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湖北省荆州中学孔鹤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质疑追问的风气,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多让学生质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一节课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且讲得面面俱到,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和时间;本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却被动地成了被“填”的鸭子,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心理,严重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

1.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材,课上阅读教材,课后温习教材,并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等内容时,先要求学生预习质疑,上课时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并找出突出的疑难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看教材释疑。

2.留下“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得清楚、详细,应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我质疑,自己探求答案。例如,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把现象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观察、质疑,自己得出结论。再如,在学习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时,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推出规律、结论。

此外,对答案的正误分析要采取延缓评判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

3.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

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如何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的教学模式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两种模式对培养学生十分有效:

一是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演示实验或介绍化学在生产、生活、科技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实例等)→发现问题→分组讨论→相互质疑、回答→归纳应用结论。

二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质疑→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总结应用结论。

这两种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由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泼,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质疑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如何设疑提问呢?在设疑的内容和时机上,要注意从教材的难点设疑,从困惑设疑,从易错处设疑。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有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意境。在设疑的方法上,笔者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发散设疑:运用发散式提问方法,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思路来考虑问题。如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设疑等。

层层设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促使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中。

实验设疑:通过对仪器、药品的选择以及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的设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还可以有意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

三、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质疑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明白怎样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质疑:

模仿法:对于质疑能力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教师给出的预习提纲模式和课堂上的提问清单等。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

比较法: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反应式,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个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电子得失的情况,就会发现它们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因果法:对于所做的习题和所学的化学概念、原理、性质、现象、用途、结论等,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内容,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和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营造和谐气氛,使学生敢于质疑

有的学生缺乏质疑能力,除了表现为不会质疑外,更重要的是不敢质疑,这主要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有错被同学和教师讥笑;二是怕提出的问题与教师的观点不同。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不会害怕出错;当一个人心理自由时,他才会有思维上的自由,才能表现出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才能质疑求异。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问难,形成质疑的良好风气。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质疑。一旦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要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也要先肯定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再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肤浅的甚至是幼稚的问题,教师应当仔细倾听,切忌讥笑挖苦,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很少质疑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天要求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书面提问,也可以口头提问,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习惯。对于肯钻研、常提问、会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标签:;  ;  ;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