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钢琴协奏曲的重要代表作,这首协奏曲磅礴的气势,优雅的音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让我们记住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痛苦和深重灾难,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不挠的精神。钢琴协奏曲“黄河”在“文化大革命”中诞生,吸收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黄河大合唱》中的音乐素材,20世纪中后期由刘庄、殷承宗、盛礼洪、储望华、许斐星和石叔诚六人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具有创造性的方法,使用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形式,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传统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船夫号子,它不仅激起着火红时代的人们,更震撼着今天的我们。从诞生到今天,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演奏,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钢琴协奏曲中演奏最频繁,影响最广的作品。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印刷无法统计外共印制了数万份。2000年约20000本,2001年印数为9000本;2006年印数为11100本。根据北美版权局的统计管理记录唱片与CD在海外的销量超过1000万张。同时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使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历史价值,不仅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也感动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本文通过对《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背景、曲式结构、音乐形象以及演奏技法进行分析,旨在使从事音乐研究或音乐演奏人员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和艺术内涵,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