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在亚洲人口发生率较高,同时也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以男性为主(男:女=2:1),好发年龄: 40-49岁,其次30-39岁和50-59岁,其发病年龄比其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年轻,小儿科也较常见。目前认为鼻咽癌发生与遗传、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尤其Epstein-Barr病毒(EBV)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鼻咽癌的病理分型大多为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和未分化癌,临床治疗多首选放射治疗,在放疗期间配合化疗和/或中医中药治疗,放疗3个月仍有残余病灶可采用手术治疗。放疗虽然对早期鼻咽癌有效控制率达85%,但由于其可引起口腔黏膜干燥,听力丧失和中耳炎,牙关紧闭,放射线照射下视丘、颞叶、和脑下垂体的后遗症等并发症,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限制了放疗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上的应用。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肿瘤的综合治疗逐渐成为主流,出现了EBV特异性过继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的治疗进展。其中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向肿瘤患者转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与肿瘤的细胞免疫密切相关。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对疾病机制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发现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免疫状况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状态低下则被认为是病毒致癌的重要因素,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明显减少, CD4+ / CD8+比值明显下降,提示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退,但有关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研究较少。目前在鼻咽癌肿瘤内科治疗方面,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分子靶向治疗更是研究的热点。COX-2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之一,它与细胞增殖与分化、肿瘤的浸润转移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多数组织内检测不到COX-2,但在细胞因子和促肿瘤剂等因素的刺激下COX-2的表达可上调。近年来研究报道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上调COX-2的表达,但在鼻咽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研究报道甚少。目的:了解鼻咽癌组织中淋巴亚群的特点、COX-2的表达情况以及淋巴细胞亚群与COX-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癌组织局部免疫和COX-2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鼻咽癌的过继免疫治疗和COX-2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的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2002年-2007年收集的存档鼻咽癌蜡块45例,28例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17例为分化型非角化性癌。45例鼻咽癌中有32例有颈淋巴结转移。同时取33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病例用于对照。所以标本均重新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再次明确病理诊断。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咽癌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CD3+,CD4+, CD8+, CD20+及COX-2表达情况,并将两者加以对照,同时将COX-2检测结果与淋巴亚群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用X2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运用Spearman判断其相关性,差异显著性标准为P<0.05。结果:1. CD3+细胞表达率:鼻咽癌为53.34%,其中+ 13例(28.89%)、++7例(15.56%)、+++4例(8.89%)。慢性鼻咽炎阳性表达率为81.81%,其中+13(39.39%)、++5例(15.15%)、+++9例(27.27%)鼻咽癌CD3阳性表达率低于慢性鼻咽炎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P=0.030)。2. CD4+细胞表达率:鼻咽癌为20. 00%,其中+ 9例(20. 00%),其他均未表达。慢性鼻咽炎阳性表达率为42.42%,其中+14(42.42%),其他均未表达。鼻咽癌CD4阳性表达率低于慢性鼻咽炎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32)。3. CD8+细胞表达率:鼻咽癌为77.77%,其中+ 24例(53.33%)、++ 9例(20.00%)、+++ 2例(4.44%)。慢性鼻咽炎阳性表达率为78.79%,其中+ 22(66.67%)、++ 4例(12.12%)、+++ 0例(0%)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1,P=0.319)。4. CD20+细胞表达率:鼻咽癌为48.88%,其中+ 12例(24.44%)、++ 6例(13.33%)、+++ 5例(11.11%)。慢性鼻咽炎阳性表达率为63.63%,其中+ 10(30.30%)、++ 7例(21.21%)、+++ 4例(12.12%)。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595)。5. COX-2的表达率:鼻咽癌为86.67%,其中+ 20例(44.44%)、++12例(26.67%)、+++7例(15.56%)。慢性鼻咽炎阳性表达率为93.94%,其中+6(18.18%)、++11例(33.33%)、+++14例(42.42%)鼻咽癌组COX-2阳性表达率低于慢性鼻咽炎组(χ2=10.31,P=0.016)。6.鼻咽癌组织中CD3、CD4、CD8、CD20分别与COX-2阳性表达率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其中CD4与COX-2的阳性表达率间有相关性(R=0.464,P=0.023), CD3、CD8、CD20与COX-2的阳性表达率间无相关性(R=0.245,P=0.249; R=-0.102,P=0.634; R=0.000,P=0.998)。结论:1.鼻咽癌组织中CD3+表达率较鼻咽炎组织减少,而两者的CD20+表达差异不明显,提示鼻咽癌患者鼻咽部组织确实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障碍。2.鼻咽癌组织中CD3+表达减少主要是CD4+表达减少,而CD8+表达变化不明显,提示CD4+/ CD8+比值降低使鼻咽部组织免疫功能受到抑制。3.鼻咽癌组织中CD4与COX-2阳性表达率正相关,提示CD4细胞可通过某种途径调节COX-2的表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鼻咽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1(02)
- [2].COX-2、VEGF、EGFR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0(03)
- [3].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J]. 癌症进展 2020(15)
- [4].鼻咽癌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9(03)
- [5].长链非编码RNA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9(19)
- [6].鼻咽癌组织中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的表达及意义[J]. 山东医药 2015(46)
- [7].鼻咽癌组织血管生成拟态观察及其意义[J]. 山东医药 2016(20)
- [8].叶酸受体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02)
- [9].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研究[J]. 河北医学 2015(06)
- [10].鼻咽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的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01)
- [1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 2015(09)
- [12].鼻咽癌首选放疗? 不一定[J]. 老同志之友 2019(13)
- [13].长链非编码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J].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03)
- [14].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03)
- [15].鼻咽癌组织中基因差异表达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J]. 生物技术通讯 2018(03)
- [16].环氧合酶-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 [17].鼻咽癌组织微电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鼻咽癌分化的关系[J]. 广西医学 2014(08)
- [18].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09)
- [19].鼻咽癌组织中ICAM-1和HSP70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05)
- [20].105例鼻咽癌组织VEGF和存活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J]. 重庆医学 2012(19)
- [21].恶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贵州医药 2012(07)
- [22].COX-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12(05)
- [23].鼻咽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的鉴别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06)
- [24].中期因子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社区医学杂志 2010(13)
- [25].鼻咽癌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关系的探讨[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9)
- [26].鼻咽癌组织EGF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10(04)
- [27].生长抑素Ⅱ型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 武警医学 2010(05)
- [28].乙酰肝素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9(01)
- [29].叶酸受体在鼻咽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与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06)
- [3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