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

论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

论文摘要

“亲亲相隐”,即指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瞒罪行,不作证、不告发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它是人类自然情感和天然本性的客观存在。作为一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法律制度,其所蕴含的伦理亲情、维护家庭、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对于现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伦理上看,“亲亲相隐”饱含的人性、亲情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法律上,“亲亲相隐”不仅与刑法的谦抑性相契合,而且对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完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建国后被摒弃,但却在西方存续至今并不断完善,可见其自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真正的法律是与本性相合的正确的理性,是能够扎根于人性、深植于人心、通达于人情的法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公民亲法、服法、守法的和谐氛围,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得以保障。本文试图抛弃成见,以客观的角度、理性的视角探讨“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重构,凭一己微言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亲亲相隐”的价值,通过关爱人性、契合刑法的谦抑性、促进证据制度的完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亲亲相隐”的正面价值,并指出了“亲亲相隐”所存在的负面价值。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重构“亲亲相隐”的必要性,通过其对和谐社会的促进、法治建设进程的完善、当今“亲亲相隐”制度缺失的弊端以及“亲亲相隐”制度国际化趋势的要求等来探讨为何要重构“亲亲相隐”制度。第三部分重点是论述如何重构“亲亲相隐”制度,通过对主体范围的界定、主观方面的表现、适用行为的范围、责任的认定、适用的例外以及重构“亲亲相隐”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探讨在我国如何重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的“亲亲相隐”制度。“亲亲相隐”制度作为彰显人道主义和人伦关怀的一项制度,作为融合历史性、民族性、世界性的一项制度,对于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我国来说,如何利用我国的本土资源,充分挖掘“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属性,结合当前的司法实践,妥善处理“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是我们现今所应关注的问题。虽然“亲亲相隐”制度本身还不尽完善,但笔者还是希望人们能够合理地、客观地正视这一制度,认真反思其所蕴涵的合理价值,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吸收和借鉴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明,重新构建并逐步完善“亲亲相隐”制度,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更加人性,更加温情,更加和谐。我想,这样的法律才具有更广泛的接受度、更现实的操作性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价值
  • (一) 关爱人性,体现伦理道德
  • (二) 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 (三) 有利于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
  • (四) "亲亲相隐"制度的负面价值
  • 二、重构"亲亲相隐"制度的必要性
  • (一) 契合国情,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二) 以人为本,与法治建设相得益彰
  • (三) "亲亲相隐"制度缺失的弊端
  • (四) "亲亲相隐"制度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 三、重构"亲亲相隐"制度的设想
  • (一) 界定"亲亲相隐"制度的主体范围
  • (二) 厘清"亲亲相隐"制度的主观表现
  • (三) 明确"亲亲相隐"制度的行为范围
  • (四) 规定"亲亲相隐"制度的法律责任
  • (五) 适用"亲亲相隐"制度的例外
  • (六) 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亲亲相隐”的再认识——关系向度理论的解释[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9(01)
    • [2].走出僵局:亲亲相隐是非善非恶的可容行为[J]. 中原文化研究 2019(02)
    • [3].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评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4].“亲亲相隐”与亲属间窝藏、包庇罪的关系浅析[J]. 法制博览 2019(20)
    • [5].“亲亲相隐”制度问题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19(07)
    • [6].“亲亲相隐”犯罪从宽应以“隐物”为限[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02)
    • [7].“亲亲相隐”刑法原则重构思考[J]. 法制博览 2018(10)
    • [8].德育活动中如何对待“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J]. 教师教育学报 2016(04)
    • [9].“亲亲相隐”刑事立法之重构[J]. 吕梁学院学报 2018(01)
    • [10].亲亲相隐的演变[J]. 中国经济报告 2017(04)
    • [11].中外“亲亲相隐”制度文化支点比较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1)
    • [12].中国亲属拒证权倡导之反思——以“亲亲相隐”为视角[J]. 学习月刊 2014(20)
    • [13].从“亲亲相隐”到“亲亲不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14].“亲亲相隐”思想的法理资源[J]. 当代贵州 2015(08)
    • [15].浅谈儒家法律思想中的“亲亲相隐”制度[J]. 祖国 2019(01)
    • [16].孔子与苏格拉底视野中的“子为父隐”解读[J]. 文教资料 2017(02)
    • [17].从“亲亲相隐”看儒学的内在本质[J]. 赤子(下旬) 2016(12)
    • [18].“亲亲相隐”制度探析[J]. 长江丛刊 2017(06)
    • [19].浅析“亲亲相隐”制度与其借鉴意义[J]. 赤子(下旬) 2016(12)
    • [20].汉魏无“亲亲相隐”之制论[J].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3(00)
    • [21].从昨日的“亲亲相隐”看今日的“亲属拒证权”[J]. 山海经 2015(18)
    • [22].中外古今共同选择“亲亲相隐”制度原因分析[J].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11(00)
    • [23].“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命运——情理与法理的博弈[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4].“亲亲相隐”原来很先进[J]. 学习博览 2011(11)
    • [25].从一个法律人的角度看“亲亲相隐”制度[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5(04)
    • [26].论“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性及其借鉴——以窝藏、包庇罪为例[J]. 法制博览 2019(06)
    • [27].亲亲相隐亟待回归[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9(02)
    • [28].也谈“亲亲相隐”与“■而任”———与梁涛先生商榷[J]. 哲学研究 2013(04)
    • [29].传统道德现代转化的契机与路径——从悬赏举报与“亲亲相隐”的关系切入[J]. 武陵学刊 2015(01)
    • [30].“亲亲相隐”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适用空间[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论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