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瑞霞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057150
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示或指点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点拨是否恰当,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本文仅就“点拨”时应遵循的原则、点拨的类型作些探讨:
一、点拨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点拨要点在点子上、拨在要害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醒悟,虽然只要一言半语,却能一针见血,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效果。
2.适度性原则。
点拨得过频、过长,就会显得罗嗦,易引起学生烦躁,有碍思维,实为画蛇添足;过短,过于隐晦,学生就不能心领神会,阻碍不能排除,劳而无功,失去了点拨的效果;过明,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点拨一定要适度,即“点”得恰当、“拨”得适度,不可滥用。
3.适时性原则。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点在“节骨眼”上,点在必要时刻,即点在学生思维的迷茫之时、思维的断裂之处,这才有助于头脑开窍、思路接通,拨动思维的延伸。
4.灵活性原则。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方法上的灵活。化学问题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阻碍千姿百态,这就要求教师点拨时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采用不同的“点拨”方式,才能击中要害。二为程度上的灵活。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过程中所遇阻碍的大小、多少则必然不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中阻碍少,就是有阻碍,只需略微点拨一下,就会茅塞顿开;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所遇阻碍较多,决定了老师对他们点拨的透明度要高,且在点拨之路上要多送一程,才能解决问题。总之,点拨要根据课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
二、点拨的类型
1.向导点拨。
例如在学习《电镀》这一内容前,先向学生简介电镀在现代科学领域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随后向学生指出学习中应注重电镀的形成条件、电镀与电解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主要矛盾,顺藤摸瓜,有的放矢地自觉探究。
2.比喻点拨。
例如,将pH=8的溶液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是多少?在刚刚学习过pH的计算之后肯定会有不少学生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会得出pH=5的结果,如何给学生解释这个结果是错的呢?假如采用理论阐述,定量分析,就会比较麻烦,这时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进行点拨:从大家的计算结果看,原来的碱性溶液经过稀释之后成了酸性溶液,那大家根据生活实践告诉我,食醋加水稀释会变成碱性的吗?这时学生紧锁的眉头伸展开了,然后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可以再和学生一起探究原因。因此,具体而形象的点拨,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
3.联想点拨。
例如一堂习题课中,研究这样一道题:自然界的磷矿中,磷酸钙矿[Ca3(PO4)2]很少,主要是磷灰石矿[Ca5F(PO4)3]。写出由磷灰石矿为原料,生产过磷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很多学生面对题目一筹莫展,为了帮助学生联想,我点拨说:“Ca5F(PO4)3的组成元素有何特点?能否与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挂上钩?”三言两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个个有目标观察、回忆、思考,发现若把Ca5F(PO4)3“分解”的话,即:
Ca5F(PO4)3==CaF2+3Ca3(PO4)2
由两个熟悉的反应:CaF2+H2SO4=CaSO4+HF↑
Ca3(PO4)2+2H2SO4=2CaSO4+Ca(H2PO4)2
进行合并,就会得出正确答案:
2Ca5F(PO4)3+7H2SO4=7CaSO4+3Ca(H2PO4)2+HF↑
这样,借助点拨,迅速找到了解题的捷径,活化了思维,领略到了联想的无穷魅力。难怪有人说:点拨是思维的引发剂。
4.范例点拨。
例如,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40mlH2S和50ml的O2混合点燃,再恢复到原状况,反应后气体的体积多大?讲完这道很平常的题目之后,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里,还有哪些随反应物用量的不同而影响产物类别的题型也可以用配平法解决呢?教师的点拨,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有的说CO2和NaOH,有的说Al3+和OH-,Ag+和H2O等等。这样使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得到了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当然,点拨的形式还有很多,除以上的几种外,还有提问点拨、类比点拨、空白点拨、图象点拨等。
总之,点拨艺术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非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当然,点拨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正常授课过程中,它能大大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