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思考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思考

李建英

摘要: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思想政治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现行政治课教材在名称上重新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政治常识改成了政治生活,原来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也都改成了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设法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让政治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思考

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一文中说:“近十多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不足是只侧于认知,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视。”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思想政治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现行政治课教材在名称上重新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政治常识改成了政治生活,原来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也都改成了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设法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让政治课堂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大多采用抽象化以及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并且教学内容也多与生活实际脱节,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潜能的发展。“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作为新课改体系下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有价值的生活实例以及社会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时时关注社会以及生活,还能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政治教学向模拟现实生活方向发展呢?

一、挖掘政治素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着。其实政治教材内容虽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概念的传播,还应该看重经验活动带来的能力提高。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的客观知识外,还应该根据课程资源联系实际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关心社会。

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某些观点,通常教材中也会列举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很难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其实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就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挖掘生活中的政治材料,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在情境体验中参与生活

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单纯用理论去分析,很难使学生掌握,必须设定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关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也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建立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体验的主题是“我,朋友和生日礼物”。过程是这样的:每年当自己和一些好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国国都要和朋友们互送礼物。在选礼物的过程中,通过为四位朋友选生日礼物时所考虑的因素,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这四种消费心理阐示出来,并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这几种消费心理的形成及其性质分析。这样,学生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各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又对这几种消费心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而来,进而为继续学习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做好了铺垫。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成为感受、体验生活情境的主人,教师不必做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中、交流中,就可以轻松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三、在互动交流中理解生活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文化生活》讲述什么是文化时,教师就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你有文化吗?”学生听完就一阵哄笑,他们既摇头又点头,想说自己没文化,但自己又有文化;想说自己有文化,但自己好像又没有文化。最后不确定的说,有吧。“为什么说你有文化呢?”想了半天,因为我有数理化知识;因为有道德守纪律;因为我有素养。水到渠成,科学知识、道德观念、素养都属于文化;“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艺术节、过春节、看电视、上网、写作文。教者可以这样及时总结:1.文化从形式看:分为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2.文化从内容上看:分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言蔽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让思想政治课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

四、抓住契机,在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这句格言倡导了体验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方式变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适合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验教育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一种动态的教育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因此,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笔者在上完“依法纳税”这一内容后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1.小调查。(1)你们家纳税吗?(2)有哪些税?(3)大约一年纳多少税?(4)你纳过税吗?2.小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街头纳税义务宣传活动。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小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情景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多种亲历亲为的体验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即不仅教学生“何以为生”,更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中学政治课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去调查、去体验,以求在社会中感悟人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真谛。

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时,感觉政治文明,参与民主管理离生活很远,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民主生活的良机:针对全国上下关于钓鱼岛领土争端引发的爱国游行示威活动,让学生搜集图片,讨论分析,发表看法,总结整理:①爱国要理性,爱国要守法;②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事;③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高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一些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未必准确全面,在讨论中各种思想激烈碰撞,道理会水落石出,教师适时引导,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有很大意义。

总之,中学政治课教学要在实践中以生活化教学为抓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完善,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033200)

标签:;  ;  ;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