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利用营养亲合群法和指纹图谱扩增技术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营养亲合群遗传分化以及各亲合群与生理小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旨在明确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种群分布、生理小种种类和营养亲和群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49个菌株可划为I、II、III三个类群,第一类群自身亲和,与7号小种标准菌株亲和,不与3号、8号小种标准菌株亲和,暂命名为VCG-xj1;第二、三类群自身亲和,与3号、7号、8号标准菌株均不亲和,暂命名为VCG-xj2和VCG-xj3,其中第一类群中的菌株,属于7号小种,分布于新疆各采样点,未知类群(II、III)零星分布。由此说明7号小种仍是新疆的优势小种,但也不排除存在其它小种的可能,这与1998年张莉、李国瑛等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也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说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群体结构基本稳定,但对未知的亲合群种类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生化技术,通过指纹图谱扩增分析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种群遗传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亲和群代表菌株与3号小种对照亲缘关系较远;而与7号、8号小种菌株对照的亲缘关系较近,与8号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这一点与前人所得结果有所差异。同一亲合群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遗传分化存在差异。Ⅱ组、Ⅲ组中的菌株与供试的其它菌株亲缘关系较远,菌株的归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此结合营养亲和群测定结果可知新疆仍以7号小种为优势小种,且不同菌株及亲合群间其遗传分化差异较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1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分布及危害状况2 棉花枯萎病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1 棉花枯萎病菌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理2.2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第二章 棉花枯萎病的调查及病原菌的鉴定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培养基1.2 样品的采集、分离和纯化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2. 结果与分析2.1 选择性 PEA 培养基分离结果2.2 单孢分离菌株的分离结果2.3 显色反应纯化鉴定结果2.4 一般形态学观察和生长观察鉴定结果3. 讨论第三章 营养亲和性测定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和标准菌株1.2 供试培养基1.3 nit 突变体的诱发1.4 nit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2. 营养亲和性测定2.1 自身亲和性测定2.2 营养亲和群的划分2.3 营养亲和群与生理小种的相关性测定3. 结果与分析3.1 突变体诱发与表型鉴定3.2 营养亲和性测定与营养亲和群划分3.3 营养亲合群与生理小种的对应关系4. 讨论第四章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1.2 培养基的种类1.3 仪器1.4 试剂的配制2. 基因组DNA 抽提与指纹扩增产物的检测2.1 菌体的培养2.2 基因组 DNA 的抽提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4 DNA 的指纹扩增3 结果与分析3.1 多态性 DNA 条带的筛选结果3.2 不同地区不同 VCG 群菌株间的指纹扩增图谱3.3 遗传进化关系结果分析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附表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新疆论文; 棉花枯萎病菌论文; 生理小种论文; 营养亲合群论文; 遗传分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