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工动床模型论文-张正波

河工动床模型论文-张正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工动床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床模型试验,河道演变,嫩江

河工动床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波[1](2017)在《嫩江大桥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绥满高速公路齐甘段,主线嫩江大桥桥址所处河段,多为叁汊、四汊河道,属汊网型河道。为了对桥孔布置、新疏浚河道位置进行方案比选,判断在修建大桥后桥址处的河道稳定性及河势变化,需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进行模拟。通过动床试验研究,将方案2作为推荐桥位方案,在该桥位处,建桥后桥址区的河道基本保持稳定,在新疏浚河道河底及两岸均需要进行防护,以保证汊道不发育,确保主槽的稳定。另外,为防止新疏浚河道水流顶冲明月岛的右侧岛头,该处需进行防护。(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7年05期)

管巧艳,张先忠,李庆亮,杜昕鹏[2](2016)在《南水北调沁河倒虹吸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河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控制工程之一。沁河下游为游荡型河流,河床细沙厚13~20 m,合理确定冲刷深度和倒虹吸埋深非常困难,但其直接决定工程安全、投资及防洪安全等,因此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十分必要。模型设计采用模拟原型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模型相似理论,模型沙须能够满足模拟穿沁河段游荡性演变规律的要求,并能适应持续冲刷试验运行的需要,选用拟焦沙符合要求。模拟在3种工况(校核洪水、校核大水少沙洪水和造床流量)下的河道演变规律和冲刷深度,发现主流呈"大水走直、河势下滑"规律,校核洪水下河中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1.54m,局部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3.15 m。(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09期)

张羽,张红武,钟德钰[3](2007)在《河工动床模型试验的含沙量比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评述目前关于含沙量比尺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前人采用sλ确定的含沙量比尺,不能满足水流挟沙相似条件。剖析所找的原因是相似分析时,采用了不能同时适用于原型和模型且简化成指数等于1的半经验水流挟沙力公式,推导过程中又引入系数比尺等于1的假定,并以不考虑紊动扩散作用影响的λω作为泥沙悬移相似条件。选用容重适中的模型沙所开展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含沙量比尺的大小对河床变形相似有直接影响,该比尺小于1时河床变形与原型偏差较大,该比尺与淤积物干容重比尺相近时,模型同原型才较为相似。此外,文中还认为,目前确定含沙量比尺的办法最好是通过分别确定原型和模型水流挟沙力的途径来实现。(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健,王虹,任裕民,邵学军[4](2006)在《动床河工模型试验中泥沙浓度光电量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床河工模型试验中,需要对泥沙浓度进行实时和精确的测量。由于悬沙系统性质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相当复杂。针对这一状况,分析了悬沙系统对光的散射特性,采用了红外测沙的技术来满足测量要求,并实现了测量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具体分析了该测量方法的原理和装置的具体结构及其作用。实际情况表明,该装置结构简单,测量结果准确,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06年01期)

刘月琴[5](2003)在《万年洲浅滩航道整治动床河工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测水文、泥沙、地形资料以及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在分析万年洲浅滩成因及其河床演变的基础上,对调整后的整治工程的效果进行了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工程能满足航运、取水以及防洪等要求.(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毛野,王勇华[6](2003)在《河工动床模型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工动床模型相似准数分析、模拟试验条件和典型情况下关键相似准则的选用为基础,比较河工动床模型校验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动床模型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指出:河工动床模型尚处在主要进行定性相似模拟研究的水平,若理论没有突破而仅靠加大模型尺度则不能明显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微尺度河工动床模型值得认真关注和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姚文艺,王德昌,侯志军[7](2002)在《多沙河流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能量守衡原理和水动力学的方法 ,探讨了多沙河流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原理、原则和方法 ,并给出了黄河下游河道河工动床模型的设计实例。通过设计率定试验表明 ,所提出的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方法 ,能够保证模型河道转折前后的水流水力规律及河床冲淤变形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02年05期)

毛野[8](2002)在《关于河工动床模型研究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工动床模型至今仍主要进行定性相似模拟研究,靠加大尺度的模型试验并不能明显改进试验成果,决非最佳选择。尽管微尺度模型远未完美,作为河工动床模型的创新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2年05期)

张红武,冯顺新[9](2001)在《河工动床模型存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工模型是解决江河治理及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泥沙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研究了河工动床模型设汁与试验过程中存在的几何变态、推移质泥沙级配选配、时间变态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1年03期)

张红武[10](2001)在《河工动床模型相似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水利工程中,决定大江大河的治理方案,主要依赖于河工模型试验。本文综述了河工动床模型相似律研究的重要进展和最新成就,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1年02期)

河工动床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沁河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控制工程之一。沁河下游为游荡型河流,河床细沙厚13~20 m,合理确定冲刷深度和倒虹吸埋深非常困难,但其直接决定工程安全、投资及防洪安全等,因此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十分必要。模型设计采用模拟原型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模型相似理论,模型沙须能够满足模拟穿沁河段游荡性演变规律的要求,并能适应持续冲刷试验运行的需要,选用拟焦沙符合要求。模拟在3种工况(校核洪水、校核大水少沙洪水和造床流量)下的河道演变规律和冲刷深度,发现主流呈"大水走直、河势下滑"规律,校核洪水下河中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1.54m,局部最大冲刷坑水深为13.15 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工动床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波.嫩江大桥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7

[2].管巧艳,张先忠,李庆亮,杜昕鹏.南水北调沁河倒虹吸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6

[3].张羽,张红武,钟德钰.河工动床模型试验的含沙量比尺[J].水利学报.2007

[4].王健,王虹,任裕民,邵学军.动床河工模型试验中泥沙浓度光电量测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5].刘月琴.万年洲浅滩航道整治动床河工模型试验[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3

[6].毛野,王勇华.河工动床模型研究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姚文艺,王德昌,侯志军.多沙河流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方法”研究[J].泥沙研究.2002

[8].毛野.关于河工动床模型研究的反思[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

[9].张红武,冯顺新.河工动床模型存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水科学进展.2001

[10].张红武.河工动床模型相似律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1

标签:;  ;  ;  

河工动床模型论文-张正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