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与纳米Au耦合效应及其对染料电池改性的研究

光子晶体与纳米Au耦合效应及其对染料电池改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第三代太阳能技术的主角之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不同于传统晶硅电池,具有成本低,质量轻,原料充足,在弱光下也能工作等优点。除CIGS(CuInGaSe)、CdTe和非晶/微晶硅等几种已开始规模生产的薄膜电池外,由瑞士M. Gr?tzel教授的研究小组研发出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以其丰富廉价的原料,简易的制作引起众多关注。它以多孔二氧化钛电极代替平板电极,并引入金属钌(Ru)的联吡啶配合物染料作为受光子激发产生自由电子的给体,使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1%。二氧化钛作为染料太阳能电池(DSSC)的阴极材料,不仅是吸收太阳光的关键部件,而且还承担着作为染料分子载体和接收并传导电子到电池阴极端的功能。因此二氧化钛电极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既关系着电池的光电转化率又影响光吸收率。另一方面,由S.John和E.Yablonoviteh提出的光子晶体将介电材料在空间中作周期排列,以改变光在其间传播的光的性质。近来,将具有规整光子晶体结构的TiO2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开始引起关注,有报道称,高度有序纳米阵列电极材料有利于增强光的吸收。本课题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光子晶体结构薄膜用于突破染料太阳能电池(DSSC)有限吸光度的瓶颈,用具有有序大孔结构的TiO2薄膜作为电极,并且在其表面用Au NPs修饰。理论分析推断,由于纳米Au粒子由于具有表面等离子效应(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光子晶体TiO2中周期的电磁场分布与Au NPs相互耦合谐振,可以增强Au NPs对其附近的光能的吸收,这样能促进受激光子参与光电转化并从电介质中电子给体上的电子经过染料分子和Au NPs而进入半导体,因此增强光吸收和光电转化效率。我们首先用模板法制备这种结构的电极薄膜,而后检测其光学和电学特性。在蛋白石结构正模板的制备过程中,本文运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具有单一粒径的聚苯乙烯(PS)胶体微球;然后,用垂直沉积法成功地制备了微球粒径在200230nm,厚度在24μm的光子晶体正模板。在利用正模板拓扑光子晶体结构TiO2薄膜的实践中,本课题利用垂直沉积法将PS乳胶微球自组装于FTO玻璃上形成胶态晶体薄膜作为光子晶体结构正模板,在微球的间隙渗入钛酸正丁酯的乙醇溶液,通过溶胶-凝胶形成二氧化钛-聚苯乙烯复合材料,最后利用450℃高温烧结,成功制备了大面积FCC排列、孔径在150nm220nm、分布均匀的TiO2大孔径的反蛋白石结构光子晶体。为优化表面结构,我们自创了一种“三明治”填充法,并且根据不同制备条件得到产物的SEM照片,XRD衍射花样和TGA曲线分析了胶体填充、陈化、烧结中不同因素的影响,综合比较结果优化了制备工艺。为实现纳米Au粒子对电极的修饰,则采用柠檬酸钠还原四氯金酸(HAuCl4)制备粒径在10nm100nm的纳米Au粒子,并通过溶液挥发法将10nm20nm的纳米Au自组装于反蛋白石结构的TiO2薄膜之上。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观察了纳米Au粒子的形态以及它们在TiO2薄膜上的分布状况,证明粒径在10nm、20nm左右的Au NPs的单一性与稳定性较好。最后用全光谱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掺Au前后薄膜的吸收光谱,证明掺Au后的TiO2薄膜拓展了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说明纳米Au粒子掺杂在电池光吸收的应用中具有应用潜力。应用前面制备的Au NPs修饰的具有反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TiO2薄膜,敏化后作为电极组装成染料敏化电池(DSSC),测量了电池的I-V响应曲线,并计算其电学参数。实验证明光子晶体结构的TiO2比另一个作为参照的普通结构TiO2电极的Isc(短路电流)提高了150%,并且掺Au后具有更佳的FF(填充因子),其效率也提高了2倍,证明该新型电极具有增强光吸收和改善电池效率的潜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导言
  • 1.0.1 太阳能电池简介
  • 1.1 染料敏化电池
  • 1.1.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简介
  • 1.1.2 DSSC 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薄膜作为电极的要求'>1.1.3 DSSC 用TiO2薄膜作为电极的要求
  • 2薄膜电极的制作方法'>1.1.4 TiO2薄膜电极的制作方法
  • 2多孔膜的改性'>1.1.5 纳米TiO2多孔膜的改性
  • 1.2 光子晶体概述
  • 1.2.1 光子晶体概念
  • 1.2.2 光子晶体原理
  • 1.2.3 光子晶体发展历史
  • 1.2.4 光子晶体的理论分析方法
  • 1.2.5 光子晶体的应用
  • 1.2.6 光子晶体的制备
  • 1.3 本课题内容
  • 1.3.1 本实验实设计思路
  • 2电极的结构改进'>TiO2电极的结构改进
  • Au NPs 修饰电极
  • 2 和Au NPs 改进电池效率'>综合光子晶体结构TiO2 和Au NPs 改进电池效率
  • 2耦合Au NPs 作为电极的工作原理'>1.3.2 光子晶体TiO2耦合Au NPs 作为电极的工作原理
  • 1.3.3 论文内容和结构设计
  • 1.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S 微球的合成与光子晶体正模板的自组装
  • 2.1 实验方法原理
  • 2.1.1 PS 微球的合成
  • 乳液聚合理论综述
  • 无皂乳液聚合
  • 乳液聚合产物的影响因素
  • 2.1.2 PS 光子晶体正模板的自组装
  • 自主装法的概述和分类
  • 垂直沉积法原理
  • 垂直沉积法影响因素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PS 小球的合成
  • 2.2.3 PS 小球的自组装制备胶体晶体薄膜
  • 2.2.4 PS 光子晶体薄膜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S 光子晶体薄膜的宏观形态
  • 2.3.2 PS 光子晶体薄膜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 2.3.3 PS 光子晶体薄膜的SEM 照片
  • 2.3.4 PS 光子晶体薄膜的吸光度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晶体薄膜的制备'>第三章 反蛋白石结构TIO2晶体薄膜的制备
  • 3.1 实验方法原理
  • 2的理论综述'>3.1.1 模板法制备有序大孔TiO2的理论综述
  • 2微结构要素'>3.1.2 TiO2微结构要素
  • 2薄膜的影响因素'>3.1.3 制备TiO2薄膜的影响因素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2溶胶的制备与陈化'>3.2.2 TiO2溶胶的制备与陈化
  • 2薄膜的烧结'>3.2.3 锐钛矿型TiO2薄膜的烧结
  • 2薄膜的表征与测试'>3.2.4 TiO2薄膜的表征与测试
  • 3.3 主要结果与讨论
  • 2薄膜的SEM 表征'>3.3.1 TiO2薄膜的SEM 表征
  • 2薄膜烧结的失重分析'>3.3.2 TiO2薄膜烧结的失重分析
  • 2薄膜的XRD 分析'>3.3.3 TiO2薄膜的XRD 分析
  • 2薄膜的吸收及反射特征谱'>3.3.4 TiO2薄膜的吸收及反射特征谱
  • 3.4 其它结果与讨论
  • 2薄膜制作中的常见问题'>3.4.1 TiO2薄膜制作中的常见问题
  • 2薄膜制作工艺的讨论'>3.4.2 关于TiO2薄膜制作工艺的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薄膜上组装'>第四章 纳米AU 颗粒的合成与在TIO2薄膜上组装
  • 4.1 实验方法原理
  • 4.1.1 纳米Au 粒子的合成
  • 2薄膜表面自组装AuNPs'>4.1.2 在TiO2薄膜表面自组装AuNPs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柠檬酸钠法制备AuNPs
  • 2上自组装AuNPs'>4.2.3 溶剂挥发法在TiO2上自组装AuNPs
  • 4.2.4 AuNPs 的表征
  • 2表面组装AuNPs 的研究'>4.2.5 在TiO2表面组装AuNPs 的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uNPs 的TEM表征
  • 4.3.2 不同粒径 AuNPs 的吸收光谱
  • 2被AuNPs 修饰后的宏观表征'>4.3.3 TiO2被AuNPs 修饰后的宏观表征
  • 2被AuNPs 修饰后的SEM 表征'>4.3.4 TiO2被AuNPs 修饰后的SEM 表征
  • 2被AuNPs 修饰前后的反射光谱曲线'>4.3.5 TiO2被AuNPs 修饰前后的反射光谱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薄膜结合AUNPS 组装DSSC 电池'>第五章 利用有序大孔TIO2 薄膜结合AUNPS 组装DSSC 电池
  • 5.1 实验方法原理
  • 5.1.1 电池等效电路
  • 5.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I-V 曲线
  • 5.1.3 理论与数值模型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2制备DSSC'>5.2.2 用反蛋白石结构TiO2制备DSSC
  • 5.2.3 结果表征与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2耦合AuNPs 导致场强变化的理论计算'>5.3.1 光子晶体TiO2耦合AuNPs 导致场强变化的理论计算
  • 5.3.2 不完全填充对带隙影响的理论计算
  • 2电极吸收与反射光谱'>5.3.3 反蛋白石结构TiO2电极吸收与反射光谱
  • 2电极的吸收光谱'>5.3.4 经AuNPs 修饰的光子晶体TiO2电极的吸收光谱
  • 2电池的I-V 曲线'>5.3.5 反蛋白石结构TiO2电池的I-V 曲线
  • 2电池的I-V 曲线'>5.3.6 经AuNPs 修饰的光子晶体TiO2电池的I-V 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掺氮酚醛微球对Au~(3+)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20(02)
    • [2].Au纳米粒子增强丙酮受激拉曼散射研究[J]. 光散射学报 2016(04)
    • [3].某AU型螺旋桨的三维建模及其性能分析[J]. 中国修船 2017(03)
    • [4].壳聚糖促进Au/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催化性能[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5].液相外延原位Au掺杂碲镉汞薄膜材料的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17(07)
    • [6].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Au(Ⅲ)的研究[J].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7].Au掺杂硅纳米线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07)
    • [8].金属表面自组装成膜的机理研究——苯硫醇在Au(100)表面的吸附[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 [9].Au~(34+)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理论研究[J]. 物理学报 2016(03)
    • [10].Au离子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理论研究[J]. 甘肃科技 2015(10)
    • [11].盐酸胍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Au(I)[J]. 过程工程学报 2008(04)
    • [12].异烟酸在Au电极上的紫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3].纳米碳纤维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u[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2)
    • [14].直流磁控溅射Au膜的微观应变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09(07)
    • [15].Au纳米颗粒对向列相液晶取向性能的影响[J]. 光电子·激光 2020(02)
    • [16].纳米Au修饰煤基活性炭固载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20(01)
    • [17].4-氨基-1,2,4-三氮唑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Au(Ⅲ)的吸附机理[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20(01)
    • [18].三聚氰胺与蜜勒胺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和氢键识别(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02)
    • [19].双核Au配合物发光材料光谱性质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2(01)
    • [20].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在Au(111)电极上的共吸附[J]. 分析化学 2009(11)
    • [21].氨基二硫代羧酸酯功能化聚氯乙烯树脂的合成及对Au~(3+)的吸附性能[J]. 黄金 2008(08)
    • [22].Au(111)表面甲基联二苯丙硫醇盐单层膜的原子结构[J]. 物理学报 2016(21)
    • [23].Au(Ⅲ)与丙二酸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02)
    • [24].燃煤过程中Au的散逸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黔西南为例[J]. 煤炭学报 2010(10)
    • [25].高离化态Au离子光电离过程的理论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1(02)
    • [26].纳米Au在蒙脱石层间的插层组装[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S2)
    • [27].斑岩型Au矿床的包裹体标志:以黑龙江金厂金矿矿床为例[J]. 岩石学报 2008(09)
    • [28].原子在Au(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 [29].通过插入Au薄膜改善绿光OLED器件的发光色纯度[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4)
    • [30].电化学方法制备原子尺度间隙的Au隧道结过程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7)

    标签:;  ;  ;  ;  

    光子晶体与纳米Au耦合效应及其对染料电池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