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肺病中肺间隔线的HRCT表现、病理基础和临床诊断意义

弥漫性肺病中肺间隔线的HRCT表现、病理基础和临床诊断意义

论文题目: 弥漫性肺病中肺间隔线的HRCT表现、病理基础和临床诊断意义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作者: 王振光

导师: 马大庆

关键词: 尸体肺,间隔线,肺疾病,弥漫性,病理学,容积数据,高空间分辨率算法,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术,线计算机

文献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尸解肺标本中间隔线的HRCT表现、解剖及病理基础和间隔线对CWP的诊断价值。评价肺内不同类型的间隔线在弥漫性肺病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同时评价薄层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数据薄层高分辨率算法重建(VHRCT)对肺微细结构的显示价值,并与直接HRCT扫描比较。【方法】采用Heitzman法固定、充气干燥的煤工尘肺和煤尘接触者尸解肺标本28例,进行轴位和冠状位MSCT/SSCT及HRCT扫描。其中14例肺标本由MSCT采集的容积数据进行VHRCT重建和由1.25mm层厚的图像数据进行薄层冠状位MPR重建。同期收集经病理或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肺病的病例176例,所有病例都进行MSCT和HRCT扫描。选取线样影丰富的肺标本厚层切片进行厚度为80um~150um的大切片制作并进行HE染色。大切片后剩余的薄片进行5um组织学切片。图像分析。(1)肺标本和弥漫性肺病HRCT上的间隔线按照克雷氏A线、B线和网状影3种类型进行观察,B线分为规则型、不规则型。弥漫性肺疾病中评价间隔线的发生率、形态、数量多少(丰富程度)和伴随征象。大切片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线样影的解剖和病理基础。(2)分析14例肺标本相同层面MPR、VHRCT和HRCT图像上的水平裂和肺小叶结构(小叶核心结构和小叶间隔)的清晰度和锐利度并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标准:0分,上述结构显示不清;1分,上述结构清楚但边缘略模糊;2分,上述结构清晰锐利。三种图像质量差别应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P<0.05为差别有显著性。【结果】1. 28例肺标本的HRCT与病理对照观察结果。A线17例。上下肺区分布无差别。走行方向自肺门血管斜向外侧达胸膜或未达胸膜。解剖基础是小叶间隔线的连接,14例(82.4%);位于肺段和亚肺段之间不完整的纤维分隔,内含静脉和淋巴管,3例(17.6%)。病理所见:①间隔线内煤尘沉积或/和伴程度不等的纤维化,②间隔线内静脉血管壁增厚伴纤维化,扩张的静脉和淋巴管没有超过间隔线的轮廓。③间隔线内的水肿和炎性渗出。B线23例。以规则型B线为主11例。Ⅰ期、Ⅱ期各1例,无尘肺9例。病理所见:间隔线的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煤尘沉积和轻微的纤维化(纤维化位于小叶间隔内,而没有突破小叶间隔)等形成规则型B线。以不规则型B线为主12例。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例,无尘肺2例。形态不规则,伴结节3例;位于纤维融合块、肺气肿等病变周围3例。病理所见:小叶间隔线内大量煤尘沉积、纤维化和纤维融合块、肺气肿等对肺实质的破坏是形成不规则型B线的基础。网状影13例。分布:小叶间隔网全部为中央肺区分布。解剖基础是中央肺区的小叶间隔线勾画的肺小叶轮廓。病理所见是间隔线的水肿和炎性细胞的浸润。2. 176例弥漫性肺疾病HRCT上间隔线分析结果(1)A线影11例(6.3%)。其中肺水肿5例、病毒性肺炎2例、癌性淋巴管炎2例、结节病1例、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分布上位于前肺野9例,后肺野1例。(2)各种类型的B线共发现94例(53.4%)。B线在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肿、煤工尘肺、机遇性肺炎、肺结节病及各种原因的肺纤维化病例组等发生率较高。B线在癌性淋巴管炎和肺水肿的发生率与各种原因的肺纤维化病例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规则型B线主要见于肺水肿和炎症。不规则型B线见于癌性淋巴管炎和全部的肺结节病、煤工尘肺及各种原因的纤维化病例组等。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规则型和不规则型B线在肺水肿、癌性淋巴管炎和纤维化病例组中差别有显著性,P<0.001。B线数量多而丰富的病例见于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肿、结缔组织病等导致的肺纤维化组。其它疾病出现的小叶间隔数量不丰富。(3)小叶间隔网状影16例(9.1%)。小叶间隔线网状影见于肺水肿1例、癌性淋巴管炎3例、SARS3例、理化因素肺损伤4例及机遇性感染5例。磨玻璃密度影上衬有网状影为“铺路石”征,共15例(8.5%)。其中小叶间隔网形成的“铺路石”征7例。3. 14例肺标本相同层面MPR、VHRCT和HRCT图像质量评价结果HRCT图像质量评分:6分10例、5分3例、4分1例。VHRCT的图像质量评分:6分10例、4分1例、3分3例。MPR的图像质量评分:3分1例、2分8例、1分2例、0分3例。MPR与HRCT、MPR与VHRCT图像质量评分差别均有显著性,两组比较的P值均为0.001。VHRCT和HRCT图像质量评分差别无显著性,P值为0.063。【结论】1. A线的解剖基础主要是小叶间隔,是多条小叶间隔线连接而成;扩张的静脉和吻合的淋巴管在A线的形成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位于小叶间隔内(或肺段间的不完整的纤维隔)静脉和淋巴管周围间质间隙的病变对形成A线起重要作用。2.各种间隔线的病理基础是水肿、炎症、异常物质沉积、纤维化、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和静脉淤血、淋巴管扩张等累及小叶间隔间质。C线主要由炎症和水肿引起。3.在煤工尘肺中,规则型、不规则型B线并存于各期CWP和煤尘接触者中,其代表的是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不同量的煤尘沉积。4.肺内各种类型的间隔线在弥漫性肺病中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征象,根据间隔线的发生率、形态、数量(丰富程度)等结合分析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5. VHRCT图像在肺标本与直接扫描的HRCT图像质量相同。由8排MSCT所获得的1.25mm层厚的图像数据进行的薄层冠状位MPR重建,图像质量明显低于直接冠状位扫描的HRCT图像。直接扫描的HRCT是评价肺小叶结构、线样影等微细结构的基本影像方法。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尸解肺标本的间隔线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间隔线的显示方法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肺间隔线对弥漫性肺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肺小叶结构的CT 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肺线样影的基本形态和鉴别诊断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7-09-06

相关论文

  • [1].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综合性影像诊断的ROC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杨玉海.山东大学2011
  • [2].64层CT骨关节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价值研究[D]. 陈海松.山东大学2006
  • [3].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解剖基础研究及一些疾病的临床应用探讨[D]. 谬玉珍.第四军医大学1990
  • [4].肺减容术及肺癌切除术前后的定量CT研究[D]. 刘芳.华中科技大学2006
  • [5].von Hippel-Lindau病肾肿瘤临床分析[D]. 张弋.首都医科大学2007
  • [6].重症OSAHS患者术后恢复早期治疗模式的研究[D]. 李传刚.首都医科大学2007
  • [7].肝纤维化CT灌注成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马春梅.中国医科大学2007
  • [8].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中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D]. 纪凤颖.中国医科大学2007
  • [9].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亚型的HRCT与病理对照研究[D]. 史景云.第二军医大学2007
  • [10].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D]. 孙鹏飞.第二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  ;  ;  

弥漫性肺病中肺间隔线的HRCT表现、病理基础和临床诊断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