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彦[1](2021)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欣达[2](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魏靖[3](2021)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其持续发展需着力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需要契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技术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接壤国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发展的前沿地带。中职教育作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由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处于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与内陆发达城市相比较落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克服自身发展障碍,积极应对发展机遇背后的挑战,进一步推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M县唯一一所职业高级中学为个案,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展开研究。论文分为五章撰写,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第二章主要进行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阐述分析,在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维度,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所收集的资料对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赋分统计了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程度,绘制蛛网模型图,直观反映个案学校国际化发展现状,既肯定了该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取得成效,也发现了个案学校该阶段在办学中存在着国际化发展层次与实际办学实力不足、组织结构不适应、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在学生发展、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主要从经济、社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从经济层面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二是由于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从社会层面分析,主要由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二是公众观念歧视;三是升学和就业歧视。从学校层面分析,首先是由于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意识不强,其次是由于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最后是由于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从学生层面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第四章以个案学校存在的问题为基点,从国际化理念的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师资的培养、国际化发展思路的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成效的提高以及立足实际,将民族特色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丁园园[4](2021)在《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末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作为跨境教育衍生出来的新事物已经发展了30多年,国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发展空间。而广西地理位置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紧接着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与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签订等互惠政策的进行促使广西—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逐渐加速发展,而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中外合作办学,因此在这种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现如今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发展了将近10年,初具规模,但是在这种发展速度下,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例如,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如何打破单一化办学模式等等,因此本文对于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与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先对广西本科层次的高校进行基本现状调查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对G高校进行实践调查,进一步探究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梳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基本情况,第三章主要对广西高校进行现状分析,第四章总结广西高校目前在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剖析其原因,最后一章进行对策分析。笔者主要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对策分析。从政府层面,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办学结构;搭建运营高校联盟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服务机制。从高校层面,需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构建教学评价系统与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评价;促进跨文化沟通,推进中外方深度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办学规模。从社会层面,要鼓励社会第三方监督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成本负担;建立区域性中外合作办学数据库网络平台。
陈晓芸[5](2021)在《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Y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包班制”在国内受到的关注呈上升趋势。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变革,如开设综合课程、培养全科教师以及缩小班级规模等,都与“包班制”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为我国各个地区和学校进行“包班制”的试点和实验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国外小学一直处于主流地位的“包班制”来到具有强大文化背景的中国,要怎样实施?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本研究以在小学融合部实施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上海市Y学校为个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个案学校的包班制是如何实施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有哪些?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对包班制和中外合作教学领域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再从个案学校包班制的班级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入手,运用访谈法,对学校领导、中外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一手研究资料,同时结合案例法和观察法,对个案学校进行实地观察,对相关文件、记录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案例学校包班制实施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主要特点是包班制班级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班制课程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层重视对包班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个案学校在包班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包班制中外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分工不够明确,文化存在差异,沟通不够充分;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不够,评估政策不够系统;对包班教师的专业引领针对性不足等。基于分析,本研究提出的改进措施是明确包班教师的职责与分工,提升包班制工作效率;加强中外教师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升包班制中外教师的合作力;加快包班制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包班制评估体系;提高包班制中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并为包班制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陈宇[6](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何凯琳[7](2020)在《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信息化助力社会经济全方位创新,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国际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大学重要职能之一,是大学建设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既要以中国大地为根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与文化等领域,主动地与世界一流高校和教育机构增进交流合作,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力,增强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目前,与我国签订教育交流协议、支持互派留学生的国家已有180多个。2018年,我国1004所高等院校机构接收了 49万余名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以“学历学位互认、评价标准互通、教育经验互鉴”等方式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崭新局面,以此全面提升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积极实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推进全省教育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近十年努力,陕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得到较好发展。2017年陕西省共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学生总数约1.2万人,其中半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亚国家留学生心目中,陕西省是出国留学首选目的地之一,其人数和比重连续三年不断上升。但在调查中,发现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在质量、规模、地位方面明显落后于广东、江苏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省份,也与四川、湖北等省份存在显着差距,这里既有交流的机制、平台、制度问题,也有省属高校理念、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以国际交流合作为研究内容,面向陕西省属高校,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等理论基础上,明确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具体形式,梳理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总结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趋势。应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调研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归纳陕西省属高校在教育资源引进、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和学术交流与中外互访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实际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即通过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加大优质资源引进力度、打造科学合作办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内涵式留学生教育模式、丰富学术交流渠道,促进师生中外互访等途径。
李瑞[8](2020)在《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中国职教“走出去”实践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1)发展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教模式的同时,积极开展“本土化”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为新时期中国职教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走出去”,成为新时期职教国际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毋庸置疑,在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过程中,既有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职业院校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实现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政府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推动职教“走出去”,如此等等,都是亟待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从中国职教“走出去”的实践视角,从国际化发展层面,来探讨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采用历史和文献分析方法,通过调研和访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教的“本土化”探索、“走出去”的实践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系统论述。除绪论部分外,主要内容包括:(1)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教的“本土化”经历了:80年代试点德国“双元制”、90年代学习北美CBE课程、21世纪前10年引入澳大利亚“培训包”以及正在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四个阶段。职教的“本土化”发展,为新时期中国职教“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2)从教育援非视角,对21世纪以来中国职教“走出去”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剖析,认为中国对非职教援助为中非关系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项目缺乏针对性、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3)以浙江两所高职院校为个案,进行“走出去”方面的调研和访谈,在总结分析两所高职院校“走出去”的积极举措及其所取得经验和成就的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4)分析了当前我国职教“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职教“走出去”的最好契机。当然,中国职教“走出去“过程中尚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需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外派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等着手。(5)在策略层面,提出要建立职教“走出去”的制度框架,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建立外派教师激励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师资;克服冒进心理,防止“一阵风”“一窝蜂”走出去;加强理论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等。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吴文婷[10](2020)在《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国际化素养是参与跨文化交流、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创造性地解决国际问题的知识、技能、意识以及价值观等素质能力的综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世界公民,让其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是顺应全球化时势发展的关键。本科生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环境下成长的一代,理应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参与者,故需具有国际化素养。浙江省作为经济发展大省,为高校本科生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收集调查数据探究浙江省高校本科生的国际化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国内外学者在大学国际化以及学生国际化的现有研究中多注重思辨,缺乏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实证探索,对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实然分析较为薄弱。为探索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现实状况,本研究基于现有学者对国际化素养结构要素的分析,结合“冰山模型”,将本科生国际化素养从上至下依次划分为丰富的国际化知识、熟练的国际化技能、行动导向的国际化意识和多元共享的国际化价值观四个维度,依此构建测量维度。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搜集预调查数据,并进行项目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从而形成最终正式量表。正式调查时选取了6所高校,分为原985高校、省重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地方高校以及独立学院五个层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计发放850份问卷,回收问卷755份,其中有效问卷665份。通过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并基于结果讨论,研究发现:(1)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处于数值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价值观”和“意识”已处于平均值以上水平,但“知识”和“技能”尚一般,故仍待提高;(2)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在不同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并不都显着,国际化素养在家庭所在地、高校类型、学科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但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无显着性差异;(3)家庭资本量、学校支持度以及学生国际参与度均对本科生国际化素养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4)学校支持度、学生国际参与度以及家庭资本量可共同预测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并得出关于国际化素养的标准化回归方程式:本科生国际化素养=45.493+0.806*学校支持度+0.451*学生国际参与度+0.757*家庭资本量;(5)学校支持度、学生国际参与度作为中介变量作用于家庭资本量和本科生国际化素养之间,且学校支持度的中介效果要显着强于学生国际参与度。基于以上结论,为实质性提升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水准,高校应:(1)以学生为本,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提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2)为缩小不同家庭资本量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差距,应关照弱势家庭学生,从经济支持以及教育弥补上入手,强化对弱势家庭学生国际化素养培育的扶持;(3)推动师资国际化互动,系统增设国际化课程,从而强化高校为促进学生国际化素养发展的支持度;(4)为激发学生在国际化活动中的参与度,搭建“宽领域、多层次”的学生国际参与平台;(5)为促进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及时对素养养成过程进行反馈和纠偏,还应评估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阶段性水平。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推拉理论 |
三、知识流理论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
(五)推进境外办学 |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的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导向 |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一)年载文量分析 |
(二)核心作者分析 |
(三)团队-机构分析 |
(四)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及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
三、边境民族地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全球化理论 |
(一)全球化 |
(二)教育全球化 |
二、合作与竞争理论 |
三、蛛网模型理论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内容 |
一、衡量职业院校国际化维度 |
二、中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分析 |
(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
(二)组织机构的国际化 |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化 |
(四)师生队伍的国际化 |
(五)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氛围 |
(六)中外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 |
第三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个案选取的缘由 |
一、个案选取的依据 |
二、M县高级职业中学的发展概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特色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问卷及访谈的实施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一)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
(二)M 县职业高级中学国际化发展程度分析 |
三、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取得成效 |
(一)具备国际化办学理念 |
(二)组织结构具备一定国际化水准 |
(三)留学生数量多,就业质量好 |
(四)特色专业国际化明显 |
(五)学校教育及文化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氛围 |
第四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国际化办学实力不足 |
二、国际化发展层次不高 |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欠缺 |
四、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有待提高 |
五、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国际化 |
第二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层面 |
(一)地方经济落后 |
(二)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 |
二、社会层面 |
(一)社会认可度低 |
(二)M县职业高级中学留学生招生资质不明确 |
三、学校层面 |
(一)没有用好已经成熟的国际化发展条件 |
(二)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 |
(三)学校国际化师资不足 |
四、学生层面 |
(一)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
(二)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 |
第五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
(一)整体提高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识 |
(二)创新中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 |
二、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 |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二)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拓宽学生实训锻炼渠道 |
(三)打破校企合作地域限制,搭建国际化平台 |
三、提高师资素质,建设国际化队伍 |
(一)培养教师国际意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
(二)聘请优质外籍教师,打造师资培训基地 |
(三)坚持教师队伍“引进来、走出去”并举 |
四、拓宽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 |
(一)提高国际化办学主动性 |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
五、提高中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效 |
(一)积极与国外开展联合培训项目 |
(二)发挥“一带一路”东南亚职教联盟优势 |
六、坚持国际化与边境民族特色相结合 |
(一)契合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二)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坚持民族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硕博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其他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科研项目 |
致谢 |
(4)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
一、概念 |
二、类型 |
三、模式 |
四、原则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高校成本分担理论 |
第二章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 |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阶段 |
一、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萌芽期(20 世纪初—1949) |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停滞期(1950—1977)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兴起发展期(1978—至今) |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基本情况 |
第三章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
一、广西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
二、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动因 |
一、外部动因 |
二、高校动因 |
三、消费者动因 |
第三节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
一、办学规模 |
二、办学结构 |
三、办学模式 |
四、办学资源 |
第四节 广西G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现状-基于学生就读体验调查 |
一、G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
二、G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现状调查 |
第四章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现存问题 |
一、办学规模中的问题 |
二、办学结构中的问题 |
三、办学模式中的问题 |
四、办学资源中的问题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经济水平不高,影响办学规模与结构 |
二、中外教育理念相悖,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
三、跨文化障碍,影响教学质量 |
四、政府管理程序繁琐,影响政策落实到位 |
五、高校宣传方式单一,影响社会关注 |
六、中外方交流不频繁,影响国际化水平 |
第五章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广西区教育国际化理念,增强国际化意识 |
二、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 |
三、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四、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办学结构 |
五、搭建运营高校联盟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服务机制 |
六、坚持广西的办学特色,坚持主权意识 |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方式 |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构建教学评价系统与平台 |
三、促进跨文化沟通,推进中外方深度交流 |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办学规模 |
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全英文学习能力 |
第三节 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鼓励社会第三方监督办学 |
二、鼓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成本负担 |
三、建立区域性中外合作办学数据库网络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G 高校学生就读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 B G 高校学生就读体验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导 |
(二)对国际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
(三)个人关注和研究兴趣 |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外合作教学 |
(二)包班制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外合作教学研究综述 |
(二)包班制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Y学校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实施现状 |
一、Y学校包班制的发展概况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选择 |
二、Y学校包班制的实施现状 |
(一)包班制的班级管理 |
(二)包班制的课程教学管理 |
(三)包班制教师的培养措施 |
三、Y学校包班制主要特点 |
(一)包班制班级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包班制课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三)重视对包班教师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包班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包班制中外教师分工不够明确 |
(二)包班制中外教师沟通不够充分 |
二、包班制课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包班制课程内容统一性不够 |
(二)包班制课程评估的系统性不够 |
三、包班制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校内培训针对性不足 |
(二)校际之间的交流频率不高 |
第四章 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改进建议 |
一、优化包班制班级管理制度 |
(一)明确包班制中外教师的职责与分工 |
(二)提升包班制中外教师的跨文化合作力 |
二、完善包班制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
(一)加快包班制校本课程资源包的建设 |
(二)完善包班制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
三、加强学校对包班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
(一)学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内部培训 |
(二)学校寻找更具专业性的外部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留学和留学生 |
(二)来华留学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五、研究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省属高校 |
2.1.2 国际交流合作 |
2.1.3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高校职能理论 |
2.2.2 开放系统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重要政策与文件 |
3 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趋势 |
3.1 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充分体现 |
3.1.1 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征 |
3.1.2 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
3.1.3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
3.2 国际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建设的有力举措 |
3.2.1 是高校职能的重要内容 |
3.2.2 是提升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 |
3.2.3 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平台 |
3.2.4 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举措 |
3.3 国际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路径 |
3.3.1 创新交流合作的形式 |
3.3.2 明确交流合作的方向 |
3.3.3 肩负交流合作的使命 |
3.4 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趋势 |
3.4.1 从高校自发到政府引领 |
3.4.2 从传统模式到科技互联 |
3.4.3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
3.4.4 从“一对一”到“多对多” |
4 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调查及与外省比较 |
4.1 调研对象选取与调研提纲设计 |
4.1.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
4.1.2 调研提纲设计思路 |
4.2 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调研结果 |
4.2.1 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
4.2.2 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现状 |
4.2.3 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现状 |
4.2.4 学术交流与中外互访现状 |
4.3 与广东、江苏、四川、湖北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比较 |
4.3.1 中外合作办学数量比较 |
4.3.2 师资国际交流情况比较 |
4.3.3 接收留学生数量比较 |
4.3.4 学术科研国际交流比较 |
5 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不足及成因 |
5.1 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 |
5.1.1 现行教育理念国际化程度不高 |
5.1.2 现行国际化课程缺乏总体设计 |
5.1.3 目前高校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
5.1.4 培养目标需契合国际化发展需要 |
5.2 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方面 |
5.2.1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低、监管不力 |
5.2.2 联合培养体系不完善、不平衡 |
5.3 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 |
5.3.1 国际教育思想意识相对滞后 |
5.3.2 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亟需改善 |
5.3.3 留学生管理制度有待科学化 |
5.4 学术交流与中外互访方面 |
5.4.1 相关政策制度保障不完善 |
5.4.2 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较低 |
6 陕西省属高校开拓国际交流合作对策建议 |
6.1 理念接轨国际,优质资源共享 |
6.1.1 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 |
6.1.2 明确国际化课程体系 |
6.1.3 注入国际化师资力量 |
6.1.4 设立国际化培养目标 |
6.2 合作办学科学化,联合培养体系化 |
6.2.1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科学性 |
6.2.2 优化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
6.3 实现留学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
6.3.1 将留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发展战略 |
6.3.2 关注文化背景,提升教学质量 |
6.3.3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留学生结构 |
6.3.4 推进留学生教学管理服务趋同化 |
6.4 提升学术交流,促进中外互访 |
6.4.1 全面展开学术交流科研合作 |
6.4.2 增加在校师生中外互访机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中国职教“走出去”实践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有关职业教育“本土化”方面的研究 |
2.有关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
3.有关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教育本土化 |
2.职业教育国际化 |
3.职业教育走出去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教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 |
(一)20世纪80年代:引入并试点德国“双元制” |
(二)20世纪90年代:学习借鉴北美CBE课程 |
(三)本世纪前10年:澳大利亚“培训包”进入中国 |
(四)近几年:积极倡导和实施“现代学徒制” |
(五)本章小结 |
三、21世纪以来中国职教“国际化”发展:教育援非视角 |
(一)在非洲援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
(二)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
(三)向非洲教育机构提供教学设施和学习用品 |
(四)本章小结 |
四、中国职教“走出去”个案研究:以浙江两所高职为例 |
(一)金职院:主动“走出去”,对接“国际化” |
1.金职院“走出去”的背景与国际化发展现状 |
2.金职院“走出去”的主要举措 |
(二)宁职院:依托援外培训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
1.宁职院“走出去”背景和国际化发展概况 |
2.宁职院“走出去”的主要举措 |
(三)本章小结 |
五、中国职教“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面临的新机遇 |
1.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职教合作提供机制性保障 |
2.“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中外职教合作带来新动力 |
3.实现“民心相通”需要职教发挥更大功能 |
4.大批企业“走出去”带来对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 |
(二)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面临的主要挑战 |
1.部门分割问题突出,尚未建立教育“走出去”的协调机制 |
2.海外教育资源比较分散,需发挥整体优势才能扩大影响力 |
3.外派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4.相关制度尚不配套,经费保障尚未建立 |
(三)本章小结 |
六、新时期中国职教“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
(一)中国教育“走出去”,职业教育“宜先行” |
(二)构建职教“走出去”的制度框架,发挥资源互补优势 |
(三)建立外派教师激励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师资 |
(四)克服冒进心理,防止“一阵风”“一窝蜂”走出去 |
(五)加强理论研究,凝聚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 |
(六)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实践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大学国际化 |
2.本科生国际化素养 |
3.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
(四)理论基础 |
1.学生发展理论 |
2.“冰山模型”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1.国际化素养 |
2.本科生国际化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路径 |
(四)量表开发 |
1.量表设计 |
2.项目分析 |
3.效度分析 |
4.信度分析 |
5.量表形成 |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
(一)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
(二)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总体状况 |
(三)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差异分析 |
1.背景变量 |
2.家庭资本量 |
3.学校支持度 |
4.学生国际参与度 |
(四)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相关分析 |
1.家庭资本量与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相关性 |
2.学校支持度与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相关性 |
3.学生国际参与度与其国际化素养的相关性 |
(五)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回归分析 |
1.自变量与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2.自变量与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中介效应分析 |
三、讨论、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一)对结果的讨论 |
1.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及各维度现状 |
2.背景变量对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影响 |
3.家庭资本量对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影响 |
4.学校支持度对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影响 |
5.学生国际参与度对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影响 |
(二)研究结论 |
(三)政策性建议 |
1.提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广度和深度 |
2.加强弱势家庭学生国际化素养培育的扶持 |
3.强化“教师+课程”相结合的学校支持程度 |
4.搭建“宽领域、多层次”的学生国际参与平台 |
5.评估本科生国际化素养的阶段性发展水平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个案研究[D]. 李淑彦. 西南大学, 2021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D]. 魏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园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Y学校为例[D]. 陈晓芸.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陕西省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 何凯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8]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中国职教“走出去”实践与策略研究[D]. 李瑞.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浙江省本科生国际化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吴文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