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19世纪早期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中“仅次于爱默生的重要人物”。他生前正式出版的著作不多,也没有引起人们及时的重视;但在去世以后,其人及作品、思想的影响力却由美国本土兴起,逐渐扩散到世界范围。他的传世之作《瓦尔登湖》(Walden,or Life in thewoods)的魅力至今不衰;他的政治著述《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阐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圣雄莫罕达斯·甘地(Mohandas Kalamchand Gandi)都接受了这一思想。梭罗的思想,随着金领导的美国的民权运动和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中“非暴力反抗”(non-violent protest)等轰轰烈烈的行动而流芳于世,引起了世界人民的瞩目。有关梭罗的研究在美国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相关的著述不胜枚举。而在中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有人阅读并欣赏梭罗。梭罗及其作品与中国发生接触以来,除了《瓦尔登湖》在中国的首译者徐迟外,包括张爱玲、林语堂、海子、苇岸、葛红兵、余杰,台湾的龙应台、朱天心等现当代作家,对他和他的作品都曾有过赏析或接受。而中国国内对梭罗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是从20世纪末才逐渐热起来的。从出版界和学术界两方面来看,对梭罗作品的译介和论述的流行也是近十年来的事。在此之前,梭罗的其它作品在中国不仅缺少中文译本,与他相关的研究更乏人问津。这位本来在中国名不见经传、较少人听说的美国作家,突然间便享有了明星般的待遇,而且就目前来看他在中国被认知的程度和影响力都有日渐上升的趋势。作为在中国被深入研究的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中的后起之秀,梭罗在中外文学关系领域,一时间引得上至著名学者、下至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颇能引发人对其深层原因的思考。梭罗和他的作品为我们呈现的价值是多重的。他对中国儒道思想的接纳是引发人们就中美文化关系探讨的首要线索;他先于当今思潮展示出的强烈的生态意识,使得后人推崇他的作品为“绿色圣经”;而最能凸显他的精神之本的,是他所倡导的亲近自然、简朴人生、崇尚道德、回归自我等理念,这些都成为现代人反思“物质与精神”矛盾的良方。2007年以前,国内外已经有众多梭罗爱好者和研究者撰文分析和批评过以上问题,视角涉及中美文学关系、影响研究、接受学、阐释学、生态伦理学等。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梭罗不一定是中国的文学研究视野中最显著的对象,但却切实具有被广泛剖析的价值。本文试将梭罗放置在比较文学的视域内,以其和中国所能具有的联系为契入点,总结前人对此问题的认识,发掘其中未曾被细致剖析的独特关系,揭示梭罗在中国被认识和被接受的方式,通过对梭罗与中国的关系的定位和阐释,彰显梭罗与中国在文学和其它领域的彼此解读与启发性,探索中西文化的汇通性。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前言部分先简要介绍了梭罗其人和其作品的情况,并分析了梭罗在中国的接受史和生命力。提出了梭罗在中国被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问题。第一章是对中国迄止于2007年对梭罗研究的范围与成果的综述,内容从对中国与梭罗相关的研究资料(包括:译介、评论、传记等)入手进行归类,同时对材料涉及的中国对梭罗的认知、研究以及已有的成果作简要的评述。第二章是由梭罗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接触、接纳切入,考察他接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后,融合西方宗教、哲学、文学精神中对于人的生存、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与中国儒家、道家一致的气质。本章侧重从论述梭罗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推进到求证梭罗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接受。最后,再从中国文学史中择取一位与梭罗无论在行为或在气质都很相似的作家——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借“隐逸”这条共性线索对两者展开平行比较,加深对梭罗和中国互识互证的认识。第三章谈梭罗在中国的传播与被接受。梭罗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冷到热的接受过程,无论是他在中国的知名度,还是他进入文学研究领域后产生的效果,其规律都基本符合由慢热到骤热的轨迹。所以,本章以梭罗在中国被译介和传播的历史和事实,剖析梭罗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传播与被接受之路中的深层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第四章主要采取个案的方式分析梭罗及其思想作品在中国语境中的被阅读与被阐释。本文共选择了四位在接受梭罗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家,结合他们的创作,透视他们对梭罗的认识、推介和接受。本章内容涉及对中国文学中乡土情结的理解、对人的关怀、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等,其中有关张爱玲对梭罗的认识和推介的细读可谓目前中国梭罗研究中的首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的经济学”[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荒野与文明:《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书写[J]. 汉字文化 2020(04)
- [3].聚焦《瓦尔登湖》的生态隐喻[J]. 英语广场 2020(24)
- [4].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瓦尔登湖》译者的适应与选择[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5].散评《瓦尔登湖》——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为例[J].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7(04)
- [6].人类永恒的精神圣地——评《瓦尔登湖》[J]. 出版广角 2018(03)
- [7].中美语文教材里的《瓦尔登湖》——例谈中美文本阅读价值的差异(上)[J]. 中学语文教学 2009(04)
- [8].守望心中的《瓦尔登湖》[J]. 唯实(现代管理) 2016(11)
- [9].《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分析[J]. 喀什大学学报 2016(05)
- [10].《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解读[J]. 文史博览(理论) 2016(11)
- [11].宁静的《瓦尔登湖》[J]. 中国邮政 2016(04)
- [12].与时光贴身而行——阅读《瓦尔登湖》的感悟[J]. 审计与理财 2016(09)
- [13].论《瓦尔登湖》的自然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意义[J]. 品牌(下半月) 2014(11)
- [14].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读《瓦尔登湖》有感[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5(05)
- [15].梭罗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解读——以《瓦尔登湖》为例[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16].从《瓦尔登湖》看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20)
- [17].从生态美学视角看梭罗的《瓦尔登湖》[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8].《瓦尔登湖》[J]. 文苑(经典美文) 2020(04)
- [19].你在湖边散步,没有带行李 读《瓦尔登湖》[J]. 厦门航空 2020(04)
- [20].整读:整本书阅读的起点——以《瓦尔登湖》教学为例[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18)
- [21].《瓦尔登湖》[J]. 视野 2019(08)
- [22].目光所不及之处——读《瓦尔登湖》有感[J]. 中华环境 2019(04)
- [23].让湖水洗涤心灵——读《瓦尔登湖》有感[J]. 读写月报 2019(Z1)
- [24].不浮不躁,自得欢喜——读《瓦尔登湖》有感[J].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2019(05)
- [25].夜读《瓦尔登湖》[J]. 当代人 2019(11)
- [26].诗意地栖居——《瓦尔登湖》教学设计[J]. 语文学习 2011(02)
- [27].感谢《瓦尔登湖》[J]. 教师博览 2010(03)
- [28].《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与文学创作之精神桥梁[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7)
- [29].漫步《瓦尔登湖》[J]. 文教资料 2013(04)
- [30].《瓦尔登湖》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分析[J]. 芒种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