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黄微球菌论文-李云琪,王宇辉,李小锦,孙健鹏,景凤霞

藤黄微球菌论文-李云琪,王宇辉,李小锦,孙健鹏,景凤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藤黄微球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藤黄微球菌,Rpf,细菌,分离

藤黄微球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琪,王宇辉,李小锦,孙健鹏,景凤霞[1](2019)在《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土壤细菌可培养物种分离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培养基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3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以了解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细菌可培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在改良的VL55培养基中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采自河北涞水县上港村、青海叁江源和云南无量山3个地区的3份土壤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分析培养基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河北土壤中不添加Rpf因子的对照组分离得到5个属,添加Rpf因子的实验组分离得到8个属;青海土壤中对照组分离得到2个属,实验组分离得到6个属;云南土壤中对照组分离得到6个属,实验组分离得到8个属.表明添加藤黄微球菌Rpf因子的实验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物种较对照组丰富.其中,青海叁江源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BUM200161与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IAM14316~T亲缘关系最近,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3%,可能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潜在的新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乐群,曹岚[2](2018)在《对采用藤黄微球菌为发酵菌种的腐乳质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采用藤黄微球菌为发酵菌种的腐乳生产工艺过程,分析了原材料在生产时对产品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工艺流程中的核心部分提出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腐乳生产工艺的优点来优化采用藤黄微球菌为发酵菌种的腐乳生产工艺的操作要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8年08期)

魏官云[3](2018)在《果蝇免疫响应藤黄微球菌刺激的动态TF-miRNA-lncRNA-gene调控网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非编码RNA的深入研究,发现各类非编码RN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特别是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各种生理过程中执行着复杂多样的调控功能。免疫系统的稳态是生物体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免疫应答过度激活或不足都会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免疫系统的稳态需要受到精确的调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和lncRNA在免疫稳态的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lncRNA、miRNA和基因是如何协同精密调控免疫稳态的机制仍不清晰,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其便捷的遗传可操作性、完备的基因组注释以及丰富的突变株种类,为研究果蝇先天免疫响应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果蝇Toll和Imd信号通路分别与哺乳动物TLR和TNF-α信号通路高度同源,揭示了果蝇与哺乳动物在先天免疫调控途径上存在着共同的进化起源。因此,系统开展“TF-miRNA-lncRNA-gene”调控网络在果蝇先天免疫响应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果蝇自身免疫稳态的维持机制,而且对深入理解哺乳动物先天免疫响应的调控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论文围绕“TF-miRNA-lncRNA-gene”调控网络在果蝇先天免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对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刺激果蝇雄成虫3、12和24小时(hour,h)后的样本进行了 RNA-seq和smallRNA-seq;开发了 lncRNA和miRNA预测流程;获得了一批潜在的果虫蝇新lncRNA和新miRNA;构建了“TF-miRNA-1ncRNA-gene”免疫调控网络,揭示了动态“TF-miRNA-lncRNA-gene”调控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在果蝇先天免疫响应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蝇免疫响应M.luteus刺激过程中miRNA、lncRNA、基因呈现出显着的动态变化特征,差异表达的基因和lncRNA的数量在12 h达到峰值,而差异表达的miRNA却在24 h最多。这些结果表明,动态的miRNA和lncRNA表达可能在果蝇免疫响应中扮演十分关键的调控作用。2.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不同的信号通路,包括Toll和Imd等免疫信号通路,以及其它非免疫信号通路,表明不同信号通路的协同在激活果蝇免疫响应和维持稳态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大量的免疫相关基因在3和12 h表达上调,而在24 h则下调,暗示果蝇免疫响应的早期(3,12 h)需要一些基因被快速转录,而另外一些基因需要被抑制来激活免疫响应,同时免疫响应后期(24h)大量的基因需要被下调以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3.lncRNA互信息表达关联网络和miRNA互信息表达关联网络的结果分析表明,非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能够同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相互关联形成特定的lncRNA/miRNA表达簇,不同的lncRNA/miRNA关联簇能够富集到不同生物学通路中执行特定的功能。4.构建了 TF-miRNA-lncRNA-gene动态调控网络,网络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果蝇免疫响应中存在着不同信号通路之间的cross-talk;lncRNA和miRNA能够协同调控不同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激活果蝇免疫响应和维持稳态。此外,基于TF-miRNA-lncRNA-gene动态调控网络识别了一批可能参与果蝇免疫响应的新基因和非编码RNA调控因子。5.进一步对TF-miRNA-lncRNA-gene动态调控网络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模体挖掘研究,结果表明miRNA协调调控不同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来促进或者抑制果蝇的先天免疫应答;miRNA与TF共调控在果蝇免疫响应中能持续地发挥调控作用,揭示miRNA与TF共调控模体在果蝇免疫响应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lncRNA与TF调控模体则更倾向于在果蝇免疫响应的早期参与促进基因表达的调控。总之,本论文揭示了在果蝇免疫响应过程中TF、miRNA、lncRNA、gene能够紧密协同形成动态调控网络参与果蝇免疫响应和免疫稳态的维持。其中miRNA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的基因参与果蝇先天免疫响应和维持稳态,揭示miRNA是果蝇免疫响应中的关键性调控因子;而lncRNA能够在果蝇免疫早期(3,12 h)直接调控基因表达参与果蝇先天免疫的调控,其更倾向于激活免疫响应;特别是非编码RNA(lncRNA,miRNA)能够广泛地与TF协同形成动态TF-miRNA-lncRNA-gene调控网络对果蝇免疫响应进行调控,揭示了果蝇先天免疫响应和稳态维持的复杂调控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果蝇自身免疫稳态维持的复杂机制,而且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哺乳动物免疫响应的调控机制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8)

陈金红,徐露,马力,吕志强[4](2017)在《过氧化氢酶在豌豆蚜抵御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氧化胁迫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细菌-过氧化氢酶-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叁者之间的关系,探索过氧化氢酶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体外培养结合菌落计数的方法检测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染豌豆蚜后在蚜虫体内的增殖;分别用微孔板荧光检测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豌豆蚜之后,蚜虫体内H_2O_2水平和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RNA干扰技术对豌豆蚜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进行沉默,并检测沉默后感染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的豌豆蚜体内H_2O_2浓度和细菌数目以及豌豆蚜存活率。【结果】藤黄微球菌感染12 h后,豌豆蚜体内H_2O_2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大肠杆菌感染12 h后,豌豆蚜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水平上升,但H_2O_2水平无明显变化。沉默过氧化氢酶基因后,感染藤黄微球菌导致豌豆蚜体内H_2O_2含量在12 h显着上升,细菌数目在24 h约为对照组的一半,但对豌豆蚜存活率无影响;而过氧化氢酶基因沉默并未引起感染大肠杆菌的豌豆蚜体内H_2O_2水平、细菌数目以及豌豆蚜存活率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过氧化氢酶参与豌豆蚜对藤黄微球菌的防御过程,但不是该防御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而针对大肠杆菌感染,豌豆蚜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应对。(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岑培培,何艳萍,李菲菲,曹良,陈小燕[5](2017)在《二苯羧酸类稀土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抑制作用的微量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4例二苯羧酸类稀土配合物:[Re_2(oba)_3(H_2O)_5]·H_2O[Re=La(1)、Ce(2)、Sm(3)、Er(4)](oba=4,4'-二羧基二苯基醚),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表明,4例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采用微量热法,实时跟踪监测4种目标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的抑制作用,得到了热谱曲线。依据热动力学模型对热谱曲线进行解析,计算了生长和抑制过程的热动力学函数,在不同浓度配合物存在时,获得了细菌生长速率常数(k)、最大产热功率(P_(max))、传代时间(t_G)以及抑制率(I)等参数。结果表明,4种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依次为:[Er_2(oba)_3(H_2O)_5]·H_2O(4)>[Sm_2(oba)_3(H_2O)_5]·H_2O(3)>[Ce_2(oba)_3(H_2O)_5]·H_2O(2)>[La_2(oba)_3(H_2O)_5]·H_2O(1)。(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7年05期)

张秀敏,景凤霞,王海强,赵若玮,张艳芬[6](2016)在《藤黄微球菌rp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结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的性质,用自行设计的引物,以藤黄微球菌ACCC4101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rpf基因.随后,构建pET-28a(+)-rpf表达载体,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并以克隆测得的rpf基因核酸序列为基础,对Rp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疏水性、信号肽、磷酸化位点、叁级结构以及结构功能域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rpf基因与文献报道的藤黄微球菌IAM 14879 rpf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69.72%;该rpf基因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Rpf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3.44%.在E.coli 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Rpf目的蛋白.初步了解了Rpf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解释了Rpf蛋白能够使细菌复苏并促进其生长的理论,为进一步探讨Rpf蛋白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高晨,张拴力,李莹,扈士海,贺进田[7](2016)在《藤黄微球菌培养基优化及其对乳酸链球菌素浊度分析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效价一般以藤黄微球菌作为指示菌,可采用浊度法定量测定.在实验中发现,藤黄微球菌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导致效价测定结果偏差较大.因此,通过单因素设计和正交设计对藤黄微球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K_2HPO_4可显着延长藤黄微球菌的对数生长期,而MgSO4促进藤黄微球菌生长的作用较弱.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测定Nisin效价,实验周期可明显缩短,测定结果偏差小、准确度高,Nisin的效价测定方法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曹良[8](2016)在《稀土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抑制作用的热动力学分析及其配方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对常用的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因此制备新型高效、低毒病原菌的抑菌剂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迫在眉睫。基于稀土盐和二苯羧酸类配体的抑菌活性,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采用水热法和溶液法,以4,4'-二羧基二苯基砜(H2SDBA)为配体,在稀土金属的协同作用下,合成六种Ln-H2(SDBA)配合物;以4,4'-二羧基二苯基醚(H2OBA)为配体与稀土盐反应,合成八种Ln-H2(OBA)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TG-DTG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微量热法,实时跟踪监测上述制备的稀土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生长代谢的抑制作用,获得热谱图。通过热动力学模型对热谱图进行解析,计算出生长和抑制过程的各种热动力学函数,得到细菌生长速率常数(k)、最大产热功率(Pmax)、传代时间(TG)以及抑制率(I)等热动力学参数。揭示配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晰配合物结构和抑菌效果间的相互关系,抑菌配合物作用机理。以配合物[Sm2(SDBA)3(H2O)4(DMF)2]·H2O为代表,通过微量热实验对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等助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筛选,组建抑菌剂基础配方。最终确定抑菌剂基础配方的组成及摩尔含量:配合物0.2%,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5%,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5%,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2.0%,DMF 25%-40%,水补足100%。本论文为此类配合物抑菌剂的研究提供热力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为功能配合物农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6-03-01)

陈曦,李国林,陈梦玉,冯镇,龙明秀[9](2015)在《一株藤黄微球菌高密度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细菌发酵型腐乳生产菌株——藤黄微球菌(M.luteus)KDF2的菌数,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和采用单因子试验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1.57g/L;蛋白胨∶酵母浸粉为1∶1为32.13g/L;磷酸氢二钾为8.09g/L,在此条件下,藤黄微球菌(M.luteus)KDF2菌落总数为4.79×109 cfu/mL。优化藤黄微球菌(M.luteus)KDF2的培养条件为最适温度30℃;pH 8.0;装液量50 mL/250 mL;振荡频率150r/min;最终的活菌数5.42×109 cfu/mL。此研究成果为缩短腐乳后酵周期及直装腐乳发酵工艺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5年12期)

陈曦[10](2014)在《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KDF2及其胞外蛋白酶KRP2在腐乳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乳作为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的典型代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在腐乳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仍存在质量不稳定和发酵周期过长等问题。明晰发酵剂菌株的发酵特性与在腐乳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并筛选出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生产菌株,通过纯菌接种来生产腐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克东腐乳是我国典型的细菌发酵型腐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技术研究了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KDF2的菌株特性;利用酶学技术研究了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胞外蛋白酶KRP2的酶学性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作为发酵剂制备克东腐乳;利用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胞外蛋白酶KRP2进行酶法制备克东腐乳,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最后利用发酵工程技术,优化了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过程参数,为酶法和纯菌接种发酵克东腐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菌株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生长pH为8.0,对7%的NaCl和13%的乙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对藤黄微球菌(M. luteus) KDF2胞外蛋白酶KRP2的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佳催化温度为40℃,最佳催化pH为9.0,对9%的NaCl和口8%的乙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金属离子Mg2+和Ca2+可显着增强该酶的活性。以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为发酵剂,对不同发酵时期的腐乳样品中水分、总酸、氨基态氮、多肽、游离氨基酸以及腐乳质构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M.luteus)KDF2制备腐乳发酵90d,水分含量、酸度和氨基态氮分别为59.3%(<72.00%)、0.6512g/100g腐乳(≤1.2g/100g腐乳)和0.5023g/100g腐乳(≥0.45g/100g腐乳),均达到红腐乳行业标准;就多肽变化而言,发酵90d主要峰出现在8.979min、19.977min、20.268min、23.631min和27.962min,总峰面积为45800mAUxs;发酵90d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78.3mg/100g腐乳,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49.8mg/100g腐乳,其中呈鲜味的谷氨酸含量最多,其次为呈甜味的赖氨酸;发酵90d硬度为200g,黏着度为32gseco将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胞外蛋白酶KRP2应用于腐乳的制备中,对不同发酵时期的腐乳样品中水分、总酸、氨基态氮、多肽、游离氨基酸以及腐乳质构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腐乳发酵120d,水分含量、酸度和氨基态氮分别为70.3%(<74.00%)、2.0286g/100g腐乳(≤1.3g/100g腐乳)和0.3618g/100g腐乳(≥0.35g/100g腐乳),其中水分和氨基态氮达到白腐乳行业标准,而总酸未达到白腐乳行业标准;就多肽变化而言,发酵120d主要峰出现在12.689min、12.874min、18.354min、24.537min、28.179min和29.532min,总峰面积为20297.4]mAU×s;发酵120d腐乳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14.8mg/100g腐乳,必需氨基酸含量为76.6mg/100g腐乳,其中呈苦味的甲硫氨酸高出其阈值最多,其次为呈甜味的赖氨酸;发酵120d腐乳样品硬度为450g,黏着度为33gsec。响应面法优化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培养基配方以及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为11.57g/L;蛋白胨:酵母浸粉=1:1为32.13g/L;,磷酸氢二钾为8.09g/L,在此条件下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菌落总数为4.79x109CFU/mL。优化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的培养条件为最适温度为30℃;pH为8.0;装液量为50mL/250mL;振荡频率为150r/min,最终的活菌数为5.42×109CFU/ml。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可知,藤黄微球菌(M.luteus) KDF2适宜作为发酵剂应用于腐乳的生产;而藤黄微球菌(M.luteus)KDF2蛋白酶KRP2,不适合以单酶的形式应用于腐乳的生产,但可作为腐乳用酶制剂,将腐乳酿造过程中的酶系集中制备,应用于腐乳的酶法生产中。(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藤黄微球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分析了采用藤黄微球菌为发酵菌种的腐乳生产工艺过程,分析了原材料在生产时对产品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工艺流程中的核心部分提出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腐乳生产工艺的优点来优化采用藤黄微球菌为发酵菌种的腐乳生产工艺的操作要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藤黄微球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琪,王宇辉,李小锦,孙健鹏,景凤霞.藤黄微球菌Rpf因子对土壤细菌可培养物种分离效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乐群,曹岚.对采用藤黄微球菌为发酵菌种的腐乳质量的探讨[J].中国调味品.2018

[3].魏官云.果蝇免疫响应藤黄微球菌刺激的动态TF-miRNA-lncRNA-gene调控网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陈金红,徐露,马力,吕志强.过氧化氢酶在豌豆蚜抵御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氧化胁迫中的作用[J].昆虫学报.2017

[5].岑培培,何艳萍,李菲菲,曹良,陈小燕.二苯羧酸类稀土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抑制作用的微量热研究[J].应用化学.2017

[6].张秀敏,景凤霞,王海强,赵若玮,张艳芬.藤黄微球菌rp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结构预测[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高晨,张拴力,李莹,扈士海,贺进田.藤黄微球菌培养基优化及其对乳酸链球菌素浊度分析方法的改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曹良.稀土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抑制作用的热动力学分析及其配方组建[D].宁夏大学.2016

[9].陈曦,李国林,陈梦玉,冯镇,龙明秀.一株藤黄微球菌高密度培养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5

[10].陈曦.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KDF2及其胞外蛋白酶KRP2在腐乳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标签:;  ;  ;  ;  

藤黄微球菌论文-李云琪,王宇辉,李小锦,孙健鹏,景凤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