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 UⅡ)最早是从硬骨鱼的脊髓尾部垂体中分离出的生长抑素样环肽,后来证实从软体动物到哺乳动物体内均有存在。UⅡ及其受体GPR14(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R14)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和内分泌器官等。UⅡ与GPR14结合后使细胞内的Ca2+浓度增加,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UⅡ是迄今为止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其缩血管作用是内皮素的10倍以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且不需要内皮介导。UⅡ能促进大鼠胸主动脉摄取钙,这种作用能被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和尼群地平阻断,推测UⅡ通过电压依赖性和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促进钙内流。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UⅡ还可以抑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此作用是UⅡ与平滑肌上的UⅡ受体结合,通过开放L型钙通道引起颈动脉窦区血管收缩而实现的。UⅡ还有舒张血管的效应,并呈内皮依赖性。UⅡ的舒血管效应可能与NO、前列环素等舒血管活性因子有关。UⅡ与冠心病的关系也很密切,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中UⅡ的浓度明显下降,提示UⅡmRNA表达下调。UⅡ还有促进心肌肥大、刺激细胞外基质生成和介导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效应。对于UⅡ中枢效应的研究发现,给清醒的羊侧脑室注射UⅡ,引起血浆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并使心输出量增大、血压升高。给清醒的鳟鱼脑室注射50pmol UⅡ仅引起轻度的心率增加,当剂量达到500pmol时引起血压显著升高而心率不变。在正常大鼠和高血压清醒大鼠,侧脑室注射UⅡ引起血压和心率显著增加,高血压大鼠尤为明显。UⅡ的作用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不同:静脉注射UⅡ引起血压下降,而侧脑室注射UⅡ则因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而使血压上升。在不同脑区微量注射UⅡ,产生不同的心血管效应:在A1区微量注射UⅡ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和长时程的血压降低及心率减慢效应;而在A2区则没有明显效果;在室旁核和弓状核引起轻微但显著的血压升高和心动过速的效应。以上结果不仅说明,UⅡ在不同的脑区发挥不同的心血管作用,而且支持一种假设,即UⅡ在不同脑区的神经元中发挥不同作用。我们新近的研究表明,UⅡ能够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PV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给大鼠的侧脑室注射UⅡ,20min后可在PVN神经元发现c-fos蛋白mRNA水平显著增加。延髓腹外侧头端区(RVLM)接受来自中枢其它部位和外周传入的多种心血管活动信息,并有下行通路直接投射到胸段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柱的交感节前神经元,从而在维持交感紧张和稳定血压的调节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RVLM存在UⅡ受体GPR14的mRNA和蛋白表达,表明UⅡ及其受体GPR14在RVLM内可能具有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功能。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心血管中枢RVLM区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UⅡ对于大鼠心血管系统及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UⅡ及受体GPR14的生理作用及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在36只麻醉雄性SD大鼠,将UⅡ微量注入RVLM区后,应用连接到计算机上的BL420E+多道生物机能系统同步记录大鼠血压(BP)、心率(HR)和肾交感神经活动(RSNA)的原始放电和积分值。结果:(1)UⅡ(0.3, 3 and 30 nmol/L)可使大鼠BP、HR和RSNA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BP(MAP)分别从86.12±4.66mmHg升高到99.42±3.85mmHg(P<0.01), 86.67±4.41mmHg升高到98.92±4.20mmHg (P<0.01),以及86.65±6.39mmHg升高到101.89±6.34 mmHg (P<0.01);HR从322.80±9.37bpm升高到342.60±7.97bpm (P<0.05), 325.33±5.27bpm升高到351.50±7.53bpm (P<0.05),以及311.00±10.96bpm升高到338.33±11.56bpm (P<0.01);RSNA分别兴奋了141.93±6.74% (P<0.01), 133.96±6.88% (P<0.01)和142.78±9.94% (P<0.01)。BP、HR和RSNA在给药后15分钟内开始变化,在3040分钟达到最高点(。2)预先向大鼠RVLM区微量注射UⅡ受体GPR14的阻断剂BIM23127 (300nmol/L),可以阻断UⅡ的作用。(3)预先向大鼠RVLM区微量注射N型Ca2+通道阻断剂芋螺毒素ω-conotoxin GVIA (200nmol/L),可以阻断UⅡ的作用。(4)预先向大鼠RVLM区微量注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25μmol/L),可以抑制UⅡ的作用。结论:在RVLM区内微量注射UⅡ使麻醉大鼠的血压、心率和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加。其机制可能为UⅡ与其受体GPR14结合,激活N型Ca2+通道,增强Ca2+内流进而激活MAPK途径而发挥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量注射(输液)泵校准方法的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0)
- [2].持续静脉微量注射呋塞米对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05)
- [3].原子力显微镜超微量注射检测的影响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08(08)
- [4].大鼠孤束核微量注射的定位初探[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0(04)
- [5].下丘脑弓状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提高大鼠痛阈及其受体机制[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2)
- [6].室旁核内微量注射催产素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后胃黏膜胃泌素表达的影响[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8(07)
- [7].持续静脉微量注射呋塞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2)
- [8].基于机器视觉的微量注射器具智能生产线研究[J]. 集成电路应用 2020(08)
- [9].下丘脑室旁核微量注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24)
- [10].瓣膜置换术后持续静脉微量注射呋塞米疗效观察[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4(06)
- [11].侧脑室微量注射瘦素对大鼠下丘脑GnIH表达的影响[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5(02)
- [12].大鼠鞘内微量注射VEGF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易化作用[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 [13].迷走神经背核微量注射生长抑素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活性的影响[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0(02)
- [14].侧脑室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病理疼痛的作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20)
- [15].海马微量注射神经肽Y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J]. 生理学报 2010(03)
- [16].JNK在室旁核内微量注射催产素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调控中的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19)
- [17].大鼠穹窿下器微量注射与位点确定的技术关键[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05)
- [18].腹外侧视前区微量注射组胺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9].海马内微量注射K252a对大鼠行为学及抑郁样经典指标的影响[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04)
- [20].侧脑室微量注射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对orexin-A诱导大鼠能量代谢改变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02)
- [21].电针对MCAO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5-硫D-葡萄糖、环孢菌素A阻滞剂后的干预机制[J]. 微循环学杂志 2012(02)
- [22].侧脑室微量注射Intermedin1-47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1(06)
- [23].全血中微量锌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J]. 职业与健康 2008(14)
- [24].背根神经节微量注射7-硝基吲唑抑制炎症性疼痛[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5].电针“内关”穴抑制刺激兔下丘脑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J]. 针刺研究 2009(01)
- [26].脑部微量注射给药浓度的选择依据[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02)
- [27].侧脑室微量注射apelin对大鼠痛阈的影响[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8(08)
- [28].不同镇痛方式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应用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4)
- [29].微量泵在小儿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03)
- [30].腹外侧眶皮层内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效应的机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01)
标签:尾加压素论文; 延髓腹外侧头端论文; 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论文; 通道论文; 型通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