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经典,尽管在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其影响日益式微,但是其价值不容忽视。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创办了“百家讲坛”栏目.“百家讲坛”于开坛,节目旨在办一所“开放性大学”,架一座“专家通向大众的桥梁”,定位在“文化品位、科学品位、教育品位”,“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该栏目起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经过三次改版后,节目收视率迅速上升,品牌知名度逐渐扩大。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国学的热潮,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百家讲坛》造就了大量的学术明星,于丹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与此同时,大量的文化讲坛电视节目如风起云涌般涌现。借着“十一黄金周”的假期,《百家讲坛》推出了一系列的讲座:《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整理讲座内容出版的图书也大受读者欢迎,印刷量和销售量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虽然于丹的讲座备受大众推崇,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其中尤以“十博士”的联名声讨最为强烈。于丹巧妙运用传播学原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迅速走红,传统经典通过大众传播模方式,用现代语言阐释,使古典文化更贴近生活、简单易懂,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传统文化面对大众传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在大众传播语境中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以于丹《<论语>心得》为例,分析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化经典的传播,反思文化经典遭遇大众传播后的命运,探寻大众传播中如何更好的实现文化经典的传播和传承。在导论中,笔者简单交代了《百家讲坛》出现的背景,说明了本文是要以于丹说论语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文化经典在大众传播背景下的传播、传承及其命运。正文分四个部分:第一章,浅析于丹走红的原因;第二章,分析传播理论在于丹传播《论语》中的运用;第三章,分析大众传播背景下,随着传播阶段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经典的传播出现了哪些变化;最后,反思文化经典在大众传播下的命运,探寻大众传播下如何更好的实现文化经典的传播和传承。本文综合运用了阐释学、接受美学、传播学、统计学、结构主义、文本细读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