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羟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转化,雄甾-4-烯-3,17-二酮,泡盛曲霉,11α-OH-4-AD
微生物羟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沙沙[1](2018)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雄甾-4-烯-3,17-二酮羟化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的反应具有污染小、高效、专一性强的优点,其中羟化反应是最重要的反应。雄甾-4-烯-3,17-二酮(1,简称雄烯二酮或4-AD)是合成利尿剂、避孕药、雄激素等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其中通过微生物转化法生成的11α-羟基雄烯二酮(11α-OH-4-AD)是合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依普利酮的关键中间体。微生物转化法获得11α-OH-4-AD不仅是半化学合成相应甾体药物的首要攻克目标,而且也是半合成过程中的最关键步骤之一。本论文以4-AD为底物进行了菌种的筛选和转化工艺的优化,以期得到具有一定工业应用价值的菌种。另外,本论文还研究了泡盛曲霉对雄二烯二酮(ADD)的转化过程。详细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全国不同地方采集的15种土样中获得3株对4-AD有较强转化能力的菌株,分别编号为MH-14、MH-18、MH-19。其中MH-18能够转化4-AD得到11α-OH-4-AD,其基础收率为48.50%,通过形态学观察和菌株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因序列比对,最终确定该菌株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2.研究了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对甾体底物雄二烯二酮(ADD)的转化作用。3.测定了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的生长曲线,确定了底物4-AD的最佳投入时间为48 h;通过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和转化条件对目标产物11α-OH-4-AD转化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糊精33.6 mg/mL,玉米粉10.5 mg/mL,磷酸二氢钾1.2 mg/m L,初始pH为4.5;最佳转化条件:温度为32℃,转速为200 r/min,装液量为100 mL/500 mL锥形瓶,底物溶剂为氯仿,底物浓度为1 g/L,转化反应时间为96 h,在上述工艺优化条件的基础上,11α-OH-4-AD的转化率可达到84.02%,比未优化之前提高了35.52%,比已有文献报道的76.48%提高了7.54%。本论文首次研究了MH-14、泡盛曲霉MH-18、MH-19对4-AD及ADD的转化过程,共得8个转化产物,通过分析每一个转化产物的IR,~1H NMR,~(13)C NMR,HRMS的图谱并对比相关的文献报道,最终确证转化产物的结构。同时,本研究发现了具有高效11α-羟化4-AD能力的菌株泡盛曲霉MH-18,不仅丰富了微生物转化法制备合成依普利酮的关键中间体11α-OH-4-AD的研究内容,而且也为研发其他的甾体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4-01)
熊彩云,许波,戴利铭,李俊俊,唐湘华[2](2015)在《倭蜂猴粪便微生物苯酚羟化酶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倭蜂猴粪便微生物中苯酚羟化酶(Phenol hydroxylase,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atechol 1,2-dioxygenase,C12O)的基因多样性。【方法】利用简并引物,以倭蜂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分别构建PH和C12O基因克隆文库,并对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和C12O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分析,与Gen Bank中相应酶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介于92%-100%和87%-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H基因序列与Neisseria、Burkholderia、Alcaligenes、Acinetobacter 4个属来源的PH序列相关;C12O基因序列全部与Acinetobacter来源的C12O序列相关。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H序列具有Lm PH(Largest subunit of multicomponent PH)中高保守的两个DEXRH结构域;C12O序列具有能被Ag+和Hg2+抑制的位点(半胱氨酸)。【结论】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为多组分PH,其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邻苯二酚可以被C12O通过邻位开环途径裂解。(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徐玉华,唐璐敏[3](2014)在《微生物甾体C_(11)羟化反应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化反应是甾体微生物转化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介绍了甾体C11羟化的反应机理,并从增加底物溶解性,改善细胞通透性及新型转化系统等方面对微生物C11羟化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概述了近五年以来甾体C11羟化的研究现状。在甾体新型转化工艺方面,着重介绍了双液相体系、固定化技术、静息细胞法、多菌协同转化等技术。(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4年04期)
吴冬香[4](2012)在《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甾体药物微生物羟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该类抗炎药物中,11位羟基是其具有抗炎活性的必需基团。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微生物法引入该基团;微生物法步骤简单、产物单一,但甾体底物水溶性差是限制微生物法应用的瓶颈。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绿色溶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溶解能力。本文首次尝试将离子液体应用于霉菌的生物催化和转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甾体化合物C11羟化反应。首先考察了环氧黄体酮、17α醋酸羟基孕酮在两种离子液体[BMIm][PF6]和[BMIm][Tf2N]中的溶解度,测定了甾体化合物在[BMIm][PF6]-水(相比为5)两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接近3,在[BMIm]Tf2N]-水(相比为5)两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接近2,证明这两种离子液体具备作为萃取发酵非水相的基本能力;研究了新月弯孢霉和黑根霉对两种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其次优化了新月弯孢霉菌紫外诱变株的培养及转化工艺条件,提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底物预处理投料方式,得到颗粒为450nm左右的底物悬浮液,在投料浓度为0.6g/L时,转化率为85%;进一步将底物浓度提高到1.2g/L条件下,转化率仍然可以达到70%以上。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常见6种有机溶剂-水两相体系中新月弯孢霉的11p羟化能力,并与选取的6种离子液体构建的两相体系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BMIm][PF6]和[BMIm][Tf2N]的转化率相对较好,但离子液体对新月弯孢霉的催化能力还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后研究了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的黑根霉11α羟化反应。考察了黑根霉在[BMIm][PF6]和[BMIm][Tf2N]构建的两相体系中的催化转化,优化后在底物浓度18g/L的[BMIm][PF6]-水两相体系中,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提出了一个简化的传质机理模型以解释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的优势;此外,实现了连续3批次生物转化实验,底物总转化率在相比分别为10和5的条件下可以达到87%和75%;重复利用[BMIm][PF6]的操作十分简单,表明了离子液体用于霉菌生物转化工业生产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李端华,陈祈磊,邹昆,徐欣,王辂[5](2011)在《内生真菌SEF15927对截短侧耳素的微生物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SEF15927对截短侧耳素的转化作用。方法利用液体培养生长细胞对截短侧耳素进行生物转化。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获得一个羟化产物。运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光谱鉴定结构。结果转化产物为2-羟基截短侧耳素。结论植物内生真菌SEF15927为一具有高转化率的截短侧耳素羟化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李晓静,嵇赟喆,阳葵[6](2011)在《基于宏微观结合的甾体微生物羟化反应中菌体形态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生长调节剂对甾体微生物转化过程中菌体生长状况的影响,利用沉降密度宏观定量表征菌体的形态和扫描电镜微观观测菌体形态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生长过程中菌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加调节剂的空白体系对照,加调节剂体系菌体在各个生长时期均呈现出较小的沉降密度。通过SEM图像可以明显看出加调节剂体系菌体表面光滑,长势丰满、挺拔,生长状况优良。两种方法均表明调节剂的加入明显促进了菌体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1年07期)
叶丽,张春燕,周佩,冯美卿[7](2011)在《β-环糊精对甾体微生物羟化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CD)对雄甾-4-烯-3,17-二酮(androst-4-ene-3,17-dione,AD)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微生物对其11α羟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能显着提高底物AD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溶解度,增溶效果优于有机溶剂。在底物投料浓度0.2%(w/v)时,与4%无水乙醇投料方式相比,8g/L CD能使AD转化率提高约10%,达到73.2%,并且使转化时间缩短至60h左右。在CD与AD的最佳摩尔比1:1的条件下,能使投料浓度提高至0.3%(w/v)。本研究采用ROESY对CD-AD包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甾体母核深入到环糊精笼形分子空腔内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1年01期)
刘怡辰[8](2010)在《烷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东海近海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烷烃的细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将此菌株初步鉴定为食碱菌属(Alcanivorax sp.),命名为2B5。菌株2B5为革兰氏阴性,球形,能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不能利用葡萄糖、蔗糖等碳源,以酵母粉为唯一氮源时生长较好。菌株2B5能够在96h内完全降解500 mg/L正十八烷,降解正十八烷的最适温度是30-37℃,最适pH值为6.0-7.0,最适NaCl浓度为2%-9%。菌株2B5能够降解原油中C13-C30的正构烷烃及姥鲛烷、植烷等支链烷烃,在人工海水中降解原油中烷烃的最适温度是30℃,最适接种量为1%,通气量越大越好,补加2 g/L NH4NO3和0.25 g/L酵母粉可以明显地提高原油中烷烃的降解率。由于其较高的烷烃降解率和较广的烷烃降解谱,菌株2B5可以应用于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从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油井下的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嗜热烷烃降解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 sp.),命名为MH-1。菌株MH-1为革兰氏阳性,长杆状,能产芽孢。菌株MH-1在培养96h后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达92%以上,降解的最适温度是70℃,最适pH值为6.0,能够在6天内降解原油中的大部分中链烷烃及部分长链烷烃。首先从菌株2B5中克隆出alkB基因的保守片段,在此基础上通过SEFA-PCR方法成功克隆出alkB全长基因及其上、下游序列。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具有完整ORF的Marinobacter sp. ELB17的putitave AlkB具有最高的同源性(65%),与经过功能验证的Alcanivorax borkumensis SK2的A1kB1的同源性为41.9%,存在四个含His的保守基序,分别为Hist-1、Hist-2、Hist-3和HYG-motif。进一步将该基因在P. fluorescens KOB2△1进行异源表达,恢复了P. fluorescens KOB2△1降解烷烃的功能,表明该基因就是烷烃羟化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No. FJ905614),能够氧化C14和C16烷。通过RT-PCR方法证明该alkB基因能够在指数生长期被正十八烷诱导表达。在alkB基因的上、下游序列中分别存在一个与AraC家族转录调控蛋白有关序列的同源性达58%的ORF和一个与Shewanella sp. W3-18-1菌株的siderophore-interacting protein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45%的ORF。从菌株2B5中成功克隆出细胞色素P450基因及其基因簇,该基因簇包含5个完整的ORF,它们分别与Limnobacter sp. MED 105菌株的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和Alcanivorax dieselolei B-5T菌株的putative ferrodoxin、cytochrome P450 alkanehydroxylase、putative alcohol dehydrogenas、putative FAD-dependent oxidoreductase family protein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73%、98%、99%、99%和99%,将此5个ORF分别命名为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fdx、P450、alkJ和fdr。通过在E. coli BL21 (DE3)中构建多顺反子结构fdx、P450和fdr基因的共表达系统,检测P450基因的功能活性,但没有显示出活性。研究了Geobacillus sp. MH-1菌株中的alkB基因及其基因簇。采用普通PCR方法从Geobacillus sp. MH-1中获得alkB基因的同源物, alkB-geol、alkB-geo4和alkB-geo6,它们分别与Rhodococcus sp. Q15中alkB4、alkB3和alkB2基因高度同源。进一步采用SEFA-PCR的方法,获得alkB-geo6基因簇的完整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No. FJ977899),该基因簇包含putative transporter、alkB-geo6、rubA3、rubA4和putative regulatory protein。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lkB-geo6基因簇的核苷酸序列与Rhodococcus sp. Q15和Rhodococcus sp. NRRL-16531的alkB2的基因簇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8%。在菌株MH-1的AlkB-geo6中同样发现了四个含His的保守基序,分别为Hist-1、Hist-2、Hist-3和HYG-motif。菌株MH-1的AlkB-geo6和Rhodococcus sp. Q15及Rhodococcus sp. NRRL-16531的AlkB2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只有4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化。(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叶丽[9](2010)在《雄甾-4-烯-3,17-二酮的11α羟化及人参皂苷Rd微生物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转化反应具有专一性强、污染少和产率高的优点,羟化反应是甾体微生物转化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微生物能在甾体母核的任何位置进行羟化反应,为甾体药物的合成提供关键中间体,而化学方法除了较易在C17引入羟基外,在其它位置都很难引入。雄甾-4-烯-3,17-二酮(AD)是制备孕激素、皮质激素、利尿剂、雄激素和避孕药等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在其甾体母核引入11-羟基能增强甾体药物的抗炎活性。雄甾-4-烯-3,17-二酮(AD)的11α羟基衍生物是制备依普利酮(Eplerenone,商品名Inspra,第一个获准上市的选择性醛固酮受体阻断剂)的关键中间体。本研究从不同来源的霉菌中筛选得到能在雄甾-4-烯-3,17-二酮上引入11α羟基的菌株Metarhizium anisopliae M28,并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一株高转化活性的突变株Metarhizium anisopliae M28-203。本研究对突变株Metarhizium anisopliaeM28-203进行代谢调控研究,从营养代谢调控和转化条件控制两个方面着手,提高突变株转化效率。培养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株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葡萄糖3%、玉米浆2%、蚕蛹粉0.5%、硫酸铵0.25%、磷酸氢二钾0.1%、硫酸镁0.05%、硫酸亚铁0.002%。转化条件控制试验表明,该突变株在28-32℃、pH6.0-6.5、菌龄48-60h、250 mL摇瓶装液为30ml和40ml、接种量5%和转化时间72h时能取得最佳转化效果。在底物投料量0.2%(w/v)时,采用4%(v/v)无水乙醇溶解底物或加入0.75 mg/mL Tween 80均有利于羟化反应,在以上优化条件下转化率分别达到62.5%和66.8%。甾体的水不溶性造成投料浓度低(仅0.1%-0.2%,w/v),转化效率不高。由于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对菌体的毒性作用,采用无水乙醇和Tween80不能解决投料量的问题。β-环糊精(CD)是一种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笼形分子,能与疏水性分子形成包合物,增加其水溶性。本研究考察了β-环糊精(CD)对甾体底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及菌种羟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能显着提高底物AD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溶解度,增溶效果优于有机溶剂。在底物投料浓度0.2%(w/v)时,与4%无水乙醇投料方式相比,8 g/L CD能使AD转化率提高约10%,达到73.2%,并且使转化时间缩短至60h左右。说明CD的增溶作用能使底物迅速转移到菌体内部与酶接触,从而提高甾体微生物转化效率。在CD与AD的最佳摩尔比1:1的条件下,能使投料浓度提高至0.3%(w/v)。本研究采用ROESY对CD-AD包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甾体母核深入到环糊精笼形分子空腔内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本研究利用原生质体、无细胞抽提液和酶抑制剂等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方法考察了Metarhizium anisopliae M28-203的羟化酶及羟化反应机理。原生质体的羟化反应实验表明,该菌的羟化酶属于胞内诱导酶,真菌细胞壁是甾体微生物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速率限制因子。原生质体的一氧化碳差示光谱显示在450nm处有最大吸收峰,结合无细胞抽提液的酶抑制试验表明Metarhizium anisopliaeM28-203的11α-羟化酶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氧化还原酶系统,包括细胞色素P450和NADPH依赖的细胞色素C还原酶。不同亚细胞组分的羟化反应活性检测表明,该羟化酶的两个组成部分细胞色素P450和NADPH依赖的细胞色素C还原酶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细胞部位,前者位于微粒体上,后者位于去除微粒体的上清液中,分别起到结合底物和传递电子的作用。本研究获得了雄甾-4-烯-3,17-二酮的11α-羟化高转化菌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M28-203,为制备依普利酮及其他甾体药物的关键中间体11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提供了一个新的微生物转化方法。β-环糊精与雄甾-4-烯-3,17-二酮形成包合物的方法为解决困扰甾体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问题——甾体的水不溶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Metarhizium anisopliae M28-203的11α羟化酶和羟化反应机理的探索,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和研究该微生物甾体羟化酶系奠定基础。人参皂苷Rd是原人参二醇型稀有人参皂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野生人参中含量极低。本研究的前期工作是从野山参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了高转化活性菌株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能转化二醇型人参皂苷Rb1制备稀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并利用UV-LiCl联合诱变对亲代菌株进行改造,运用高浓度人参皂苷定向筛选的方法,得到一株能耐受高浓度底物,并且能专一性转化人参总皂苷中Rb1到人参皂苷Rd的突变株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7。前期研究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对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7的发酵培养基和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突变株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7转化人参总皂苷为人参皂苷Rd的10L发酵罐制备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突变株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7能专一性的将叁七茎叶总皂苷中的Rb1转化为Rd,并且具有高的底物耐受性。10L发酵罐装液量为6L,投料浓度2%(w/v)时,通过控制溶氧、转速、pH和温度等,克分子转化率可以达到88.9%。本研究首次采用大孔树脂对发酵液中的人参皂苷Rd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大孔树脂HP20粗分、脱水及大孔树脂H41精制后,转化产物人参皂苷Rd纯度可以达到93%左右,回收率55%以上。利用大孔树脂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人参皂苷Rd方法的建立将有利于其工业化生产。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7与已报道的其他具有专一性转化能力的菌种比较,具有底物耐受性好、投料浓度高和转化时间短的优点,且作用的底物为叁七茎叶总皂苷而非纯化的人参皂苷Rb1,因此Paecilomyces bainier sp.229-7更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01)
李久红[10](2010)在《微生物催化环氧黄体酮羟化脱氢过程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甾类激素药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一般采用以天然的甾体化合物为原料,利用化学法和微生物转化法相结合的合成工艺,其中利用微生物法进行转化的C_(11)-羟化反应和C_(1,2)-脱氢反应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C_(11)位上羟基的引入对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抗炎活性是必不可少的,而C_(1,2)位置导入双键后,能成倍地增加其抗炎作用。本文以环氧黄体酮为原料,对黑根霉11α-羟化反应、短刺小克银汉霉菌11β-羟化反应、简单节杆菌C_(1,2)-脱氢过程进行了优化,研究了甾类药物生物催化的新工艺。首先在黑根霉11α-羟化反应过程中,确定了最佳pH,优化了培养基碳源,并建立了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悬浮投料方式,在3.7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中,投料浓度高达15g/L时,转化率可达49.2%,且催化过程稳定。其次证实了短刺小克银汉霉菌具有11β-羟化能力,但该反应副产物较多,催化过程不稳定。对其转化工艺中的操作参数,如pH、转速、接种量、培养基等进行了优化,在10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中,投料浓度为2g/L时,11β-羟化产物得率可稳定在35%。对简单节杆菌的脱氢过程进行了新工艺研究。建立了吐温-80乳化投料方式,并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构建了水/正己烷两相反应体系;研究了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简单节杆菌细胞培养;利用固定化简单节杆菌,在气升式反应器中采用水/正已烷两相反应体系进行了脱氢过程,结合吐温-80乳化投料的最优添加物,反应2h即能达到97.54%的高转化率,5批次重复投料实现了半连续化生产,每批次的转化率都在95%以上。最后尝试将催化性能稳定的黑根霉和简单节杆菌进行混合发酵培养,采用静息细胞转化工艺,实现了环氧黄体酮一步羟化和脱氢反应,确立了工艺条件磷酸缓冲溶液的最佳pH值为6.0,最适宜的投料浓度为2g/L,多批次的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发酵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微生物羟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倭蜂猴粪便微生物中苯酚羟化酶(Phenol hydroxylase,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atechol 1,2-dioxygenase,C12O)的基因多样性。【方法】利用简并引物,以倭蜂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分别构建PH和C12O基因克隆文库,并对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和C12O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分析,与Gen Bank中相应酶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介于92%-100%和87%-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H基因序列与Neisseria、Burkholderia、Alcaligenes、Acinetobacter 4个属来源的PH序列相关;C12O基因序列全部与Acinetobacter来源的C12O序列相关。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H序列具有Lm PH(Largest subunit of multicomponent PH)中高保守的两个DEXRH结构域;C12O序列具有能被Ag+和Hg2+抑制的位点(半胱氨酸)。【结论】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为多组分PH,其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邻苯二酚可以被C12O通过邻位开环途径裂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羟化论文参考文献
[1].赵沙沙.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雄甾-4-烯-3,17-二酮羟化产物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8
[2].熊彩云,许波,戴利铭,李俊俊,唐湘华.倭蜂猴粪便微生物苯酚羟化酶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多样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5
[3].徐玉华,唐璐敏.微生物甾体C_(11)羟化反应的研究现状[J].发酵科技通讯.2014
[4].吴冬香.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甾体药物微生物羟化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李端华,陈祈磊,邹昆,徐欣,王辂.内生真菌SEF15927对截短侧耳素的微生物羟化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
[6].李晓静,嵇赟喆,阳葵.基于宏微观结合的甾体微生物羟化反应中菌体形态的表征[J].微生物学通报.2011
[7].叶丽,张春燕,周佩,冯美卿.β-环糊精对甾体微生物羟化反应的影响[J].工业微生物.2011
[8].刘怡辰.烷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2010
[9].叶丽.雄甾-4-烯-3,17-二酮的11α羟化及人参皂苷Rd微生物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0].李久红.微生物催化环氧黄体酮羟化脱氢过程新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0
标签:微生物转化; 雄甾-4-烯-3; 17-二酮; 泡盛曲霉; 11α-OH-4-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