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评价生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一种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评价生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一、生产测井资料评价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衍武,毛晨飞,赵延静,肖华,蔺敬旗,程亮[1](2021)在《基于产水率的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测井资料确定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各老井产层剩余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测井资料难以实时反映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基于岩石物理实验测得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在常规产水率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2个参数,推导出新的产水率模型。依据新模型建立W油田不同束缚水饱和度下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图版,系统阐述利用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图版确定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及水淹模式,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研究区层内剩余油垂向及平面分布情况。研究区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各老井的产水率资料,拟合剩余油分布情况具有代表性,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产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王潇祎[2](2020)在《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测井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达到持续提升油田油气产量的目的,水平井开采技术在各大油气田开始普遍的出现。进行水平井生产测井施工工艺与解释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各大油田提高生产井的油气产能同时延长各大油田油气井的开采寿命,开发水平井生产测井新技术对油藏监测、解决水平井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水平井测井工艺技术的研究,结合华北油田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曲率半径较大及水平井段较短的特点,本文研究了这项适用于该区域水平井测井的具体方法,内容包括:(1)结合该区域水平井井身结构和生产测井仪器特点,研制出电缆+挺杆的输送工艺。(2)结合国内先进的高精度流量持水分测仪的基础上,增加金属伞组件,及伞体套筒保护装置,在仪器和挺杆之间增加柔性短接,增加扶正器等工艺改进;优选了相应的配套工具。(3)通过在地面水平井模拟装置中对测井仪的流量测量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编制了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的解释模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应于华北地区地层开发的测井工艺与资料解释模型。最终研发的该项测井工艺,能够满足该区域地质条件的水平井动态监测的基本需要,可以解决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的技术难题,现场应用完成了三口井的产液剖面测井及硼中子测井施工,取得了该区域水平井动态监测的第一手资料,深化了地质认识,并通过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与硼中子测井资料相结合,为深入全面的认识水平层段的产液状况与剩余油分布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毛晨飞[3](2019)在《West Karabulak油田主力区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提出West Karabulak油田M-Ⅱ油藏为受构造控制的层状边底水油藏,属于中孔、中渗储层。2016年采取注水开发后,油田生产加快,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边水、底水、注入水水淹普遍存在。因此,为保证油田的持续稳产,弄清剩余油分布情况,本文针对West Karabulak油田当前的生产状况开展了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本文利用研究区内4 口取心井岩心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对储层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测井数据标准化等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开发初期测井资料结合相邻后期新井测井资料进行对比,对水淹后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别分析了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补偿中子曲线水淹前后测井响应特征的变化情况;根据研究区水淹特征提出了交会图法、径向电阻率法、曲线重叠法和Fisher判别法等水淹层识别方法;建立了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包括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及含水饱和度模型;根据研究区中高含水期的开发特征,在产水率公式的基础上,结合油水相对渗透率公式,绘制了不同束缚水饱和度下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图版,制定了水淹级别划分标准,通过实际资料验证,水淹级别判断准确,应用效果较好;明确了研究区的水淹模式以正韵律、均质韵律和复合正韵律水淹模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井测井解释成果与邻井的生产动态分析,对研究区分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四个区域绘制四条连井剖面从宏观上展开剩余油分布研究,并对剩余油富集情况进行了总结。本次论文的研究,为West Karabulak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保障了油田的稳产和持续开发。

李震,许思勇,王谦,李玉宁,靳敏刚,杨立华[4](2016)在《利用产出剖面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文中认为提出利用产出剖面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根据产出剖面测井资料与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建立了产水率与储层供液半径内综合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并将其适用条件推广到缺少取心资料的储层。以轮南油田为实例,介绍各参数求取方法,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与测试资料确定的饱和度基本一致,为油田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陈猛[5](2013)在《基于PNN测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田的油井投入生产以后,产量会随着地层饱和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油、气的产量会减小,含水会大量上升。及时对地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行监测,通过测井分析对地层水淹情况进行认识和评价,找出油气田下一步的生产措施,对指导油田后期合理高效开发、提高采出效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套管的物理特性,很多裸眼井中的测井方法受到了限制,不能用于套管井的地层评价。目前套管井中使用较多的饱和度测井方法都是基于脉冲中子测井原理的核测井方法,如:碳氧比测井、中子寿命测井、硼中子测井、PND测井、PNN测井等。本文以英买力-牙哈油田剩余油评价为研究对象,基于PNN测井方法展开研究,对PNN测井解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分析,最终引入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展开研究区块剩余油水淹状况评价。PNN(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是近年来较为先进的过套管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其通过远、近两个He-3计数管记录热中子从产生到消亡整过过程中的时间谱,从而提取地层宏观俘获截面,确定地层剩余油饱和度。PNN探测热中子法,消除了探测伽马射线方法存在的本底值影响,在低矿化度与低孔隙度地层保持了相对较高的记数率,削减了统计起伏的影响。同时,PNN还有一套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去除井眼影响,保证了Sigma (地层俘获截面)曲线的准确性。并且其测量的地层宏观俘获截面是表征地层中子特性的参数,与储层的岩性、流体性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而在储层油气层识别、剩余油饱和度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旨在从PNN测井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了PNN测井仪在研究区块的适应性,并对PNN测井过程中受到的一系列环境影响因素,如:井眼尺寸影响、地层温度影响、孔隙度影响、井底积液影响等展开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PNN测井俘获截面曲线与常规测井曲线响应关系图版,并针对研究区块实际情况确定了PNN测井的主控影响因素,提出了针对研究区块的影响因素校正方法。在剩余油饱和度评价部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现有的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基于常规的体积模型研究提出适合于研究区块的饱和度解释改进体积模型,并基于常规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求取研究区块剩余油饱和度解释参数(如:骨架俘获截面Σma、泥质俘获截面Σsh、油气俘获截面∑h、地层水俘获截面∑w)的方法,针对饱和度评价中最难球取得泥质俘获截面提出了基于纯水层的油水线重合的方法,从而整体上有效提升了研究区块地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准确性,为下一步水淹层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在水淹层评价部分,研究结合国内外油田水淹层级别划分标准,综合研究区邻近区块提出了针对研究区的水淹层级别划分标准。同时紧扣研究区块的动静态测井资料,以PNN测井解释饱和度为主线,结合产出剖面、注入剖面、完井解释等多项解释成果资料,采用多种资料为依托,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淹级别的判定,有效提升了水淹层评价的准确性。最后,基于PNN测井资料解释所建立的解释模型,编制了适用于研究区块的PNN测井解释模块,使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方法得到了软件实现,通过实际应用效果验证,认为本文的研究方法模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付焱鑫[6](2011)在《Kumkol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0多年的勘探和开发,Kumkol油田已进入油田开发后期,即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含水率持续上升,增产措施难度加大,措施有效率呈递减趋势,综合递减率逐年加大等。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是保证油田增储上产的物质基础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确定水驱油田高含水期产层剩余油饱和度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目的,在录井、岩心、试油、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之上,系统研究了油田沉积微相、微构造等地质特征以及油藏开发特征及水淹状况。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确定了近两年新井的剩余油油饱和度,并结合生产测井资料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确定了产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绘制了产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图,从而分析了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Object-Ⅱ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从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入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沉积微相、沉积韵律、隔夹层、微构造、断层和注采井网等是控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确立了油藏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最后预测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潜力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高部位、断层遮挡处、井网控制程度低以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地区,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较差的薄油层、正韵律和均质韵律油层顶部以及复合韵律油层中物性较差的部位。

赵当妮,李淑琴,冯伟,赵苓宇,秦芳,苗福全,谢利成[7](2010)在《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计算剩余油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剩余油饱和度是研究油田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关键参数,以油水相对渗透率为桥梁将产层产水率和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紧密联合起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Kumkol大型砂岩油田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证明该计算方法可信度较好。

杨为华[8](2009)在《多层薄砂储层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质、开发条件下剩余油成因机理、随开发变化测井响应特征和测井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白建峰,卢继源,初凤先[9](2007)在《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的生产测井评价及挖潜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划分了油层水淹级别和分析了水淹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评价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提出挖潜剩余油的有效方法。

潘永泽[10](2006)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评价和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陆相注水开发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原油采收率低、可采剩余油分布复杂、主力产层和表外产层同时存在等特点,深入研究了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响应特征和分布规律,应用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流体力学和地质统计学理论,将静态地质数据和动态开发数据相结合,综合现有的与剩余油及压力分布有关的所有资料,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评价和预测剩余油及压力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剩余油与压力评价和预测中的技术难题。该方法技术是以岩心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基础,以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流体力学和地质统计学为依据;以综合研究方法为主,与岩心实验、油藏描述、生产动态及油藏工程等方法结合,在剩余油成因分析、储层和流体变化特征、水淹层测井响应机理、测井响应特征及水淹级别定性识别方法研究基础上,通过岩心刻度、流动单元划分及约束,建立了单井评价和预测模型。对于不同条件的生产和注水井,提出了流量校正及产量匹分、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油层流体渗流的渗透率级差界限确定、边界条件处理、表外储层处理、相对渗透率类型划分及处理、动态预测模型参数调整等剩余油预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综合信息和相关资料,评价剩余油饱和度及压力变化,预测油藏内剩余油及压力分布规律。最后,利用该方法技术对油田试验区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预测油区内剩余油的分布。检验表明该预测剩余油的方法是可行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与地质及开发实际吻合很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生产测井资料评价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测井资料评价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水率的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剩余油饱和度确定
    1.1 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
    1.2 产水率模型
    1.3 应用效果分析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1 水淹模式分析
        (1) 均质韵律水淹模式。
        (2) 正韵律层水淹模式。
        (3) 复合韵律层水淹模式。
    2.2 三维地质建模
    2.3 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
3 结 论

(2)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测井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水平井概念
        1.1.2 水平井测井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水平井开发现状
    2.1 饶阳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和沉积特征
        2.1.3 区域油气藏开发建设情况
    2.2 区块水平井技术应用现状
    2.3 区块水平井井况对测井工艺的影响
        2.3.1 水平井中的流型
        2.3.2 区块水平井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井测井工艺技术研究
    3.1 水平井动态监测测井技术工艺方案优选
        3.1.1 输送工艺技术的确定
        3.1.2 产液剖面测井仪器研究开发与应用
        3.1.3 水平井饱和度测井仪器研究开发
    3.2 测井仪器地面数控系统设计与制作
    3.3 解释软件完善与优化
    3.4 其他相关设备工具配套
        3.4.1 多功能测井工程车配套
        3.4.2 地面井口设备
        3.4.3 水平井三层铠装多芯测井电缆
    3.5 产液剖面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3.6 水平井剩余油/含水饱和度分布规律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井测井技术应用分析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要求
        4.1.2 试验施工流程
        4.1.3 设备和仪器
    4.2 路36平11井试验与结果分析
        4.2.1 试验井基础数据
        4.2.2 试验井生产状况
        4.2.3 试验井轨迹剖面图
        4.2.4 目的及要求
        4.2.5 录取资料数据
        4.2.6 结果分析
    4.3 路36平3井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井基础数据
        4.3.2 试验井生产状况
        4.3.3 试验井轨迹剖面图
        4.3.4 目的及要求
        4.3.5 录取资料数据
        4.3.6 结果分析
    4.4 里107平1井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试验井基础数据
        4.4.2 试验井生产情况
        4.4.3 目的及要求
        4.4.4 录取资料数据
        4.4.5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West Karabulak油田主力区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淹层研究方法现状
        1.2.2 基于测井资料的剩余油研究方法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主要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油田概况
    2.2 地层与构造特征
    2.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1 岩心特征
        2.3.2 单井相分析
        2.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性特征
        2.4.2 物性特征
        2.4.3 储层非均质性
        2.4.4 储层含油性特征
    2.5 油藏类型、流体性质与温压系统
第3章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3.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
    3.2 岩心深度归位
    3.3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3.3.1 电阻率曲线特征
        3.3.2 自然电位曲线特征
        3.3.3 自然伽马曲线特征
        3.3.4 声波时差曲线特征
        3.3.5 补偿中子曲线特征
第4章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4.1 交会图法识别水淹层
        4.1.1 深电阻率与孔隙度曲线交会图
        4.1.2 深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值交会图
        4.1.3 深电阻率与深浅电阻率差异值交会图
    4.2 径向电阻率法识别水淹层
    4.3 曲线重叠法识别水淹层
    4.4 Fisher判别法识别水淹层
第5章 水淹层定量评价
    5.1 泥质含量模型
    5.2 孔隙度模型
    5.3 渗透率模型
    5.4 饱和度模型
        5.4.1 含水饱和度模型
        5.4.2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5 产水率模型
        5.5.1 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
        5.5.2 产水率模型
    5.6 水淹级别划分
    5.7 应用效果分析
第6章 水淹模式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6.1 水淹模式
        6.1.1 均质韵律水淹模式
        6.1.2 正韵律层水淹模式
        6.1.3 复合韵律层水淹模式
    6.2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利用产出剖面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
2轮南某区应用
    2.1束缚水饱和度计算
    2.2残余油饱和度计算
    2.3产水率系数m、n确定方法
    2.4油水黏度计算
    2.5现场应用
3技术拓展
4认识与结论

(5)基于PNN测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块地质特征
    2.1 地质特征
    2.2 储层特征
    2.3 气藏特征
第三章 饱和度测井基本原理
    3.1 PNN测井原理
    3.2 PNN测井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4.1 PNN测井解释方法对比研究
    4.2 PNN测井解释方法选取
    4.3 PNN测井解释各参数的确定
第五章 PNN测井解释模块开发
    5.1 解释模块运行流程
    5.2 解释模块主要功能
    5.3 PNN测井资料解释
    5.4 PNN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5.5 综合分析
第六章 水淹层识别和剩余油评价
    6.1 水淹层识别
    6.2 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Kumkol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思路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1.1 下白垩统
        2.1.2 上侏罗统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微构造分析
    2.3 沉积特征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沉积相标志
        2.3.3 沉积微相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储层物性特征
        2.4.3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2.5 油藏特征
        2.5.1 油藏类型和油水关系
        2.5.2 油藏压力和温度系统
        2.5.3 流体特征
第三章 油藏开发特征
    3.1 开发概况
        3.1.1 开发阶段
        3.1.2 开发现状
        3.1.3 油井构成
        3.1.4 水井构成
    3.2 水淹状况分析
        3.2.1 平面水淹状况
        3.2.2 纵向水淹状况
    3.3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剩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4.1.1 常规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4.1.2 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4.1.3 生产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4.1.4 计算结果对比
    4.2 剩余油分布特征
        4.2.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4.2.2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4.3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4.3.1 沉积微相
        4.3.2 沉积韵律
        4.3.3 隔夹层
        4.3.4 微构造
        4.3.5 断层
        4.3.6 注采井网
        4.3.7 其他因素
    4.4 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
        4.4.1 边缘相带型
        4.4.2 微构造高部位型
        4.4.3 封闭性断层遮挡处型
        4.4.4 注采井网不完善型
第五章 剩余油潜力区评价
    5.1 开发潜力分析
    5.2 潜力区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计算剩余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原理
    1.1 基本假设
    1.2 含水率与相对渗透率的关系
    1.3 相对渗透率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
    1.4 含水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2 关键计算参数的确定
    2.1 油、水粘度的确定方法
    2.2 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2.3 m、n值的确定
        2.3.1 m、n初始值的确定
        2.3.2 根据生产资料校正n值
        2.3.3 计算结果比较
3 结语

(10)高含水后期剩余油评价和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剩余油描述方法研究现状
    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1章 剩余油形成机理与测井特征分析
    1.1 剩余油形成机理
        1.1.1 宏观范围
        1.1.2 微观范围
    1.2 水淹层地质特征分析
        1.2.1 储层特征
        1.2.2 流体特征
    1.3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1.3.1 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1.3.2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第2章 剩余油描述的模型研究
    2.1 剩余油描述的数学模型
        2.1.1 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2.1.2 非均质条件下水驱油模型
        2.1.3 剩余油饱和度预测模型
    2.2 剩余油描述的属性模型
        2.2.1 厚度模型
        2.2.2 孔隙度和渗透率
        2.2.3 原始含油饱和度
    2.3 剩余油描述的动态模型
        2.3.1 生产数据
        2.3.2 监测数据
第3章 剩余油描述关键技术研究
    3.1 储层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确定
    3.2 相对渗透率确定方法
    3.3 流量匹分方法
        3.3.1 生产井流量匹分
        3.3.2 注水井流量匹分
    3.4 自动动态参数校正
第4章 剩余油描述软件开发
    4.1 软件设计
        4.1.1 所需数据
        4.1.2 软件流程
    4.2 软件适用条件
第5章 应用及效果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2 资料收集
        5.2.1 岩心分析及实验资料
        5.2.2 测井数据
        5.2.3 生产动态数据
        5.2.4 地质资料
    5.3 资料处理及相关模型建立
        5.3.1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5.3.2 基础井网原始含油饱和度模型
        5.3.3 对分层数据缺少有效厚度层的处理
        5.3.4 二、三次开发井网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反演
        5.3.5 边界条件处理
        5.3.6 地质模型建立
        5.3.7 基本参数确定
    5.4 剩余油评价和预测
    5.5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5.5.1 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
        5.5.2 层间剩余油分布分析特征
        5.5.3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6 研究结果现场应用情况
        5.6.1 现场措施验证情况
        5.6.2 与数模结果对比情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四、生产测井资料评价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水率的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J]. 高衍武,毛晨飞,赵延静,肖华,蔺敬旗,程亮. 测井技术, 2021(02)
  • [2]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测井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潇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West Karabulak油田主力区水淹层测井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毛晨飞.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利用产出剖面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J]. 李震,许思勇,王谦,李玉宁,靳敏刚,杨立华. 测井技术, 2016(03)
  • [5]基于PNN测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研究[D]. 陈猛. 长江大学, 2013(03)
  • [6]Kumkol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D]. 付焱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3)
  • [7]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计算剩余油的方法研究[J]. 赵当妮,李淑琴,冯伟,赵苓宇,秦芳,苗福全,谢利成. 石油化工应用, 2010(Z1)
  • [8]多层薄砂储层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J]. 杨为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4)
  • [9]水淹层剩余油分布的生产测井评价及挖潜方法[J]. 白建峰,卢继源,初凤先. 内江科技, 2007(06)
  • [10]高含水后期剩余油评价和预测方法研究[D]. 潘永泽. 大庆石油大学, 2006(12)

标签:;  ;  ;  ;  

一种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评价生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