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江南女性弹词小说是指明清时期以江南女性创作为主体的一种用于案头阅读的长篇叙事文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篇七言韵文形式,无论是人物肖像、对话、动作、事件、场景的描写,还是心理活动、议论的部分都用韵文;另一类以七言韵文为主,间以通行的语体白话文,一般用来叙述人物对话和提示事件。本文围绕弹词小说“地域女性”特征,分绪论和正文两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了弹词小说及其研究现状,说明了选题的原因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江南女性作家弹词小说创作概况。文章先对“江南”的文化地理范围作了界定,然后介绍了这一文化地理范围内的弹词小说女作家和作品,为后文的论述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概括了弹词小说的地域女性特色,其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对江南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的描写和写作格调的江南化;女性特色主要表现在“女性文体”特色和女性意识的表达两方面。第三章主要分析弹词小说地域特色和女性特色的形成原因。文章认为江南发达的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定的文化市场、繁荣的家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欣欣向荣的女性结社活动、蒸蒸日上的出版业是弹词小说产生于江南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中国文学的传统、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文人学士的“女性化”和才女的“儒士化”、女作家的生活经历是其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细节描写、“对话”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的安排、情节对场景的烘托六个方面论述了江南女性弹词小说的艺术成就。第五章从文化、思想、生活、创作、戏曲五个方面论述了江南女性弹词小说的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众志成城抗疫情(弹词)[J]. 民主 2020(03)
- [2].廉石的故事(弹词)[J]. 曲艺 2008(05)
- [3].失落与寻回:明清时期“盲女弹词”的再发现及其意义[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5)
- [4].姜映清弹词开篇刍议[J]. 泰山学院学报 2017(04)
- [5].消费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女性群体研究——以近世以来的女弹词为例[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6].论弹词小说之近代社会功用衍变[J]. 理论界 2011(03)
- [7].晚清以来“女弹词”职业生涯的呈现及其意义[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8].清代刊本弹词的概貌及特点[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04)
- [9].书场内外:女弹词艺人的“职场”互动[J]. 泰山学院学报 2018(04)
- [10].清代女弹词中“女扮男装”故事模式的创作原因[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1].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姜映清弹词开篇的过渡意义[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01)
- [12].浅论三大女性弹词小说中的民族战争[J]. 文学教育(上) 2016(03)
- [13].二十世纪女性弹词艺术家:叙事形式与音乐风格的溯源[J]. 黄河之声 2015(05)
- [14].清代书场弹词文本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5].试论清代弹词的文体分化过程及其特点[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6].女性弹词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异同点[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01)
- [17].女弹词职业实践与晚清以来江南的消费文化[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05)
- [18].清代弹词在扬州的传播[J].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08(02)
- [19].论晚清女性弹词小说的式微[J]. 晋阳学刊 2008(04)
- [20].近代女性弹词述论[J]. 明清小说研究 2020(03)
- [21].女性视界的利欲观与情爱观——读清代女性弹词[J]. 学术论坛 2009(01)
- [22].弹词书目与艺术流派交互生成及传承——兼论蒋月泉弹词艺术流派建构[J]. 曲艺 2017(12)
- [23].上海市评话弹词研究会与社会变迁(1936—1951)[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 [24].清代弹词中的江南女性文学传统探微[J]. 邢台学院学报 2013(01)
- [25].弹词表演唱 秀发[J]. 曲艺 2020(03)
- [26].清末民初女作家弹词式微的原因初探[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8)
- [27].清代弹词文本的多元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01)
- [28].论江南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清代女性弹词小说[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9].因“书”而异 为“书”服务——关于弹词流派唱腔的思考和运用[J]. 剧影月报 2019(02)
- [30].历史边缘的爱恋——晚清女弹词作家与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同性情谊比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