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江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江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论文摘要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感染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等发生白斑综合征的一种DNA病毒,该病毒引起了虾类疾病全世界大流行,极大地危害全球虾类养殖业。近年来在江苏沿海地区暴发虾病,养殖的脊尾白虾大规模死亡,严重影响地区海水养殖产业的经济发展。对该地区养殖的脊尾白虾大规模暴发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细胞超微病理学的研究。从发病的脊尾白虾不同组织中可观察到WSSV病毒粒子的存在,尽管脊尾白虾病虾甲壳未显示明显的白斑症状,但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江苏沿海地区脊尾白虾的大规模死亡与WSSV感染有关。2010年8月份至2011年5月份期间,对江苏省沿海脊尾白虾养殖密集地区的21个站点进行了WSSV感染疾病的流行调查,采用PCR方法对所采集样品进行了WSSV检测。调查发现,21个站点中,80%的脊尾白虾可检测出WSSV,且发病虾塘出现大规模死虾现象,其中盐城市脊尾白虾发病情况比较严重,发病情况由重点区域向邻近区域扩散;2010年9月份和10月份脊尾白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他月份。在虾蟹混养模式中,采集到的蟹类样品WSSV阳性检出率很高;江苏外海海域捕捞的虾类和蟹类样品可检测到WSSV。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WSSV的脊尾白虾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发现,感染WSSV的脊尾白虾的肠、肝胰腺、鳃、肌肉组织细胞有明显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核膨大肿胀,染色质边聚,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内嵴溶解,溶酶体增多;感染严重的细胞核破裂,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质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与已有报道的WSSV形态十分相似,但未见其尾状结构,只见乳头状突起。针对WSSV部分可变区设计了特异性引物3对,PCR扩增WSSV江苏脊尾白虾分离株DF1,与GenBank上已有的WSSV序列比对。结果发现,WSSV江苏脊尾白虾分离株DF1可变区与已报道的WSSV泰国株和中国株的序列有明显差异,与台湾株的进化关系较近。推测DF1株可能由与其他分离株共同的祖先通过序列的缺失、插入独立进化而来。通过对脊尾白虾的生长特性以及江苏沿海养殖环境的调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了系列防控措施,以期预防wssv在江苏脊尾白虾大规模暴发流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脊尾白虾的研究概况
  • 1 形态特征
  • 2 生活习性
  • 3 食性
  • 4 繁殖习性
  • 5 养殖技术
  • 5.1 池塘的清整及注水
  • 5.2 抱卵虾或虾苗的放养
  • 5.3 养成管理
  • 5.3.1 投饵管理
  • 5.3.2 饲养管理
  • 5.4 成虾捕捞
  • 6 养殖模式
  • 7 养殖病害
  • 7.1 病毒性疾病
  • 7.2 细菌性疾病
  • 7.3 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研究概况
  • 1 病原学
  • 1.1 WSSV的命名和分类地位
  • 1.2 WSSV的形态结构
  • 1.3 WSSV的基因组
  • 2 流行病学
  • 2.1 宿主范围
  • 2.2 传播途径
  • 2.2.1 水平传播
  • 2.2.2 垂直传播
  • 2.2.3 其他传播方式
  • 3 WSSV感染虾类的病理学
  • 3.1 临床症状
  • 3.2 病理特征
  • 3.3 WSSV感染虾类的致病机理
  • 3.4 感染过程
  • 4 WSSV的检测方法
  • 4.1 形态学检测方法
  • 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4.3.1 核酸探针技术
  • 4.3.2 PCR检测方法
  • 4.3.3 DNA微阵列
  • 5 WSSV感染对虾的防治措施
  • 5.1 消除WSSV传染源,切断WSSV传播途径
  • 5.1.1 消除WSSV水平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5.1.2 消除WSSV垂直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5.2 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抗病能力
  • 5.3 选育抗性品种
  • 5.4 调整养殖模式
  • 5.5 药物防治
  •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在江苏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WSSV的检测
  • 1.2.2 人工感染试验
  • 2 结果
  • 2.1 发病症状
  • 2.1.1 群体发病症状
  • 2.1.2 个体发病症状
  • 2.2 发病区域
  • 2.3 发病情况
  • 2.3.1 不同月份的脊尾白虾携带WSSV情况调查
  • 2.3.2 饵料及环境样品携带WSSV情况调查
  • 2.3.3 海捕野生甲壳类样品携带WSSV情况调查
  • 2.4 人工感染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病虾的剖检
  • 2.2 超微结构的观察
  • 2.2.1 疑病毒粒子的观察
  • 2.2.2 病虾细胞的超微病理观察
  • 3 讨论
  • 3.1 病毒的结构特征
  • 3.2 病虾的病理特征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脊尾白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部分基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生物样品
  • 1.2 方法
  • 1.2.1 WSSV DNA的提取
  • 1.2.2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3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5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 1.2.6 序列比对及构建进化树
  • 2 结果
  • 2.1 PCR结果
  • 2.2 各可变区序列差异
  • 2.2.1 ORF14/15
  • 2.2.2 ORF75
  • 2.2.3 ORF94
  • 2.2.4 胸腺嘧啶合成酶基因(TS)
  • 3 讨论
  • 3.1 ORF14/15
  • 3.2 ORF75、ORF94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脊尾白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控对策
  • 1 影响发病的因素
  • 1.1 种质因素
  • 1.2 环境因素
  • 1.3 饵料因素
  • 2 防控措施
  • 2.1 选育优质苗种提高自身体质
  • 2.2 改善养殖环境切断传播途径
  • 2.3 改进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
  • 2.4 加强饲喂管理增强免疫预防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Immune Priming Induced by Heat-inactivated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n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Cult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J].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17(06)
    • [2].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新株型WSSV-CN-Pc的毒力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 2018(02)
    • [3].Screening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Resistant Molecular Markers from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7(01)
    • [4].A new ALF from Litopenaeus vannamei and its SNPs related to WSSV resist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4(06)
    • [5].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Tetraspanin-3与WSSV的体外相互作用[J].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6)
    • [6].微囊藻和小球藻携带WSSV量的变化及对水体游离WSSV的影响[J]. 南方水产科学 2014(02)
    • [7].中国明对虾WSSV携带量、生长和抗WSSV育种值的相关性分析[J]. 水产学报 2013(07)
    • [8].5种饵料对日本囊对虾早期生长及感染WSSV存活率的影响[J]. 热带生物学报 2010(04)
    • [9].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组分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能量代谢和抗WSSV能力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0].亚硝基氮胁迫下WSSV对凡纳滨对虾致病性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9)
    • [11].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2号”人工感染WSSV的荧光定量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13(03)
    • [12].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结合cDNA MICROARRAY技术在中国明对虾WSSV感染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上的应用[J]. 海洋与湖沼 2008(05)
    • [13].Shrimp arginine kinase being a binding protein of WSSV envelope protein VP31[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6(06)
    • [14].高位池养殖过程凡纳滨对虾携带WSSV情况的动态变化[J].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2)
    • [15].微生物在感染WSSV的克氏原鳌虾死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2)
    • [16].几种理化因子对急性感染WSSV凡纳滨对虾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7].2015年中国典型对虾养殖区WSSV流行株高变异区序列的分析比较[J]. 渔业科学进展 2018(02)
    • [18].流式细胞术检测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9].温度对WSSV感染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0].白斑症病毒(WSSV)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感染规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 [21].Effect of Different Diet Combinations on WSSV Load and Survival Rate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Larvae[J].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15(06)
    • [22].Characterization and Diagnostic Use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VP28 Envelope Protei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J]. Virologica Sinica 2011(04)
    • [23].WSSV单抗的制备及其在红螯螯虾病毒病检测中的应用[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24].滩涂半精养池塘斑节对虾WSSV携带量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性[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2)
    • [25].Genotyping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 Chinese Cultured Shrimp during 1998-1999[J]. Virologica Sinica 2011(02)
    • [26].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抗WSSV性能比较[J]. 渔业科学进展 2019(01)
    • [27].凡纳滨对虾氨氮急性胁迫应激敏感群体和耐受群体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18(01)
    • [28].The Roles of Heat Shock Proteins 70 and 90 in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After WSSV and Vibrio anguillarum Challenges[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8(02)
    • [29].Influence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 on Hepatopancreas Gene Expression of ‘Huanghai No.2'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7(05)
    • [30].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的效果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03)

    标签:;  ;  ;  ;  ;  

    脊尾白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江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