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詞爲“倚聲”,自不同詩。“歌以詠言”蘊育了“依字聲行腔”的傳統歌詩,“倚聲填詞”孳生了“依曲拍爲句”的詩客曲子。隋唐尚俗棄雅,俗文俗樂,水乳交融。盛唐教坊從太常獨立,專事俗樂歌舞,爲詩客“倚聲”之源。代表著唐樂最高水平的坐部伎琵琶曲以其急弦促柱的細碎繁拍催生了唐五代以三言爲主干旋律的促拍曲式,詩客倚拍板節奏之聲作爲長短句,“用資羽蓋之歡”,《花間》、《尊前》稍傳其體;北宋文盛,“禮樂”大興,以雅化俗,提倡“正聲”。宋代教坊復歸太常,專事燕樂。摒去坐部伎不用,以觱篥充任頭管,樂曲音節驟趨暉緩,體式由快而慢。在“變舊聲,作新聲”的音樂背景下,柳永以知音之能,創調之才,作俗詞、出《樂章集》,“以辭傳樂”。正因爲“有井水飲處皆歌柳詞”,教坊燕樂之慢拍曲子纔爲一時所流被,宋詞始得以慢體而代勝前朝。然以俗詞填變雅聲之舉引發了文壇的強勁反撥,以蘇軾爲領袖,雅化俗詞以還風雅之聲,“指出向上一路”。惜不諧於唱,未能曲盡人意。徽宗刻意復雅,頒大晟,禁俚俗,備角徵,理宮商,教坊燕樂徹底去俗還雅,再添新聲。清真每以新調寫之,還文樂諧美之渾化,集唐宋歌詞之大成。南渡以後,燕樂寢廢,“倚聲”之源日竭。自姜夔以自度曲另辟蹊徑,比求音韻,爲格律派所祖,知音日稀,詞樂漸亡。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錄弁言一、詞學命題的確立與開展二、詞"樂"研究辨議三、詞之本原在"倚聲"四、詩非"倚聲"五、"倚聲"研究之設想第一章 歌以"詠言",樂從聲變——傳統歌詩中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形式第一節 聲應辭節,歌以詠言的民間徒歌傳辭第二節 禮樂歌詩的源起、內容與形式第三節 傳統歌詩的樂理背景第四節 四聲說為"倚聲"奠定了格律基礎第二章 唐五代是"倚聲"詞體初步形成的時期第一節 隋代以俗為雅的禮樂制度與歌詩生態第二節 唐代禮樂制度與燕樂歌詩的棄雅尚俗第三節 盛唐教坊俗樂是曲子之源第四節 唐教坊俗樂二十八調為曲子創作奠定了樂理基礎第三章 "倚聲"理論在唐五代的應用與曲子詞的初期曲體結構第一節 "倚聲"理論在唐代的應用始於中唐以後第二節 唐曲子的原始曲體特徵與唐代"詩客曲子詞"之傳辭結構第三節 由五代"詩客曲子詞"的結構看唐曲子在五代的初步發展第四章 "倚聲"詞體在兩宋的發展變化與宋詞之"代勝"第一節 宋燕樂二十八調是當時詞體所倚之聲第二節 "倚聲"曲式在北宋中前期的發展變化:令、引、近的出現第三節 慢詞在宋代的俗化、雅化直至渾化第四節 大晟樂章的制撰與雅俗共賞的周邦彥詞(存目)第五節 南宋"格律"說的興起將詞體從"倚聲"推向"依律"第五章 南宋格律派與宋詞的結局(存目)第一節 南渡後期復雅的潮流、內涵與意義第二節 南宋格律詞派的"三大導師"第三節 宋季格律派的審腔度字和依字聲行腔餘論結論参考文献附錄:《試答彊村老人散水調之疑》在學期間發表論文清單後記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倚聲论文; 教坊论文; 俗樂论文; 燕樂论文; 雅化论文; 俗化论文; 渾化论文; 曲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