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膜分离过程节能、高效,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和医药等多个领域,是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相对有机膜而言,无机膜具有耐高温、高压和化学腐蚀,机械强度大等突出优点。纳米孔碳膜作为无机膜的一种,还具有统一的孔分布,且可受制备条件来控制,因此在气体分离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分子模拟的手段研究了气体在纳米孔碳膜中吸附、扩散和分离的过程。主要内容如下:1.对目前普遍采用的模拟气体膜分离过程的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了改进,碳膜采用带有出口和入口的狭缝孔模型来表示,在膜两侧的控制体积与膜之间插入缓冲区来消除膜端口处气体通量的不连续性,从而充分考虑端口效应对气体渗透和分离过程的影响。该方法与此前多采用的流动速度方法相比,从物理上看,显得更加自然和合理。2.H2和CO混合气体工业上称之为合成气(Syngas),通过分离,H2可以作为理想的清洁能源,而CO则可以用作合成醋酸的原料。更重要的是,合成气通过条件配比,可以有费托合成法制取烷烃、烯烃和醇类等多种化工产品。本文分别采用巨正则Monte Carlo和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对H2/CO在纳米孔碳膜中的平衡吸附分离以及非平衡态扩散分离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模拟研究,从模拟得出的微观现象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分离的机理,并全面考察了狭缝孔宽、分离温度、分离压力、原料气组成和膜厚度对分离过程的影响。从分子模拟的角度,指出了这一体系适合的分离条件。由平衡吸附分离过程模拟得出,H2/CO在碳膜中吸附分离的最佳狭缝孔宽为0.74 nm。在此孔宽下,碳膜对温度和压力分别为300 K和1.0 MPa的等摩尔混合物的平衡分离因子为6.5,对应H2和CO的吸附量分别为2.0和12.9 mmol/g。低温操作有利于提高H2和CO的吸附量和平衡分离因子;低压操作不利于提高气体的吸附量,但可以提高平衡分离因子:而且,平衡分离因子随原料气中H2的摩尔分率的增加而升高。由非平衡态扩散分离过程模拟得出,狭缝孔宽对气体渗透和分离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分离的机理在孔宽变化的三个阶段各不相同:当孔宽为0.50~0.64 nm时,分离过程为分子筛分主导,H2能透过碳膜,而CO基本不能,0.5MPa和300 K下孔宽为0.64 nm时动力学分离因子达到52.88;当孔宽为0.64~0.84 nm时可以认为是筛分作用与气体的吸附和扩散性质共同作用阶段;而当孔宽为0.84~0.01 nm时,分离过程转而受两种气体的吸附和扩散性质控制,在此孔宽范围内,CO扩散时主要是吸附在碳膜孔壁上,以表面扩散的方式透过碳膜,而H2则主要是从膜孔中心处扩散透过碳膜。分离温度高对H2/CO的非平衡态分离过程有利,适合的分离温度范围为330~353 K。而膜两侧压差对气体的渗透通量以及动力学分离因子的作用相悖,高压有利于提高气体的通量,却降低动力学分离因子。而且,动力学分离因子基本不随原料气体的组成发生变化。H2对CO的动力学分离因子随膜厚度的变化因分离机理的不同而相反。对于由分子筛分作用主导的孔宽为0.64 nm的情况,动力学分离因子随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对于由气体的吸附和扩散性质差异主导的孔宽为1.01 nm的情况,动力学分离因子随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3.通过模拟H2、CO、N2、O2和CH4五种纯气体在纳米孔碳膜中的扩散过程发现,气体的扩散过程遵从Fick定律,由此出发计算了不同狭缝孔宽和温度下五种气体扩散通量、传递扩散系数和扩散的活化能。所得传递扩散系数与文献报道值相近,考虑到实验方法测定气体在多孔材料内的传递扩散系数通常费用昂贵,且不准确,因此,本文由模拟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以为多孔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4.考虑到膜的端口效应对气体的非平衡态分离过程影响严重,而实际碳膜往往是由众多石墨晶体团簇集结而成,本文采用不同的模拟盒子对CH4的纳米孔碳膜中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同狭缝孔宽和膜厚度下CH4在碳膜中扩散过程的阻力分布情况。所得结果可以为纳米孔碳膜的设计和制备提高参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纳米孔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03)
- [2].固态纳米孔上端粒序列的共价修饰与G-四联体折叠监测[J]. 微纳电子技术 2020(06)
- [3].纳米孔测序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03)
- [4].单锥纳米孔传感器整流效应的参数化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20(10)
- [5].基于高分子聚合物及毛细玻璃管的固态单纳米孔通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 分析化学 2018(06)
- [6].固体纳米孔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 2018(06)
- [7].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电导特性有限元分析[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8(05)
- [8].α-溶血素的表达及其纳米孔的制备[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01)
- [9].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质的研究新突破[J]. 世界复合医学 2016(01)
- [10].非对称领结型纳米孔阵列的光透射特性(英文)[J]. 光散射学报 2016(03)
- [11].纳米孔生物技术的新进展[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23)
- [12].干燥时间对制备大面积有序纳米孔炭膜的影响[J]. 化学世界 2020(03)
- [13].美国马里兰大学制备出新型纳米孔电池[J]. 电源技术 2015(01)
- [14].纳米孔过滤薄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9(15)
- [15].硅纳米孔结构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4(04)
- [16].纳米孔分析化学[J]. 分析化学 2013(05)
- [17].Xe离子导向穿过PC纳米孔箱(英文)[J]. IMP & HIRFL Annual Report 2008(00)
- [18].纳米孔模板的透射电镜观察[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03)
- [19].基于正交实验优化不锈钢表面纳米孔结构制备工艺[J]. 表面技术 2019(01)
- [20].固态纳米孔制备技术的发展(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15(03)
- [21].利用固态纳米孔探测单个蛋白分子的表面亲疏水性(英文)[J].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5(06)
- [22].纳米孔测序技术取得新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2(03)
- [23].纳米孔阵列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09)
- [24].电压施加方式对阳极氧化TiO_2纳米孔薄膜形貌的影响[J]. 电镀与精饰 2012(07)
- [25].拜耳材料开发纳米孔硬泡塑料[J]. 功能材料信息 2010(Z1)
- [26].纳米孔分析方法在有毒物质检测中的应用[J]. 分析化学 2018(06)
- [27].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纳米孔电池[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4(18)
- [28].竖直排列硅纳米孔阵列强化光学吸收的机理[J]. 热科学与技术 2014(01)
- [29].低效纳米孔晶体硅太阳电池性能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30].便携式DNA设备能产生更好数据的原因[J].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