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及危险因素的干预

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及危险因素的干预

论文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及雌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以寻求合适药物、用药剂量及最佳作用时间。方法 将 48 只体重为 2-2.5kg 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6 组,每组 8 只,即正常对照组、阿托伐他汀 2.5 mg 组、阿托伐他汀 5 mg 组、阿托伐他汀 10 mg 组、雌激素组、G-CSF 组。用药后1、2、3、4 周测量外周血 EPC 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 3 天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计数 EPCs,PE-CD34 /FITC-CD133 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 FITC-UEA-1/Dil-acLDL 双染色阳性细胞为 EPC。用药第 3 周测血清一氧化氮、血脂。结果 用药 1、2、3、4 周六组外周血EPCs 的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 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阿托伐他汀 5mg 组、雌激素组、阿托伐他汀 2.5mg 组(按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锯齿样曲线,第二周最低,第三周最高,第四周较第三周低;阿托伐他汀 10mg 组与正常组接近,仅第四周增高(P<0.05)。从用药一周开始到第四周,阿托伐他汀 5mg 组与 G-CSF 组对 EPCs 有持续动员作用,第三周阿托伐他汀 5mg 组效果最佳,约为第一周的 3 倍,是正常组的近 20 倍;阿托伐他汀 2.5mg 组在第三、四周有作用,P<0.05 ,P<0.01;雌激素组 EPCs在第三、四周有作用,第三周尤明显,此时雌激素与 G-CSF 组作用相当,但不及阿托伐他汀 5mg 组明显,P<0.01。第四周,五个用药组 EPCs 均较正常组高,其中 G-CSF 组最高,另外四组次之,且这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三周检测血清 NO:同正常组相比,阿托伐他汀 5mg 组和雌激素组 NO 增高,阿托伐他汀 10mg 组降低,P<0.01。各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阿托伐他汀、雌激素、G-CSF 对 EPCs 均有动员作用,且不同药物组对 EPCs的动员效果与时间有交互作用。动员效果为:G-CSF 组>阿托伐他汀 5mg 组>雌激素组>阿托伐他汀 2.5mg 组>阿托伐他汀 10mg 组。阿托伐他汀 5mg 组在第三周效果最佳。G-CSF 对 EPCs 动员稳定于高水平。阿托伐他汀和雌激素对 EPCs 的动员可能与 NO 有关。

论文目录

  • 第一部分 不同药物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鼠外周血晚期内皮前体细胞体外培养研究[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09(04)
    • [2].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20)
    • [3].内皮前体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J]. 医学研究杂志 2016(02)
    • [4].过表达Periostin蛋白对内皮前体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01)
    • [5].阿托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人内皮前体细胞及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J]. 陕西医学杂志 2017(04)
    • [6].内皮前体细胞释放系统的设计及体外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11)
    • [7].前列腺素E2促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分化的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4)
    • [8].高糖及高胰岛素对小鼠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06)
    • [9].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和支气管肺癌的研究现状[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8(07)
    • [10].内皮前体细胞与口腔鳞癌细胞自发性融合的实验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15)
    • [11].内皮前体细胞功能与临床应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05)
    • [12].内皮素-1对大鼠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2)
    • [13].阿托伐他汀对内皮前体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 陕西医学杂志 2008(03)
    • [14].内皮前体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最适比例验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20)
    • [1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修复和增生的影响[J].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8(05)
    • [16].热点推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20)
    • [17].改良差时贴壁法分离培养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J]. 解剖学报 2015(02)
    • [18].血管内皮细胞与胰岛移植[J]. 医学综述 2011(18)
    • [19].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03)
    • [20].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内皮前体细胞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8(03)
    • [2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梗死心肌的血管新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10)
    • [22].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英文)[J].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8(04)
    • [23].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血管生成[J]. 协和医学杂志 2016(02)
    • [24].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E2-2基因促进内皮前体细胞增殖[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5(22)
    • [25].共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05)
    • [26].内皮祖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J]. 生命的化学 2009(04)
    • [27].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水平的干预作用[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06)
    • [28].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作用[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2)
    • [29].内皮前体细胞与肺动脉高压[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05)
    • [30].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与胃癌的关系[J]. 上海医学 2011(06)

    标签:;  ;  ;  ;  ;  

    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及危险因素的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