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飞出美妙的“音符”———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

指尖飞出美妙的“音符”———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

甘肃省酒泉师范附属小学赵金红

〔摘要〕数学课程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使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欢乐,增强自信心,还有利于及时提供给老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现出来,如有错误,便于及时调整、矫正。

〔关键词〕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这里的做,即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1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课前让学生请求家长一起制作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制作和询问家长,对于钟面的结构,以及时针分针的特点、区别都有所了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思考,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第二天上课,孩子们积极踊跃,互相交流,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比老师发给的学具更有吸引力。瞧,课间休息也不愿放下这个表盘,孩子们是多么愉快、专注

再如,在学习“体验一分钟”时,老师并不抽象地讲一分钟有多长,而是设计了多个感知活动,让孩子们在“一分钟木头人”、“一分钟写汉字(英文字母、算算术题)比赛”、“一分钟跳绳比赛”、“一分钟夹弹子比赛”、“一分钟数脉搏”等活动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使孩子们乐此不疲,意犹未尽。课外在他们的数学日记中反映出很有见地的思想,“同样的一分钟为什么感觉有时长,有时短?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情决定的”。“既然一分钟我可以写26个汉字,那半小时内完成作业应该不成问题,我要改掉边玩边做作业的毛病”。

2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在计算教学时,把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数学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探索“13原9=?”的算理时,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用小棒进行操作。摆小棒一捆(10根)和3根表示13,从中去掉9根,操作策略是多样的:淤从13根中逐一地数掉9根,最后剩下4根;于3根减9根不够减,打开1捆,从10根中去掉9根,所剩下的1根与3根合成4根;盂3根减9根不够减,先减猿根,再打开1捆,从10根中去掉远根得源根。以上的几种操作方法中,第一种是最“原始”的,不宜提倡,后两种都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具有思维价值。如果放在小组活动中,这些不同的操作方法会得以展示、比较,先进的方法将会得到推广,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探索到了解决问题的妙法。这是他们互相学习的结果,比老师生硬的讲解要鲜活得多,接受起来也容易得多。

当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算法后,要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抽象过程,使直观算法转化为数学抽象思维。如教学“13原9”时,在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得出正确结果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进行分步抽象。在交流摆小棒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课件引领学生进行观察和抽象,归纳呈现出如下图(1、2)的“破10法”的半直观、半抽象图式。接着启发学生进行算理抽象成图(3)。当这种算法得到熟练运用后,直观动作便会渐渐取消,形成成熟的思维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过程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3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往往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而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这样的操作活动缺少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充其量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为操作而操作,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操作活动应该是有探究性的,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展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如“认识物体”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好多积木、纸盒和乒乓球等,准备的学具有长方体的、正方体的、圆柱体的和球体的等。学生们把这些东西带入课堂显得非常激动,四、五十个小朋友一块玩得机会是不多的。首先,可以用带来的学具堆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搭好后再看看像什么,并且还要告诉小朋友你在搭的时侯发现了什么秘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东西可以分为几类,球是一类,圆柱是一类,正方体是一类,长方体是一类,其它的是一类。有的小朋友还发现带来的东西,有的容易搭起来,有的不容易搭,像乒乓球就不容易搭。为什么乒乓球不容易搭呢?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推一推,领悟到乒乓球没有平平的面,是曲面,所以不容易搭。一年级的小朋友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点拨和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活动中人人可参与,个个可操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交流学习的平台,有了深刻的观察、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他们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不断深化,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

4动手操作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这种学习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领悟、体会数学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如《认识物体》一课,学生在“推推滚滚”、“堆堆搭搭”的游戏中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本质特征,在动手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孩子们的心得很多,看看他们的作品吧。生1:今天晚上我与爸爸做游戏,我们找了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做了“猜一猜是什么”、“摆一摆”的游戏。

游戏中我想用单一形状的物体摆高楼,先用长方体的摆,把所有长方体样的盒子都用上了,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我摆得很结实,摆得很高;然后用圆柱体形状的摆,按照摆长方体的方法,用有平平面的摆,也能摆得很高,爸爸说,换个方式摆,用圆柱体的侧面摆,老方法怎么也摞不起来,后来我们用摆圆木的方法,最下一层摆三根,二层摆两根,最上层摆一根,也能摆起来,不过这些圆柱体要重一点,不然也摆不稳,爸爸说,如果圆柱体再多些,依照这个思路也可以摆得很高,当然最下层要固定好;最后我用球体来摆,无论如何也摆不起来,哪怕是摆两层也不可能。通过游戏我认识到:有平面的稳定性好,没有平面的稳定性差。

生2: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物体,老师让我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回到家,我与妈妈讲清意思,妈妈同我一起把几个长方体形状的药盒、一个魔方玩具、几个小皮球、乒乓球、茶叶罐、小药瓶,还有一些积木块放入一个不透明的手提袋里,游戏规则是蒙上眼,手伸入袋子中去摸,能正确说出是什么形状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算赢。

游戏开始了,首先由我提袋子,妈妈蒙上眼睛伸手在袋子里摸,妈妈摸到一个小药盒,她不急于说出,而是摸了摸它的几个面才肯定地说“长方体”,随后妈妈又正确地猜出了圆柱体、球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佩服妈妈一次都没错。轮到我摸了,我也学习妈妈的样子,“有六个平平的面,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是圆形,侧面没有平平的面,圆柱体”、“手一动就四下里乱滚,一点都不稳定,摸不到一个平平的面,球体”……

学校里我们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样的物体,我都猜对了,妈妈夸我真聪明,还夸我上课听讲仔细呢!再摸一个,“有平平的面,有三个长方形的面,其余两个相对的面是三角形,是?”妈妈告诉我,这是三棱柱,以后就会学到。

生3:今天,老师教我们认识了物体,我知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摸起来方方正正、有棱有角。长方体的六个面与正方体不同,相对的面形状大小相同,可分为3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圆柱体相对的面,是平平的面,形状是圆形,还有一个面就不同了,摸不到平平的面,还可以滚动。球体摸不到平平的面,表面光滑,没有棱角,滚动自如,一不小心,就会滚得很远,追都追不到。……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让孩子们的指尖飞出智慧的、美妙的“音符”。

标签:;  ;  ;  

指尖飞出美妙的“音符”———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