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燕(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质量是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但近几年来,随着本科类院校的一再扩建、扩招,我们高职专科类院校的生源选择余地日益见小。录取来的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状况,如果高职类院校无法及时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将越来越糟,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因此,如何提高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构建知识体系;课堂驾驭;流动教学;双证书教育
近年来由于生源质量的下降,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秩序较差,最终使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打了折扣。面对这种状况,有些教师消极被动,感到无所适从;有些教师上课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自顾自得讲授知识,灌满堂,从而使课堂毫无生气,严重挫伤了学生为数不多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些教师忘记了高职类院校的教学目的,一味的努力为学生补课打基础,致使进度缓慢,最终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更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认为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上课过程中笑话、故事、典故、八卦等越多越好,但最终,这样的课堂教学毫无效率可言。因此为了提高高职类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高职类院校及高职类院校的教师都必须转变观点,积极思变,化被动为主动,以学生为本,牢记高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师相互配合,多途径,多工具的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实现从单纯地传授新知识到在学生原有散状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尽管教师们都非常了解所教授的高职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在讲述课堂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直接地或间接的都带有浓厚的高等教育大学教师授课的特点———知识体系一味求新,教学内容甚至书本、教材上找不到。授课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新知识、新观点,学生在下面或记或听或发呆……
在这种氛围下,原本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也可能因新知识过于前沿,难以理解,而听不懂,学不下去。如果这时教师能够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利用学生原有的、近期日常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知识、一些消息、一些新闻等等,作为基础来开展新的内容,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保持在“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一听就会有熟悉感,一联系就会有点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利用学生所熟识的旧知识来开展新的内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记住新知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将一名蒙着眼睛的学生放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他将非常的紧张,甚至恐惧。可是如果当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尽管环境陌生,但周围全是熟悉的、友好的同学、老师、朋友时,那么这一刻他紧张的心情将得到放松,慢慢的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也不再会那么害怕、抗拒了。如果说开一门新课就像是把一名蒙着眼睛的学生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那么这些熟悉的友人,便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内容了。利用学生所熟识的旧知识来开展新的内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当学生总是能回答出你的问题时,你无形中就不断地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金,但再多的黄金也买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是永远也学不好的,而自信心又往往不是你一句话一席话就能为他们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需要的是教师不断地肯定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点,尽量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近期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达到新旧知识相衔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目的。
二、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努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实现课堂氛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驾驭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如果一个教师每次上课时都自顾自得讲授知识,灌满堂,使课堂、学生都毫无生气,学生晕晕乎乎、不知教师所云,那么教师的知识再渊博,上课能力再强,这也无法称之为高效率的一堂课。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率应该是以学生的能否获得收获为标准,而不是以教师课堂上讲述知识或内容的数量为依据的。反之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毫无重点不断地讲故事、讲笑话、聊八卦,反而把教学内容给掩盖了,那么毫无疑问,尽管这时教室里,课堂上将很热闹,很轻松,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很积极很投入,这也只能是一堂无效率的课。另一方面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所吸收,我们也强调引入案例教学,但并不是说案例越多课堂教学质量越好。案例选取不当,选取过多也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
面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第一,教师上课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能力,合理把握课程讲授时间;第二,教师上课要把握笑话、故事的量,不要为了说笑话而说,为了讲故事而讲,穿插在课堂中的故事、典故、笑话应该能与你的教学内容相关联,让故事、典故、笑话为你的教学内容服务,达到娱乐、教学收放有度;第三,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应该是选择那些案例中某些内容、某些现象已经存在我们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存在我们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中的适当量的案例,这种案例对我们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较差的学生来说才有存在感、才有熟悉感,也就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接受,才能真到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采用间歇式流动授课,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秩序的能力
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课堂上多动、多走,采用间歇式流动授课,增强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秩序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目前教学中可能受教学多媒体设备的限制,也可能是受到教学制度上的限制,现在的教师上在上课时多是往讲台上一站,或在多媒体设备前面一坐,上课的时间就过去了。两节或三节课下来教师就一直没有离开过那方讲台,对于教室后面的学生或是边角座位上的学生,教师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也不关心他们在干什么,教师的课堂秩序驾驭能力差。而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秩序的能力又往往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把握教学节奏,适当的间歇式空出一点时间,或者在讲述过程中或者是在课程讲授完后多到学生们中间去转一转,走一走,去看一看学生们在做什么,听一听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有其他的看法或其他的疑问。
高职类院校的部分学生本来就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或授课结束后被动的站在讲台上或坐在电脑前,被动地等着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来找你,被动地等着下课,那么我们课堂教学质量就存在着缺陷。但是当一名教师让自己在课堂上流动起来时,却可以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能更好的维持课堂秩序;例如能化被动为主动,主动亲近学生,更能及时的了解学生们都在干什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你讲课的速度等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上课的精、气、神都流动起来,我们教师就必须先让自己动起来,多动多走,采用流动式授课。
四、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双证书教育相结合
教师应牢记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紧密与职业教育、双证书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上课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必须明白,高职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也不是素质拓展教学,而是职业教育,上岗证书教育。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就业,上岗证书的取得为基础。只有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时,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才能自律、自觉促使自己保持一个优良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部规定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这一规定就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直接上岗参加工作。而技术性岗位往往又要求相关上岗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因此高职类院校必须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应严格以就业为导向,紧密与职业教育、双证书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现在国家提倡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教育”。所谓双证书是指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而证书的取得往往需要通过考试取得,这就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提供了方式。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应努力将自己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从业资格证书等的考试或考核的内容、出题方式相结合,多角度的去阐述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充实教师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显得更生动、更丰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时,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将会得到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职业类专科院校的教师,在所教授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状况下,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只能不断地开动脑筋,不断地转变观点,不断地开拓创新,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适合所教授的学生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秀兰.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化教育,2004,33(5).
[2]杭国英等.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8,(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