂性增强,空间位阻作用较大,很难得到规则的囊泡结构,当碳链为12或16个时只能得到椭圆形片层/囊泡复合结构。通过对比1-丁基-3-(4-乙烯苄基)咪唑氟硼酸盐离子液单体([BVBIm][BF4])和六氟磷酸盐离子液单体([BVBIm][PF6])制备聚合物形貌转化规律,可知当反离子为六氟磷酸根时,第二嵌段疏溶剂性增强,更易发生形貌转化。光催化室温制备聚合物研究工作目前大多集中在金属催化剂,但存在催化效率不高和常引入金属离子污染聚合物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选取有机染料花二酰亚胺(PDI)与叁乙醇胺(TEOA)形成氧化还原引发剂,葫芦脲[7](CB[7])与苝二酰亚胺形成主客体复合物(PDI/(CB[7])2)降低其聚集程度和增大其溶解度,在室温绿光照射下研究其光引发/催化RAFT溶液聚合。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分子光谱和循环伏安法测试及计算表明,该光催化体系涉及一种光引发催化和单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PET-RAFT)混合机理。动力学实验证明PDI与CB[7]的主客体复合物可以提高聚合速率,因为PDI的聚集程度和轨道能级降低,可以促进从TEOA到PDI/(CB[7])2复合物的单电子转移过程;开关光动力学实验,证明PDI/(CB[7])2主客体光催化剂具有光控特性,即光照射时反应进行,光关闭时反应停止。通过这种超分子主客体复合光催化剂光引发/催化聚合反应,在较低的催化剂用量(相对于单体1 ppm)下,经过短时间(8 h)聚合,可以得到具有超高分子量的PDMA(Mn,GPC=1.04 × 106 g/mol),实际分子量与理论计算值接近且分布较窄,证明了这一聚合体系的高效性。该超分子光催化体系还可以用于其他种类单体的光引发催化RAFT聚合过程,高效地制备分子量可控和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均聚物和两嵌段共聚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引发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杨高峰.可聚合超大分子光引发剂MDTM-1173的合成表征[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9

[2].杨永启.RAFT热引发分散聚合和RAFT光引发溶液聚合制备高分子研究[D].上海大学.2019

[3].张家旋,朱晓群.光引发接枝聚合调控水凝胶表面疏水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苗家兵,李依帆,王永旺,陈东,张云峰.光引发模板聚合合成CPAM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9

[5].汪瑾.可聚合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C].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2018

[6].刘传奇,王翔,王钧.光引发原位聚合聚丙烯酸酯树脂/玻纤预浸料的制备与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8

[7].刘冬冬,谭剑波,张力.醇相光引发RAFT分散聚合制备全丙烯酸酯二嵌段共聚物纳米材料[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8

[8].贺斌.光引发表面可控/活性接枝聚合固定化酵母细胞/酶制备生物乙醇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9].王培锡.光引发聚合在功能聚合物合成及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8

[10].马玉民.光引发前线聚合快速制备MWCNT/环氧树脂复合材料[D].南昌航空大学.2018

标签:;  ;  ;  ;  

光引发聚合论文-杨高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